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中旬,美国政府放弃对国内首例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病牛的同群牛的寻找。病牛发现于2003年12月,此后开始的追踪工作业已结束,这意味着同病牛一起从加拿大引进的81头牛中,仍有52头下落不明。这52头牛中有11头与病牛差不多同时出生,并且可能吃了受同样污染的饲料;这些饲料被认为是致病的原因。
问题产生于在动物身上系标签的陈旧方法,这一点不仅对疯牛病重要,对其他牲畜疾病也重要,比如说口蹄疫、埃希氏大肠杆菌或沙门氏杆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与加拿大、英国、欧盟及澳大利亚不同,美国没有要求全国性的家畜追踪。此外,各地区的动物饲养方式也有显著差异。依赖纸片记录使追踪工作缓慢而低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只有病畜及其同一畜群被追踪,在成功消灭了某些牲畜病(如普鲁氏菌病)之后,过去几年里被追踪的动物数量减少了。
改变这一状况的努力始于2002年,在此前一年,英国爆发了口蹄疫,全世界目睹了其牲畜的大批屠宰和出口市场关闭,以及其他严重后果。去年10月,美国联邦与州政府动物卫生官员的联合机构——国家动物鉴定发展小组,提出了一项动物鉴定计划工作草案,定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时间表,要在2006年以前建成必要的系统和基础设施,做到48小时内找出某头动物的历史。由于牲畜的绝对数量庞大(光是牛就有1亿头),并且全美有100万个农场,所以该计划提出采用无线电频率鉴定(RFID)系统。这样一个完全电子化的系统,可以将信息自动传输进入全国性数据库。
这一方案的成功与系统的电子化关系并不很大,而在于是否有一个收集数据的中央权威机构。英国(以及欧洲)依靠的是牛耳塑料标签的全国性系统,它建立于1997年,是控制疯牛病努力的一部分。每头牛从出生起,双耳就戴上标签(以防其中一耳脱落)。两个标签上有相同且唯一的编号,编号在英国环境、食品及乡村事务部有登记,标签上还标注了动物的性别和品种。这一追踪系统建立在禁止同类相食(这是抗击疯牛病最关键的手段)的基础上。疯牛病在英国蔓延,就是因为病牛死后被制成饲料供健康牛食用。
与塑料标签系统相比,电子追踪有着实际的优势。英格兰中部的小农场主Steve Rawlings说:“标签会破损、折断,还会撕裂耳朵,样子也不美观,而且调换非常困难。”但是调换是必须的:任何牛在转运途中两个标签必须齐全。电子标签省去了大量纸面工作,通过能迅速获取和下载数据的手提设备,就可实现对动物的精确筛选。
位于英国索默塞的Shearwell数据公司供应牲畜追踪系统。该公司执行董事Richard Webber说,直到不久前,电子系统还不能应用于商业。比如说,当一幢建筑内同时存在两台读数器时,要做到两者信号互不抵消,这还是在过去6个月内刚刚实现的。
还有很多其他技术问题尚待解决。人们正在进行各种测试,找寻嵌入电子身份标签的最好方法:比如说,将其植入皮下,插入耳中或者放入陶瓷囊状物中,让动物吞下,进而存于胃中。Robert H. Fourdraine是美国威斯康星家畜鉴定协会的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全美动物鉴定小组成员之一。根据他的意见,哪种方法最好,取决于动物的种类。对于牛,美国倾向于使用RFID耳标。而Webber则声称,根据其公司的试验,吞食法最为可靠,并且可以防止无良农场主调换标签。
研究者也在继续探索,希望找到最好的办法来鉴定牛到过的地点,以及结合DNA信息的可行性。即使牛已经被宰杀,而且大卸八块上了商品货架,基因数据仍然可能追寻到它的踪迹。这使得“从农场到餐桌”这句古话有了新的含义。
[瞿荔丽/译 曾少立/校]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