一位虾农的顾问和一位环境保护工作者提出了一种负责地养虾的办法。
养虾最初是在本世纪70年代变得有利可图的,从那时起,养虾业已蓬勃发展为全世界热带地区的一项普遍的产业。如今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印度以及其它亚洲国家在其国土上拥有大约120万公顷(合300万英亩)的虾池。此外,西半球也有将近20万公顷的海岸线改作同样用途。尽管在美国养虾池很少见(该国用于养虾的土地还不到1000公顷),但厄瓜多尔的虾池却至少有13万公顷。人工养殖的虾最终几乎完全成了美国人、欧洲人或日本人的盘中餐。
20多年以前,和其它多种形式的水产养殖业一样,被呼为“蓝色革命”的养虾业似乎提供了一个减少过度捕捞给野生种群带来的压力的途径。此外,养虾业似乎有希望减少用拖网捕捞虾类给其它海生物种带来的大规模间接损害——据估计,在通常情况下,每从海里捞起1千克虾类,同时就会有10千克其它海洋生物被误捕。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上述好处都没能成为事实。此外,正如过去20年里养虾业的纪录所显然证明的那样,水产养殖时常会带来自身特有的环境问题。
养虾场与环境
在通常情况下,虾类都是在海里交配。一只雌虾一次能产10万个或更多的卵。在24小时内,已受精的虾卵便会孵化成幼体。幼体很快便会开始摄食浮游生物。大约12天后,在幼体期结束后,幼虾便会由开阔的海洋迁徙到营养丰富的港湾,它们将在这里成长为更粗壮的幼虾。以后,它们回到海里,并在海里成熟和交配。
养虾业多半试图重复这一自然的生活周期。养虾人通过控制光照、温度、盐度、激素周期和营养,来诱使成年种虾在孵化场产卵。虾卵孵化后,孵化场的管理人员便迅速地将幼体转移到饲养箱中,幼体可以在这里成熟。在这一过程的初期阶段,微小的虾以细微的藻类为食。幼体长得较大之后,以海虾和经过加工的饲料为食。在将幼虾释放进较大的虾池中之前,管理人员还会继续让幼虾在饲养箱中保持3周左右的时间。
在东南亚,大多数虾池都养有这类由孵化场生产出来的幼虾。然而在拉丁美洲,许多虾农都喜欢饲养从野外捕获的幼体,因为据认为,这类幼体更强壮,并且能在虾池中活得更好。因此,野生虾后代的价格是孵化场繁殖的幼虾的两倍多,而捕虾人则成群结队地持网涌向海边,以捕获幼虾卖给虾农。目前尚不清楚,捕捞如此之多的幼虾是否导致了野虾种群的减少和消失。不过,在中美洲,据一些商业性拖网捕虾人报告,当人们在附近的港湾开始大量捕捞幼虾时,拖网捕获的幼虾便显著减少了。
尽管捕捞幼体为当地的许多虾农提供了大量必需的幼虾,但他们的细目网实质上一路捕获了所有的海洋生物,因而出于无意之中的副渔获物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虽说这方面的统计数据很难得到核实,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从野外每捕获一只幼虾,就会有100只其它的海洋生物死于非命。
此外,养虾池本身也会带来其它一些环境问题。浅浅的虾池通常是沿周边用泥土筑起一道道池埂而成。虾池有大有小,小者仅几百平方米,大者则可达许多公顷,然而平均深度一般都不到两米。在通常情况下,虾农都是将海水泵进沟渠里,然后水从沟渠自动流进略靠内陆的虾池。此外,一些小规模的养虾场要靠涨潮把海水灌进近海的虾池。
对于控制虾池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虾池的位置或许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厄瓜多尔,虾池最初是建在盐滩(saltflats)和其它一些很适合养虾的地带上。也就是说,建虾池的地带对于当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或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并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这些可以利用的地带日益稀少,虾池开始侵入从环境的角度来看更为宝贵的地域——湿地以及长有耐盐红树丛的海滨地带。在泰国和许多亚洲地区,养虾池从来就没有仅限于盐滩。尽管大型养虾场往往避开了红树丛,但40%的小型养虾场——那些当初兴建时就缺乏深谋远虑或投资资本的养虾场——却取代了红树丛。
无论是对于它们所提供的环境保护作用,还是对于依靠它们生存的许多动植物物种,红树丛和湿地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红树丛能将否则便会污染海滨水体的过剩营养物全部吸收,并且还能为幼小的海生动物提供保护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世界上已失去了一半左右的天然红树林,这一现状令人极其忧虑。
在大多数国家,红树林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寻找建筑用材和燃料。和其它种类的森林一样,一些遍布于海滨地带的红树林也是毁于经济开发的压力,这类压力往往以海滨地区为最大。养虾业单独造成的红树林被毁似乎还不到全球被毁量的10%,然而,在一些国家,养虾业引起的红树林被毁已高达20%。在一些局部流域,几乎所有的红树林被毁都是由养虾业造成的。
集约化养虾
以池养虾法主要有3种。虽然这3种方法是依所能容纳的虾的密度来划分的,但它们在所采用的饲料的性质上以及池水同附近的海水的交换率上也是不同的。
所谓的泛养法每平方米池水所养的虾还不到5只,而集养法所养的虾则每平方米池水多达20只或更多。上述两个极端之间的则是所谓的“半集养法”。采用泛养法的虾农给虾池施以化肥或粪肥,以促进藻类生长,从而养育池中的虾。除此之外,不给虾投任何饲料。相反,采用半集养法和集养法时,虾农每天都要给虾池投用植物和鱼粉、营养补充物和增强池水中饲料的稳定性的粘合剂制成的颗粒状物料。采用泛养法时,在100天到120天一熟的情况下,虾产量还不到每公顷虾池1000千克(合每英亩虾池892磅)。采用半集养法时,虾产量有可能达到每公顷虾池2000千克之多。而采用集养法时,在某些情况下,虾产量则可高达每公顷虾池8000千克或更多。
平均说来,要生产出1千克虾,就需要近2千克虾食。这一差别的部分原因在于,和其它动物一样,在将虾食转变成虾肉上,虾也并非100%地有效。此外,即使是在管理得最好的养虾场,也仍会有多达30%的饲料从未被虾摄食。因此,相当多的废物积聚在虾池里,其中包括未吃掉的饲料、粪便、氨、磷和二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饲料中的有机碳和其它营养仅有114以收获的肥虾为形式得到回收。而过剩的营养则会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它们最终都会在池底死亡这一过程中消耗掉大量的氧。
在采用传统养虾法的情况下,虾农都要定期用水冲洗虾池,从而将多余的有害营养物、溶于水中的气体、浮游植物和病原体排到海里。在过去几十年里,每天少者有10%,多者有30%的池水被排人海洋。如今,大多数虾农作了改进,每天用海水替换池水的2%~5%。一些虾农还试图完全取消这种水交换,他们不仅减少了废饲料的数量,还努力避免虾池中虾的密度过大和不让有病的幼体进入池内,从而使疾病得到控制。在采用集养法的虾池,虾农用通气机将氧注入池水内,以免因缺氧使虾受损。
虾农放人虾池中的化学物质主要为化肥(以促进虾所摄食的浮游生物的生长)、农用石灰和煅石灰(用于调整池水及其下面的泥土的酸度)。在亚洲地区,虾农还定期给池水加入称为“沸石”的多孔矿物以消除氨;此外,他们有时还给虾池投次氯酸钙醛水(福尔马林)和其它一些化合物,以杀灭池水中的病原体和有害动物。
在一些地区,养虾场所排放的污染物已超过了附近海滨水体的吸收能力。即使单个的虾池所排放的污水水质仍处于合理的标准以内,同一个地区之内如此之多的养虾场最终也会压倒附近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时常导致海滨水体有害的过营养化。过营养化会直接危害所有的海滨动物和居民一一其中包括虾农自已,到那时他们将不得不苦于应付自身水资源的污染。
然而,过营养化并非唯一的威胁。在虾池密集而海滨水质恶化的地方,病毒性疾病也在逞凶肆虐。上述疾病不仅使得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大量养虾场纷纷倒闭,还在泰国、印度和厄瓜多尔引起了严重的困难。导致疾病的病原体不仅可以通过装运的养虾场病虾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甚至还能从一个半球传播到另一个半球。此外,虾病也可以通过生的已加工冻虾四处蔓延。
虾农已学会以几种方式同上述疾病作斗争。例如,如今他们可以对从孵化场购买的幼体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带有危险的病毒。并且他们还知道如何处置染有疾病的虾池的虾,从而抑制疾病的爆发。其些孵化场正在采用精心养育的种虾,以确保所生产的幼体健康无病。虽说这类进展令人鼓舞,但一些虾农也在采用加药饲料,用这种方法同疾病作斗争有可能促使耐抗生素细菌激增,或以令人忧虑的方式破坏当地的微生物生态。
使养虾场的管理更为严密
最近,虾农已开始解决养虾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关于养虾场管理的规则都是一清二楚的。例如,虾池不能建在砂土上(除非采用了不渗透的粘土或可塑性衬垫),以防水渗漏到淡水之中。此外,还应禁止将废水排放到基本上是淡水的水体或旱地中。
对于虾农来说,虾池的恰当选址或许是抑制环境损害最容易的方法之一——至少对于尚未兴建的虾池来说是这样。根本没有正当理由将虾池置于红树林甚或潮汐湿地(tidalWetlands)。这些地带对于持续的养虾业不适宜——它们时常具有与长期养虾不相容的土壤,并且更令人不安的是,它们极易受到海滨风暴的影响。
大多数大规模的虾农已学会为自身的利益和环境而做得较好,而不是以虾池之类设施取代红树林。他们建起渠道或管道,通过海滨红树林将海水输往更靠内陆的地方。此外,许多小规模的虾农也在建立合作组织,以集聚对于环境无害的养虾业所必需的物力和知识。在印度尼西亚,法律要求一些大规模的虾农帮助小规模的虾农管理虾池。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努力,从而使得养虾业既不会引起也不会乘机利用红树林的流行性丧失。
即使是一心想着发财致富的虾农也应能看到采取较为妥当的养虾法所能带来的种种好处。在恰当之处修建虾池的费用为每公顷面积1万至5万美元。仅仅几年之后就因为选址不当而废弃上述虾池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损害,同时也证明其代价不必要地高昂。因此,虾农应为虾池妥善地选择远离红树林的位置。
其它一些简单的改变不仅会有助于环境保护,同时也会有助于虾农自身。例如,在通常情况下,虾农都要一日一次或两次给虾池撒大量饲料。然而,每次少撒一点饲料,每日多撒几次,让撒饲料的间隔次数多一些,再加上饲料盘的采用,这样不仅会使所需要的饲料数量较少,而且会使造成的废物较少。经过改良的饲料——采用较多的植物蛋白和较少鱼粉的饲料配方——不仅更容易消化,而且看来能在水中保持较长的时间,因而产生的废物也较少。对上述方面的投资想必不仅会阻碍人们为获取虾饲料而过度捕捞,而且会减少虾农用于购买饲料的花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并减少以后清除废物的费用。这样一来,利润也会增加。
另一种减轻水污染的办法是避免养虾池的幼虾过多以及限制虾池水和海水的交换量。在虾密度适当的情况下,虾池的自然过程会将大量废物吸收到下面的土壤中。尽管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必须将虾池的水排干才能收获成虾,但虾农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使虾池水流过沉降池,从而促进脱氮作用和去除与悬浮体有关的其它许多污染物。此外,虾农还应停止使用把淡水同虾池中的海水混合以降低盐度的作法(令人欣慰的是,几乎所有的虾农均已放弃这种作法。)这种作法既无必要,也应禁止,这样才能避免对淡水水体的过度排放。
要消除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则更为困难。然而,若是虾农只养来自孵化场的幼虾,仔细控制种虾和幼虾的进口,并且只养本地种,许多问题仍然可以消除。此外,他们还可以采用进水口滤网,以防较大的水生动物被泵吸入而误杀。
虾农还应对其使用的化学添加剂多加注意。尽管养虾业使用的大多数化学添加剂都有着一段安全使用的历史,但除农用石灰、煅石灰及化肥以外,使用化学添加剂通常都是不必要的。在需要使用抗生素的少数情况下,政府管理部门应对所使用的化学剂进行评估,并禁止使用潜在有害的化学剂,或至少确保所使用的方式安全无害。
上述政府还应在兴建新的养虾场之前,要求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仔细的研究。这样,受其影响的公众就能对损害当地环境的可能性作出估计,并确定土地和水资源利用上的矛盾和冲突。上述政府还应设法确保这些、保护环境的初始措施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终有效。
尽管环境影响研究对于新的项目来说很重要,但许多现有的虾农显然需要改变其作法。在这里,软硬两手都是必要的。一些虾农将会看到,采取更为可持续的办法是明智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必须作出硬性规定。
从总体上看,虾农应当欢迎刚冒出地平线的一些变化。技术革新有可能帮助他们减少污水排放并延长虾池的使用寿命。改进育种计划应能带来抗病力更强的虾的品种。在短时间内,采用较好的新作法将使虾农的耗费略有增加。然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新技术的采用将通过提高效率和延长寿命而使投资得到回报。
养虾业似乎正在对环保工作者的批评作出回应。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养虾业将证明自己对环境的损害比目前要小得多。事实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如今的许多养虾场确实比不远的过去做得要好。然而,要达到可无限持续的标准,总的来说,养虾业还必须大有改变。只有这样,养虾业才能和其它许多养殖业一样,赢得广泛认可。
一位养虾业顾问的评论
不可否认的是,在养虾业普遍存在的国家,对环境的大量损害是因虾农的规划管理不善和政府机构的疏忽松弛造成的。然而,养虾业并不总是对环境有害。令人遗憾的是,对整个养虾业的普遍谴责正是由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不公正地造成的。
一种对养虾业的指责认为,有钱的投资者在迅速地赚到钱之后,就把养虾场废弃不用了。在这一点上,批评者完全错了。尽管一些养虾场已被征明是不可持续的而被废弃了,但上述养虾场通常规模都很小,时常只是由一、两个廉价建在不当地点的虾池构成,并且缺乏正常运营所需要的足够资金和专门技术。选址恰当妥善建造的养虾场的成本为每公顷虾池1万到5万美元,并且运营费用很高。如此大量的投资不可能很快回收,因此场主都要确保虾场多年具有生产力。
养虾业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可用以说明不成比例的环境损害是如何由小规模的虾农而不是大规模的虾农造成的。然而,小规模的虾农也有可能通过合作社或虾农协会集聚有限的物力,从而大大提高管理质量。管理良好的养虾场其生产线的各个环节——如孵化场、养虾场和加工厂——都需要许多工作人员,一般来说,每公顷生产虾池可以创造一、两个职位。此外,养虾业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进口收益。
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养虾业的消失想必是一项可悲的损失。决窍在于合理地管理养虾场。事实上,许多虾农均已敏锐地意识到养虾业会给环境造成什么样的损害。他们已经知道,养虾业的长期成功取决于为所养的虾保持健康的环境,养虾业的繁劳同附近海域的环境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海滨地带的环境恶化会使养虾业难以为继,因此,很容易使大多数虾农相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最近的几项研究结果表明,虾农实质上正朝着“于环境无害的”生存形式迈进。澳大利亚虾农协会已为会员制定了正式的从业规范;东南亚国家渔业网络协会已发布了一本关于安全虾场程序的手册;联合国粮农组织则提出了适用于养虾业的负责的渔业技术准则。此外,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络已制定了一份详尽的计划,以普遍改善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性。
此外,最近召开了几次针对养虾业与环境的联系的科学方面的会议和行业会议。如今,大多数国家规定新建养虾场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为确保虾农采取最佳管理办法,泰国已制定了管理法规。一个特别重要的成果是最近建立了全球水产养殖联盟。该行业集团正在促进负责的养虾业,制定详尽的从业规范,并以一种“生态标记”(eco-label)来促进消费者对于环境无害的养虾业的认识。
环境保护倡导者的评论
许多生意人都把自然资源看作可免费索取的东西。他们只是把提取自然资源所需的劳力和投资计入成本。没有任何人想到恢复或维护所使用的自然资源的代价。这种盲目蒙昧的倾向以虾农最为突出,虾农时常要依靠在传统上已被许多不同的团体利用的公有资源。
虾农必须决定他们是否真想解决养虾业带来的环境问题。诚然,所有经济活动均会带来环境问题。然而,虾农的目标应是尽可能减轻对环境的危害。
一些较为先进、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虾农已开始采用想必会使养虾业更可持续的一些作法。然而,全世界的虾农多达几十万。每个虾农所作出的决定不仅会影响自身的未来利益,同时也会影响到同行业他人的未来利益。按照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现行作法,养虾业在未来的数十年内就会成为不可持续的。
或许理想的、无限可持续的养虾法是不可能出现的,至少以现有的知识来说是不可能的。然而,大多数虾农以及受养虾业影响的其他人都不否认,一些作法优于其它一些作法,并且整个养虾业都能得益于迅速采用上述得到改进的作法。
采用高效、可持续的养虾法有诸多正当理由。例如,将幼虾的存活率由50%以下提高到75%或更高,就能减少每一熟的最初费用。同样,高效养虾法能使饲料费用减少1/4到一半。上述两项简单的改变就能减少净化污水和定期迁池的费用。采用这类方法,厄瓜多尔的虾农已使其收益翻了一番。
尽管其它一些改进措施有可能代价很高,但在许多情况下,收入的提高将使必需的费用得到补偿。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一些投资不会导致效率提高。上述费用必须转嫁给消费者,毕竟消费者是这一经济体系的最终污染者。新的法规有可能使价格上涨。或许“绿色”虾将被证明是值得使有环境意识的消费者付出额外的费用。
然而,试图使自身虾产品脱颖而出从而夺得市场优势的虾农必须能够证实其说法。只有在可靠的第三方已证实关于该种虾产品于环境无害的说法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多付钱。由于虾产品根本没有“名牌货”,这类说法将很难评判。
可持续养虾业的准则应由谁来制定?目前,环境保护工作者、虾农以及一些政府各自都在制定自身的可持续养虾业准则。然而,没有一个单独的团体——肯定不会是虾农自身——能够制定出一套可靠的制度。要实现这一目标,上述不同的团体就必须就总的原则达成共识,然后再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只有通过这类可持续的生产方法,养虾业才能成为下一千年解决办法的一部份,而不是另一个必须得到纠正的环境问题。
图2“副渔获物”——在用拖网捕捞的过程中非故意捕杀的海洋生物——的数量一般都超过了用渔网捕到的野生虾的数量。在某些情况下,副渔获物占野生虾之比接近10:1
图3在虾的生活周期中(见上图)。虾卵孵化后经过几个成长阶段长为成虾。如今。虾农完全可以重复虾的生活周期。在对环境最负责的养虾场。虾最初是放在孵化池(见左图)中饲养。然后再在远离生态意义重大的红树林(见下左图)的虾池中养到足够大小。然而,许多虾农所养的幼虾是采自野外(见右图)。而不是来自孵化场。一些虾农的虾池建在以前长有红树林的地方(见下右图)。这种作法有可能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
图4尽管人类养虾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只是近二十年人们才在大规模养虾。世界虾产量最高的国家均分布在亚洲和南北美洲的赤道地区
图5尽管人类已毁掉了世界原有红树林总的大约一半,但世界上许多热带海滨地区今还长有耐盐的红树(见左图)。虽然世界红树林被毁总量中由不负责的养虾业(见右图)造成的部分或许还不到10%,但在某些地区,养虾业确实是对红树林的主要威胁
图6检查虾池的土壤和水质需要专门技术.本文作者Boyd通过专题讨论会和咨询巡视同全世界的虾农一起共用这门专门技术
图7通过负责的从业活动保护土著人是本文作者clay的一个爱好.他在加入世界野生生物金会之前曾受过人类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专业教育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