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哥伦比亚号”飞行器——未来的载人飞行器,越小越安全?
Mark Alpert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今年2月1日重返大气层时发生爆炸,导致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航空航天局除了调查事故原因,还面临某些困难的选择。10多年来,宇航专家就一再警告,老旧又重达100吨的航天飞机在重返地面时,机身裹在过热气体中,是十分脆弱的。如果调查认定,“哥伦
比亚号”确实是隔热片或铝制机壳的破裂导致了这场悲剧,NASA将来可能会要求宇航员在返回大气层之前要检查机体外壳,甚至会设计在轨维修方案。但如果无法确认事故原因,或发现必须对剩余的三架航天飞机进行大幅度的改进,NASA可能不得不加速研制更小、更安全的空间飞行器。
以前NASA就曾做过更新航天机队的多次努力,但都成了代价高昂的失败。(见本刊2002年7月号《太空时代止步不前了吗?》一文)。2002年11月,NASA拨款24亿美元,打算设计“轨道空间飞机”(OSP),每次至少能运载4名宇航员到国际空间站。(因航天飞机停飞,NASA无法往返国际空间站,只有俄罗斯的“联合号”和“进步号”飞船能够运送人员和给养到这个空间轨道前哨基地。)然而,NASA的计划仍不明朗,至今没有决定OSP是航天飞机那样带有机翼,还是采用“升力体”设计(一种重心下移的飞机器,其外形可使空气动力的抬升效果达到最大),抑或采用像“联合号”那样的“太空舱”外形?就算美国国会批准追加100亿美元来建造这种空间飞机,最快也要到2012年才能把宇航员送入轨道。OSP的项目主管E. Smith正在设法加快进程,但他提醒人们:“别指望我能省出多少时间。”
OSP将比航天飞机安全得多。它只运载宇航员,不带沉重的货舱,所以紧凑轻巧,能够用“三角洲4号”这样的单次商用火箭发射。反观航天飞机,则需要内置3个火箭发动机,还要外附为这些发动机提供液态氢和液态氧的燃料箱,以及一对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
航天飞机发射时的巨大应力,隐伏着致命的危险: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就因固体燃料助推器泄漏而爆炸;今年1月16号“哥伦比亚号”升空不久,从外附燃料箱脱落的一块隔热泡材可能使机体左翼受创。“哥伦比亚号”在最后一次任务中,也可能曾在轨道上与小型陨石或人造“太空垃圾”而相撞;而OSP由于体积减小,或许可以减少此类事故的几率。此外,轨道空间飞机的隔热层将采用最新开发的金属板,它比航天飞机外壳所用的陶瓷贴面砖更能经受冲击。
OSP的主要缺点是无法胜任航天飞机的所有任务。NASA还需要另行开发无人的发射和对接系统,以便将载送飞船送入空间站。此外,OSP也存在自身的不安全因素,即使最成功的火箭,其安全记录也并非十全十美。例如“三角洲2号”火箭,从1989年成功地运送载人飞船104次,但1997年却发生了
爆炸。因此,NASA在选择发射轨道空间飞机的助推器时,必须对它进行周密的测试和改进。
为了将重返大气层的危险减到最低,OSP最好设计成“太空舱”的外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空间系统专家Postol认为,圆盾型的太空舱穿越大气层时,产生的温升远低于有翼飞行器。而且,没有了机翼、轮胎和操纵面,工程师便能够加强最重要的隔热层。太空舱在下降到低层大气后。可放出降落伞并降落得到海上,就像1960年代的“阿波罗”系列模组一样。Postol问道:“有这么多优点,是否还值得降落到跑道上呢?”
尽管如此,但NASA官员看来对“太空舱”的方案并不感冒。OSP项目主管E. Smith就很不放心降落伞系统的可靠性和海上回收OSP的成本。Postol则认为NASA的犹豫不决可能另有原因:“我猜想NASA不太中意太空舱的理由是很情绪化的,因为宇航员更喜欢驾驶航天飞机。”哪怕这样做在重返大气层时比较危险。
[宋振峰/译 曾少立/校]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