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伪装高手是凶猛的捕食者,也是雄性可以怀孕的少数几种动物之一。
海水清澈、平静但却是暗暗的。我和同伴从船尾跳入冰冷的水中寒气顿时袭上背淘,那既是因为寒冷,又是因为某种日益增强的预感。我们在夜间潜入澳大利亚西南岸的南大洋中,去寻找听起来几乎是神话的生物。我们追寻的是龙,更确切地说是叶状海龙。并且为了实施我们帕斯水下世界的繁育计划,我们希望弄到一条雄性——一条怀孕的雄性海龙。
叶状海龙(Phodurus eques)和其更常见的表亲草海龙(Phyllopteryx taeniolatus),是世界上仅存的海龙。它们与海马和海龙一样,是海龙科鱼成员,其特点是,坚硬外部骨架排成一系勋环状环绕着躯体具有管状长吻而无牙齿。海龙的特征是,蕨状附肢凸出于具甲状躯体外。叶状海龙的附肢就象它的名字那样,比草海龙的线状附肢更宽更平。这两种生物在南澳大利亚海岸线以外水域中都很常见。我们潜水的勒谢什群岛的岛外水域是海龙喜爱的地方这些巨大的植物稀少的花岗石岛屿是数量惊人的奇异动物的庇护所,它们中的某些品种在世界其它地方是看不到的。水波之下,垂直的花岗石表面插人数百米深的漆黑水中。
随着不断下潜,我看到一群史前帆鳍鱼,每条约半米长,它们就象昏睡着那样飘在水里。在15米深处,我的电筒照到一块海藻缠绕的岩石接近岩石上的海草和马尾藻时,我回头照了照身后的水域,但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那么平寂。我松了一口气:这些水域里也有大白鲨栖息。
当我回照岩石时,就忘掉了可能潜在着的危险,而一心专注于搜寻了。海龙是伪装高手,夜间在灯光的集中照射下更容易找到海龙的所在,而在白天大量的海洋生物容易使人分心。几分钟后,我照到了一条海龙。当我激动的心恢复平静时,我沮丧地意识到这只是一条草海龙。在15℃(59℉)的黑暗水下潜行1小时之后,我的四肢开始麻木起来,我几乎准备放弃搜寻。我决定在返回水面去享受美妙的热水沐浴之前,再巡视我面前的岩石一遍。就在我扫视岩石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我所追寻的东西:一条成年雄叶状海龙,它大约有餐碟那么大,并产有一窝卵。
海龙科中的海龙及近亲在鱼类世界中具有独特的特征,即雄性个体产卵并在其体外进行孵化。我发现的雄性身上的卵都是发育成熟的,至少发育了3个星期,牢固地处于其尾部下侧的杯状凹陷之中,并用海藻掩护起来。科学家们相信,这种繁殖行为是进化来保护卵以免其成为捕食者可能的食物。
幸运的是,这一雄龙居于相对较浅的5米深处。如果它居于更深处,我们将不得不慢慢地将其弄到水面,给它时间以调节适应越来越小的压力。这种减压过程会对叶海龙造成极大的紧张感,以致它将失掉其卵。
海龙安全到岸后,我们急忙回家。经过24小时的特许飞行,我们到达了帕斯水下世界的检疫部门,帕斯水下世界是澳大利亚唯一展出这种奇异动物的水族馆。在此我们采取了所有常见预防措施以免海龙紧张。就连光线的突然变化对叶状海龙都可能是致命的。一天后,我们在箱中放了一些糠虾,每条仅几毫米长,海龙开始几乎立即食之。海龙模仿漂浮的海草以便突袭糠虾。海龙快速扩张吻下部钧连结体,产生吸力从而将虾子吸入,这样它们就将糠虾干掉了。
捕获的海龙在水族馆度过一周后,其尾巴上海藻缠绕的卵开始孵化。最先小尾从卵中伸出,蜿蜒摆动。抽动几下之后,我们的第一个小海龙出现了,就象其父体的缩小复制品。叶状海龙出生时长约20毫米,12—18个月成熟,此时长度可达50厘米。它用了10天孵完20个卵:在自然环境中,老海龙会设法将新生海龙分散到更广的水域中去,给它们提供更好的觅食机会,而不必与其同类竞争。
不幸的是,我们失去了10条新生小海龙,它们掉进了水箱的过滤装置吸入口中,但其余的都存活了,在它们的新家中看来长得很不错。尽管如此,但几周后我们发现设有办法提供足够的糠虾喂养全部200条海龙,因而我们设法将其中的大多数弄回我们发现它们父代的地方。野外环境下这些海龙的生存机会要比大多数海龙大得多——年幼海龙生活的头几周特别危险,因为小海龙是其它鱼的普通食物。我们的幼海龙都比它们刚出生时大得多,体质强得多。事实上,眼下的最大危险是暴风浪极有可能把它们卷到岸边。通常情况下,叶状海龙大约存活5~7年。
交配方式
1997年,也就是在我那次冰冷的勒谢什群岛之潜后的2年,年轻的叶状海龙中的一条雌性的腹部区域变得很大。在此之前数周,她跟在一条雄海龙左右度过了许多时光这两条海龙彼此很少离得很远。雄性的尾巴也因充满流体而隆大,表面出现了皱褶——这是交配即将开始的确切信号,期待着首次记录下海龙交配的情景,我手握摄象机坐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注视着发生的一切。
随后几天里两者就象纤细的芭蕾舞演员,叶状附肢相互缠绕在一起,在水中上下翻滚。它们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地翻动,好象在进行水下摔角比赛。我极为惊喜,卵很快从雌性腹部冒出来。但这一瞬间极为短暂。3、5一簇的鲜桔色卵开始慢慢降到水箱底部。大约1小时过去了,150个此类卵产下了,没有一个挨到雄海龙的尾巴。
因为没有看到和记录到一个束受精卵从雌性那里成功地转移到雄性那里去受精培育,所以我们不能确切地肯定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一次什么环节出了问题。或许是水族馆中其它海龙的出现分散了这两者的注意力。我们惊奇地看到,雌性产完卵之后,完全筋疲力竭了,一动不动地漂在水面上。然而,第二天她又开始游动和进食。
令人高兴的是,我们水族馆中的又一对海龙现在似乎准备繁殖,这样我又可再次举起摄象机了并希望能够成功。我们水下世界的繁育项目的目标是使馆中保持一定数量的叶状海龙群体,而不必到自然界中去捕获。只要条件可行,我们打算将馆中孵化出来的年幼海龙放归自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这样做了两次)。当然,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这些美丽奇异的生物,例如完整的生殖周期和一般的生物学特征。如果野生海龙的数量开始减少,也许我们将能够在该区域投入海龙,使之恢复原状。
不过,数年前为避免叶状海龙数量减少,水下世界成功地使澳大利亚政府将叶状海龙定为保护种类现在所有海龙科动物正被提议确认为《濒危种类国际贸易公约条约(CITES)》的保护品种。按澳大利亚现行法律(仅在过去一年开始生效),没有政府的特别出口许可,海龙科动物不得出境。只有人工繁育和批准项目下捕获的品种才能考虑出口。
这类法律将使大量的澳大利亚海龙动物不再成为古玩商店中的珍品或亚洲草药贸易中所谓的春药。对送到公共和私人水族馆的海龙加强跟踪也能保护这种生物。许多水族馆希望拥有叶状海龙——据说在日本一条海龙售价4800美元左右。不幸的是,在人工条件下它们极难照科,许多海龙刚从野生环境中弄起来就死掉。从全球范围看,对海龙和其它海龙科动物的威胁,不仅来自捕捞者,而且来自污染的影响和对其它动物的过度捕捞(海龙科动物常常成为拖网的副渔获物)。
此外,帕斯水下世界帮助建立起了海龙搜巡西澳大利亚分部海龙搜巡是全澳多个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之间的联合项目,其初衷是监测叶状海龙的野生种群状况.现在也监测海马和海龙(pipefish)的状况。作为现行保护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更多地认识这些动物,例如栖息地,种群有多大,编辑潜水员、捕鱼者、流浪者等发现这些生物冲到岸边之后的报告。对这些美丽动物依然还有许多东西需要了解,我们仅仅开了个头。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