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你一游——参观行星科学的中枢,看看发射费用达 15亿美元的遥控器到底什么样。
在空间探险这件事上,美国人的想法分两类,一类人将空间探险视为人类最崇高、最勇敢的事业,另一类人只当是昂贵的荒唐的爱好,把处理地球上紧迫问题的钱和精力耗光在那上面。不过,这两类人都乐于享受Pasadenna的喷射推进实验室(JPL)每月三次的对外开放。三小时的参观是空间爱好者睁大眼睛好好瞧瞧这个高度保密的地方。在这里,火箭科学家设计、组装并操控着大多数散布在太阳系的深空探测器。经济怀疑论者也有机会亲眼看看这些用纳税人的钱换来的新式装置,并可以就那些失败的发射提出尖锐的质询。
参观者首先进入一个会议厅,当JPL的遥控宇宙飞船安抵目的地或有异常情况时,这里就不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导游Mark Razze简要介绍了实验室的历史——65年前,冯卡门教授和研究生Frank Malina如何因火箭试验污染空气被加州理工学院赶了出来,又如何在这片风干的峡谷冲积地上建起了实验室。但不只我一个人对会议厅里的宇宙飞船模型比对Razze喋喋不休的讲解更感兴趣。会议厅的一边陈列着1:1的“旅行者”(Voyager)复制品,“旅行者”是第一个挣脱太阳引力进入星际的人造物。会议厅的另一边是1:2的火星探测器“流浪者”(Odyssey)号。“流浪者”于2001年4月份发射,按计划在10月24日开始扫描探测火星,为未来人类登陆火星探明潜在的水源、登陆点和辐射危险区。
隔壁的屋子里放着木星探测器“伽利略”(Galileo)号的庞大复制品,它的射电碟足有一张蹦床那么大,磁性传感臂长大12米左右,比我预想的要大好几倍。不过,让某些观众惊讶的倒抽一口凉气是Razze介绍的它的发射费用:15亿美元(接近于实验室10年总费用之和)。不久,他就开始坦率地现场回答了提问,包括1999年由于米制单位和英制单位的混乱导致火星气象人造卫星和次年火星极地着陆器临近着陆前几分钟失踪这两件耻辱的事。
Razze把光线调暗,播放了一个由女演员Jodie Foster叙述的电影。电影把我们带人了由计算机模拟的穿越太阳系的旅途中。除冥王星外,我们在每一颗行星上都驻足片刻,以便听取Foster对JPL设计的访问过这些行星的遥控设备的详细介绍。影片在介绍这些探测器时志得意满的态度情有可原:对近地空间的探险已经让人类颇感自负,但是行星科学家对宇宙的了解绝大部分依赖于分布在方圆约l30亿公里广袤空间的“手眼通天”的各种功能机械装置。
我们参观的下一站是这个系统的中枢神经:太空飞行操作装置和a.k.a.任务控制系统。从一个高高的看台往下看,看到一个满是计算机和监测装置的房间,墙壁上挂着一个大显示屏,上面显示着两个时间,一个是顺计时:“火星Odyssey已发射:+067:06:32:20”,另一个是倒计时:离Genesis发射还有:—46:19:02:30(Genesis已成功发射——编者注)。
JPL的职员Pete Landry一边旋转着一个直径70米的射电碟模型,一边解释由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加州的Goidstone和马德里等地的无线电收发设施是如何与正游弋在深空的几十个航天器联系的。这样大的射电碟能够以高达400千瓦的功率传送指令信号,方向精度达1‰度。它们也能接收从遥远的太空发来的到达地球时信号功率不足电子表百亿分之一的图像、科学测量数据和维修信息。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航天器装配车间。透过玻璃,看见巨大的风扇每三分钟就轰鸣着将四层开间的空气全部过滤一遍,以维持室内空气清洁。大堆大堆连着示披器和电源的待组装件放在室内的桌子上。Landry讲解说正在装配的这个小玩艺叫散射仪,一旦完成就将安装到计划于2002年春季发射的一颗日本人造卫星上。通过记录风掠过海洋时形成的“猫爪”海浪,它能够从空中监测海洋的风速和风向。
参观结束了,我们只是转了这个占地70公顷的庞杂机构的一小部分,但走的路已经够多的了,拄着拐杖的老年游客都迫不急待地直奔接待中心的座椅。公众可以免费参观喷射推进实验室,还可以事先预约导游,10人以上的团队可以专门安排。
关于JPL,详情请访问网址www.jpl.nasa.gov/pso。
游客可在参观前后预留半小时仔细观看接待中心展出的照片、模型和该实验室有关行星、天体物理及遥控飞行任务的多媒体演示。
【桂巧佚/译 曾少立/校】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