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霸权:美国VS全世界
Harvey B. Feigenbaum
美国娱乐霸权势不可挡,其他国家限制收看美国影视,但是新的播放技术正在摧毁这种限制;同时,另一些新技术却起着抗击好莱坞的作用。
流行文化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项目之一,每年向海外输出的音乐、书籍、影视节目和电脑软件,估计达600亿美元以上,这还不包括非法拷贝和其
他盗版形式带来的收入。在欧洲或加拿大,看电视、买光盘或者是瞄一眼报纸娱乐版,你就会明白美国文化的无孔不入。
过去几十年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警惕着这种趋势。由于担心本土语言和文化的消解,法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都采取了政策来保护本土音乐、书籍、杂志和影视节目的制作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最有效手段,就是对电视播放的美国影视节目予以数量上的限额。1989年,欧盟发布了“电视无国界”(Television Without Frontiers)指令,要求其成员国在“可行的情况下”尽可能播放欧洲电视节目。某些成员国则走得更远,以法国为例,它要求不低于60%的播放时间分配给欧洲节目,而法国本土节目必须占到40%。在澳大利亚,从早晨6点到午夜的电视播放时段内,必须有不低于55%的时间预留给澳大利亚本土的节目。在韩国,无线电视(以天线而非电缆传送信号)中的外国电视节目比例不得超过20%。加拿大政府也把60%的无线电视时间给了本土节目。
然而,影视节目的新发送技术,使这些国家的壁垒正面临崩溃的危险。欧洲和亚洲的卫星广播公司已经开始向用户提供不受限制的电视节目,而美国节目占其中的压倒性多数。人们广泛期待引入的视频点播(VOD),即允许用户自由选择的节目库,将是打击限额制的另一记重拳。有朝一日,世界人民可能通过收看互联网上的影视节目来彻底摆脱限额制。这些新技术会进一步促进美国流行文化的膨胀吗?答案并非如此简单。数字视频的出现,已经大大降低了影视剧的制作成本,这使欧亚的低成本影视制作公司能更有效地与它们的好莱坞同行竞争。即便是美国影视节目受到更广泛的传播,也难说就一定会威胁到美国以外的文化。影视对文化的影响力也许被过分夸大了。
播放新技术威胁各国的限额制
威胁限额制的头号技术是卫星直播(DBS)。通过一个碟形的卫星天线,DBS的使用者可以在大部分的欧洲地区和部分的亚洲地区接收电视节目。这些节目大都是美国货,因为美国节目的版权费通常只有其他地区节目的1/3到1/10。美国电视节目受益干其国内市场规模:流行的美国节目总是首先卖给一家广播电视网络,然后再卖给地方电视频道,最后再卖给国外的广播电视网络。因为已转卖多次,所以制作者的版费要价较低。在欧洲,特纳有线电视网和卡通电视网等公司制作的节目都有多声道,可以用多种语言播放。
欧盟依据“电视无国界”指令,允许其成员国对限额采取立法强制措施。欧洲各法院还把有关限额制的法规延伸到卫星播放领域。然而,实际上政府对那些藐视限额制的DBS公司几乎束手无策,尤其对那些欧盟成员国以外的DBS公司更是如此。他们唯一的选择是干扰卫星信号,但这容易引发外交抗议。毕竟,欧洲法院已经裁定欧盟成员国不能采取“过度措施”来封锁境外电视的接收。
随着数字视频的出现,视频点播成为可能,这对配额限制构成了新的威胁。在传统模拟电视中,广电公司必须为每个频道每秒传送30帧图像。而数字视频则把图像转化成了数据,工程师开发出了压缩数据流的巧妙方法。并非电视图像的每个部分都在动,只有那些变化中的像素才需要传送。单次视
频传送数据量的减少,极大地提高了广电公司带宽的传送容量,也就是提高了每根电缆能向用户传送的节目量。因此,数字压缩技术使有线电视服务商能够提供庞大的影视节目库,而且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提出收看申请。
美国公司开发VOD技术已有年头了。现在欧洲和亚洲也在迎头赶上,葡萄牙、瑞典和香港已经出现了这种服务。这项技术把限额制打了一个缺口,因为它是严格遵循观众选择的。在决定收看哪种影视节目的时候,收看者不太可能把政府的限额制当回事。法国文化部前顾问Perras预测,再过十年,VOD将让限额制完全形同虚设。
最终埋葬限额制的,也许是互联网上的视频传送,但该技术目前尚不成熟。好莱坞的片商正在尝试用互联网发布电影,这一系统最终将使观众能够从web库里挑选全本电影并下载。由于重建一部两小时长的电影所需的数据量巨大,因此下载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小时:也许你早上提出了申请,要到晚上才能看上电影。观众的家用电脑、数字电视或数字机顶盒还要有足够的存储空间来存储整部电影,以便观看。同时,片商还要开发加密码和数字安保,以防止非法拷贝。
视频流也许是一个较简单的解决方案。它可以让用户在互联网上收看影视节目而无需下载。视频流已经应用在熟悉的软件包如Realplayer上,但还存在屏幕太小、图像模糊和跳跃等问题。假以时日,随着宽带互联网接入用户的增多,也许Web视频的质量会有所改善。但是,基于互联网的广播还存
在一个基本的经济问题。传统广播的成本是固定的,其利润随着观众数的增加而增加。而视频流则不同,它每增加一名观众就意味着传送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下降。好莱坞仍然对视频流寄予厚望,但这项技术尚不完善,不足以立即威胁到国家限额制。
数字新技术抗击美国娱乐霸权
尽管限额制前景不妙,但数字革命有两面性,它也带来了一些阻碍美国娱乐文化进攻的反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也许要算数字摄像机和电脑编辑,它们极大地降低了故事片、记录片和电视剧的制作成本。成本的降低使其他国家制片商的版权收费也降低了,这有助于它们在高度分散的有线和卫星直播市场上同美国电视剧竞争。如果可以选择,观众通常更倾向于本国节目。事实上,最近一些美国片商要提高黄金档节目的版权费,结果欧洲的电视台就用本土节目替下了这些美国节目。
传统的模拟视频无法匹配35毫米胶片的分辩率和图像质量,但最新的数字摄像机可以基本匹配,并且还提供了比35毫米胶片更大的景深。这一成就减轻了那些独立制片人的费用负担,他们无需再支付胶片的材料和制作费用(这通常是低成本电影的最大开销之一)。此外,成本的降低会导致质量的提
升。通常低成本电影的拍摄率是3:1,即拍摄3尺胶片只有1尺可用。如果导演用的是数字摄像机,他就不必担心胶片浪费问题了,拍摄率可高达50:1。并且导演可以用多台摄像机对同一场景进行拍摄,然后选取最佳角度机位的影像。而对于传统拍摄手段来说,多机拍摄通常是大制片公司都不堪重负的一种奢侈。
后期制作的革新也降低了成本。与传统的底片剪辑相比,电脑上的数字视频编辑要便宜和轻松得多。一场在台式电脑上就可完成的壮观特技,如果在好莱坞摄影棚中完成就需要数百万美元。虽然不是每部电影都能达到《指环王》那样的视觉效果,但制片商使用电脑特技已随处可见。
对于欧洲和亚洲的制片商来说,他们的电影很难在影剧院上映,视频的数字化可能有助于他们搬掉这个主要的绊脚石。以英国为例,那里最大的电影发行公司都为美国公司所控制,它们更热衷于发行好莱坞影片而非英国国产影片。结果除了喜剧之外,你在英国几乎看不到一部英国电影。法国也是如此,本土的发行公司难以与美资公司抗衡。虽说法国的电影业很红火,但60%的票房收入仍来自于美国电影。
经济是美国取得电影发行霸权的一大原因:一部广泛发行的影片,其胶片拷贝和分发费用可达300万美元。但数字视频可由卫星直接发送到电影院后下载播放。尽管目前数字投影机的价格是传统胶片投影机的5倍,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其成本会降下来。由于发行成本下降,全球的影院将放映更多好莱坞之外的低成本电影。
以补贴制取代限额制
当然,好莱坞片商仍能从数字视频中受益多多。显然,数字化的制作与发行将有利于美国影视在全球的传播,但是美国娱乐业的全球出口果真会威胁到别国的文化吗?虽然“文化帝国主义”之说连篇累牍,社会学家仍无法证明这种现象确已发生[参见下页的框文]。无可否认,即使只是给其他文化提供一个新的参照系,美国娱乐业对别国的社会至少有“某些”影响。如果保护本土文化确系一国政府之责,那么限额制的衰亡确实是政府理应关心的事。
对这些国家而言,一种可行的方案是,以对本国制片商的补贴来取代限额制。问题在于,应该采用何种形式的补贴,以及补贴应该给谁?过去,欧洲的制片商曾依赖欧盟的Media和Media II计划。最近,欧盟又引入了Media Plus计划,该计划的重点是对成员国影视的发行与市场实行补贴。此外,各国自己也实行了补贴制。在法国,广播电视网必须拿出3%的收入来补贴电影制片商,而法国最大的付费电视运营商Canal Plus则必须从腰包中掏出9%。补贴的弊端是欧洲的电影人制作了许多没人看的影片,向这些无人问津的电影提供补贴并无助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有些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小这个问题的影响。如在澳大利亚,为了从国家的电影财政公司获得补贴,电影项目必须证明自己的“市场亲和力”。实质上意味着该电影要获得发行商的支持。另一种方案则是不向单个项目提供补贴,而是代之以补贴本国的影视业基础设施(例如生产设施和培训)。澳大利亚正是本着这一政策在墨尔本建了一家新制片厂。这一政策也为美国的“外向型生产”创造了条件,所谓“外向型生产”是指美国的制片商在海外制
作电影,以降低人力成本。这些美国电影为澳大利亚的演职员提供了工作,同时又使得他们能够从事本国的项目。这一制度的缺陷是,本土的制片人将被那些瞄准美国市场的大制片商排挤掉,而且他们在对本地人才的竞争中也处于劣势。
也许到了改革影视补贴政策的时候了。由于娱乐业内在的风险性,旨为消解风险的财政手段也许能起到作用。譬如,一个欧洲或亚洲国家可以创立一个影视投资的二级市场,并设置一个监管机构。该机构类似于美国二级信贷市场上的联邦全国抵押贷款协会(America's Fannie Mae)。当然了,影视项目的风险比不动产大得多,所以这个类比不是很贴切。娱乐业的二级市场也许与伦敦劳合社(Lloyd's of London)这样的再保险市场更像一些,或者坦率地说,更像一个垃圾股的二级市场。这一机制也许有助于腰包不如好莱坞鼓胀的制片商。
此外,小国的政府或可将补贴集中于促进低成本影视节目的新技术方面,如数字制作、数字后期制作和数字发行。这一政策还有一个辅助作用:受过数字视频技术洗礼的人们,可以将他们的技能用于制作电脑游戏和其他多媒体软件方面。
当然,评价政府对影视的扶持,不能只看经济。娱乐业创造了高薪的工作机会,对环境的破坏也较小,这是事实。但撇开经济和环保不论,它还有其独特的价值。毕竟,文化是它的价值所在。
[何毓嵩/译 曾少立/校]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