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如魔镜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人心如魔镜

admin  发表于 2017年09月18日


在现代科学孕育的初期,催生者之一弗兰西斯培根写了一部大胆的作品:《新工具》(效法亚里斯多德写《工具论》),希望通过科学新方法打开通往“伟大复兴”的大门。培根反对经院哲学的非经验传统,也反对文艺复兴时期恢复与保存古老智慧的努力。他所追求的,是感官事实与理性论述的综合体。

不过,认知屏障却是通往培根目标的大障碍。培根指出了四种:洞穴屏障(个人特质),市集屏障(语言局限),剧场屏障(学统文化)与族群屏障(人类天性)。

最近,实验心理学家发现了一系列的认知偏见,证实了培根所说的屏障,特别是其中的族群屏障。例如,我们眼中的自己,往往比别人眼中的我们更加正面,这就是“谋私”的认知偏见。美国全国性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商人都认为自己比其他商人更具道德感,而研究道德直觉的心理学家,也认为自己的道德感优于其他道德直觉心理学家。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CEEB)曾对82.9万名高年级髙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只有不到1%的人认为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却有60%的人认为自己的这项能力位居前10%。此外,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7年的调查,52%的美国民众认为最有可能上天堂的人是克林顿,60%的人认为是戴安娜王妃,65%的人选了迈克尔·乔丹,79%的人选了特雷萨修女。不过,有整整87%的人认定,最有可能看见天堂的,就是答卷者本人!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Pronin及其同事测试了一种称为“偏见盲点”(bias blind spot)的屏障。在试验中,受试者在观察他人时,可辨识出8种不同的认知偏见,以及偏见所造成的影响,却看不到其实这些偏见在自己身上也同样存在。其中一项试验要求斯坦福大学的学生,针对自己与同学的某些个人特质进行评比,例如亲和力或自私的程度。不出所料,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都比较高。尽管主持人事先提醒受试者可能会出现这种“优于平均值”的偏差,并请他们重新考虑先前的评估结果,但仍有63%的人坚称他们的评估是客观的,还有13%甚至认为自己太过谦虚了。

在第二项试验中,Pronin等人把高低不一的分数随机地分配给参加“社会智力”测试的受试者,毫不意外,得高分者比得低分者更认同这项测试的公平和实用性。然后,主持人又询问受试者是不是受到了分数髙低的左右,他们的反应却是其他人受影响的程度要比自己更严重。在第三项试验中,Pronin询问受试者用什么方法评估自己的偏差和别人的偏差。结果发现,人们倾向于以一般的行为理论评估他人,而在评估自己时,却采用内省法。在所谓的内省错觉中,人们不相信自己做到的事其他人也能做到,也就是:吾所行者,汝未能矣。

我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J·Sulloway进行过一项调查,请民众说明他们为什么要信仰上帝,以及他们认为其他人信仰上帝的原因,结果发现了类似的“归因偏见”。大体而言,大多数人把自己信仰上帝归结为智性的理由,例如世界的精巧设计与复杂性,但却把其他人的信仰归结为情绪因素,例如信仰可安慰心灵或带来意义,或者因为成长背景。

培根应该不会对这些发现感到意外,早在4个世纪前他就指出:“本质清澈均匀的镜面,会根据真实的入射状况来反映事物。但人类的心灵远不如镜面的清澈均匀,倒更像一面魔镜,如果不进行疏导匡正,就会充满迷信和欺骗。”

[蒲兴元/译     曾少立/校]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