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论者认为躯体与灵魂彼此独立。这种观念与生俱来,合乎自然与直觉,但它极有可能是错误的。Michael Shermer
1971年,我在17岁时买到了梦寐以求的汽车——1966款福特野马。那辆野马蓝色车身,白色聚乙烯顶盖,凹背单人座椅,配备了强劲的八缸4.7升引擎,能以225公里的时速飞驰。我和其他雄性激素过剩的年轻人爱好相同,因此,后来的15年中,野马几乎所有的部件一个个磨损报废,被新部件所取代。到1986年我卖出那辆车时,最初的部件几乎一个不剩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卖得了一笔好价钱,因为那时我的“1966”款野马已经成为收藏佳品。尽管组成它的物质并非最初的那些,但它之所以成其为“野马”,本质上在于其完整的构成。它的本质即“灵魂”并不是所有部件的堆积,而在于以特定方式构成的信息形态。
人与灵魂的关系与此类似。今天,组成我的脑和躯体的原子和分子与1954年9月8日我出生时的那些并不相同。但我仍然是Michael Shermer——我的DNA和神经所记录的信息总和。在我的脑、躯体与外界之间,原子和分子的出入循环永不停息,但亲友们并不会时刻改变对待我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我的根本形态没有改变。我的灵魂就是信息的构成形态。
二元论者认为,躯体和灵魂是彼此独立的实体,即使躯体消亡,灵魂也会继续存在。而一元论者则认为,躯体与灵魂是同一的,躯体死亡,记录个人信息的DNA和神经便随之消失,灵魂也就不复存在。我们信息形态的保存依赖于蛋白质的电性质,而蛋白质的基础则是碳,除非我们找到更耐久的媒介取而代之(有人提出使用硅芯片),否则我们的信息构成形态将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湮灭。
一元论之所以难以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主要原因在于这种观念与直觉相悖。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Paul Blom在引人入胜的著作《笛卡儿的婴儿》中认为,人生来就是二元论者。人不分老幼都会说“我的身体”,似乎“我”和“身体”并不相同。Bloom记录了许多实验,其中一次,实验人员为幼儿讲述鳄鱼吃掉一只老鼠的故事。听过故事,幼儿们认为老鼠的躯体已经死去——它不必再去洗澡,听不见,头脑也不再工作。但他们坚持认为老鼠仍然会饿,会害怕鳄鱼,而且想回家。Bloom表示:“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往往持有更为明晰的死后灵魂观,其基础就在于这种幼时的观念。儿童知道思想活动与脑有关之后,并不会认为这说明脑是精神生活的根源;也不会因此接受唯物观。相反,他们会对‘思想’作出狭义的解读,从而认为脑是具有认知能力的附属物,其作用是增强灵魂的计算能力。”
而二元论之所以符合直觉,是因为脑无法感知自我,因而会把精神活动的根源归结为其他事物。于是,人们会把对超自然生命(鬼、天使、外星人)的幻觉认作实体,把濒死的体验视为超脱躯体的经历,并把记忆、个性以及“自我”等信息构成形态当作灵魂。
科学的一元论与宗教的二元论之间存在冲突吗?是的。灵魂要么可以超越死亡,要么不可以,而没有科学证据证明灵魂能单独存在。那么一元论是否会消解生命的全部意义?我认为不会。如果面前的现实就是我们拥有的一切,那么每时每刻、每事每人都会非常重要——假如没有明天,它们就会更加重要。既然没有神灵的设计或宇宙的宏图,那么在地球这个人类所知唯一的家园中,看护生命便是我们的职责。明了我们共享着短暂的时光,共存于狭小的空间,我们便会以更高远的人性与谦逊,在宇宙舞台上演出这辉煌的瞬间。
陈玉新/译 曾少立/校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