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是摩尔定律的“掌门人”。这一定律是以创始人Gordon Moore命名的,他在40多年前就预测到,芯片中的晶体管数目每18个月将翻一番。确保这一信条在英特尔10多个工厂中普及的执行者就是Sunlin Chou,他负责协调并将越来越复杂的技术转化为可靠的生产。
过去一年来,Chou负责监督英特尔芯片上采用的连线及绝缘材料的新产品开发,以及制造0.13微米换代芯片所需的微影技术(业界曾一度认为实际技术无法推进到1微米以下)。这些先进材料和技术的进展之所以比较顺利,要归功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建立的生产系统。当时英特尔曾受到日本半导体制造业的严重威胁,正是Chou带领着首先将芯片开发流程做了改革的工作团队。该团队最重要的革新内容是让从事研发的工程师参与开发新芯片的整个过程,即从研究阶段一直到高品质芯片投产。这种方式可省去研发团队与生产团队的交接程序,通常这一程序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正是这一看似简单的改变,将新芯片产品的上市周期由3年缩短为2年,使英特尔成为世界领跑的半导体公司。
Chou也因此成为英特尔分散式研究模式的拥护者。在该模式中,英特尔运用公司以外的各种资源,例如,大学、国家实验室和创新公司等,协助寻找最佳的初始构想,并将之商业化。长期追随半导体科技发展的“大型集成电路研究公司”的G.Dan Hutcheson评论道:“Sunlin Chou就是这样一个重要人物”——他领导了这一变革。
目前,在采取这种模式的英特尔计划中,规模最大的一项是超紫外光光刻技术。热爱潜水及水下摄影的Chou率领一个委员会,监督多个国家实验室在这项技术上所做的研究,希望能将芯片制造技术推进到10纳米。与公司以外的团队合作,将方向与任务明确的验机工作分派出去,可以避免形成庞大集中的研究机构,该机构的研究任务常很难与公司的发展目标配合。超紫外光光刻技术可确保“摩尔定律快车”在Chou的事业生涯中继续驶向前方,甚至到永远。
R.Stanley Williams,Philip J.Kuekes,Yong Chen和James Heath
纳米技术的拥护者,梦想着在未来内部元件仅为分子大小的电路,将能取代半导体电子元器件。这一梦想的关键是开发出能制造这种极细小尺寸电路的技术。这几位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系列专利,使他们成为分子运算领域的佼佼者。2002年9月在瑞典举行的一项研讨会上,Williams宣布:惠普实验室已采用分子开关制造出64位元的记忆装置,在1平方微米以内,位元密度是目前硅芯片的10倍。惠普实验室运用纳米微影技术制造出这种电路,该方法是由纳米光学公司创始人Stephen Y.Chou开发的。Yong Chen于2002年8月获得了一项微影技术专利。而Wiliams、Kuekes和Heath则研究出如何确保电子信号在复杂的分子逻辑电路中互不干扰的方法,并在2001年l1月获得了另一项专利。
纳米光学公司
集成电路将晶体管、电阻及其它电子元器件汇集到一只芯片上;在光传输网中使用的滤镜、波导和激光元件将利用相同的方式生产。新创立的纳米光学公司(NanoOpto)已开始将这革命性的生产技术商业化,这将大幅度提高光学元件的生产效率,而到目前为止,这类元件一直是人工装配的。纳米光学公司的这些生产技术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智慧结晶,它能利用创新的石英或硅模制造小于10纳米的元件。这种方法与传统半导体的制造方法极为不同,传统的半导体制造是以光束刻出类似结构,但这种光学微影技术无法制出比光源的波长更小的线路。而纳米光学公司的极小元件却不会有这种问题,它能以传统光学装置做不到的方式折射光线,增进光传输网的效能。2002年6月,Chou还展示了利用类似掩模的技术制造出的纳米电子线路。
Alice H.Amsden
Alice H.Amsden针对中国、墨西哥等国家如何在近10年发展中建立了健全的工业基础做了深入的分析,其研究结果促使经济学家仔细思考自己提出的政策。在其其它国家的崛起:新工业化经济体对西方的挑战》一书(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她从正在走过类似道路的其它国家获取经验。这些工业发展取得成功的“其它国家”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都运用了别国已经商业化的技术,积累出丰富的生产经验。此外,她还指出,政府的发展政策是建立制造业基础的一个关键因素。最近,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James M.Cyphyer提到Amsden的著作时说:“如果明年你只有空读一本关于发展经济体的书籍,那就读这本。在她的作品中,对于经济发展的动态有很多非常精辟的见解。”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