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发展简史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精神病学发展简史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24日

精神病学发展简史

 1-希波克拉底.jpg

1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了精神病的体液病理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四种基本体液,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平衡则为健康,如果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衡,人就生病。他是科学医学的奠基人,也被尊崇为精神病学之父。

2 1602年,瑞典医生菲利克斯·普拉特(Felix Plater)出版了《医学实践》(Practice of Medicine)和《疾病对身体与精神伤害的观察》(Observations of Diseases Injuries to Body and Mind》),探讨了人类行为偏差和精神障碍,被誉为精神病学的先驱。

3 1683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通过研究提出,精神疾病应是与大脑有关的疾病。同年,德国科学家埃米·克雷培林(Emil .Kraepelin)创立了叙述性精神医学(descriptive psychiatry),使精神医学进入现代医学模式。

3-威利斯.jpg

4 1795年,法国医生皮内尔(Philippe Pinel)是世界首个“疯人院”院长。他去掉了精神病人身上的铁链和枷锁,把他们从终身囚禁的监狱生活中解放出来,把“疯人院”变成了医院,从而使医生有可能观察精神疾病的症状及变化。

4-皮内尔.jpg

5 1845年,德国科学家格里辛格(Griesinger)发表专著,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上的知识以及一些临床资料,得出了精神失常是一种大脑疾病的结论。他因此被尊称为现代精神病学的创始人。

5-格里辛格.jpg

6 1899年,奥地利精神科医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发表《梦的解析》一书,探讨了潜意识,并提出了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理论。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6-弗洛伊德.jpg

7 1902年,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在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认为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了“暂时性神经联系”。这一学说后来成为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行为疗法的基础。

7-巴甫洛夫.jpg

8 1906年,美国科学家阿道夫·迈耶(Adolf Meyer)提出,学校、家庭和社区有助于防治精神疾病,并在精神病人的康复期和工娱治疗中加入了社会工作(social work),初步形成了社区精神病学的概念。

8-迈耶.jpg

9 1911年瑞典科学家尤金·布鲁勒(Eugen Bleuler)根据临床观察,重新定义了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ecox)的概念,改称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认为精神分裂症才能描述患者精神进展过程中的“分裂”状况。他开启了精神症状分类学体系。

10 1918年,德国的克雷佩林(E.Kraepelin)以临床观察为基础,提出精神病是一个有客观规律的生物学过程,可以分为若干类别,每一类别都有自己的病因、特征性的躯体和精神症状、典型的病程经过和病理解剖特性。

10-克雷佩林.jpg

11 1934年,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注意到,强烈的情绪变化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到下丘脑的激素分泌,并导致心血管活动的改变,从而提出了“情绪心理说”。

11-坎农.bmp

12 1936年,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H.Selye)首次提出应激(stress)的概念和学说,他认为应激是环境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全身适应综合征,即各种不同的刺激(如冷、热、缺氧、噪音、拥挤和长期紧张等)会使动物产生一组相同的症状群。

12-塞里.jpg

13 1938年,意大利神经学家乌戈·塞莱蒂(Ugo Cerletti)发明精神疾病的电击疗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击疗法成为了一种经典的的精神病疗法,尤其对严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紧张型状群有显著疗效。

13-塞莱蒂.jpg

14 1950年,美国医生沃尔夫(H.G.Wolff)和马森(J.W.Mason)发现,不同的情绪变化可以造成消化系统血流及分泌的改变,进而造成黏膜损伤,为精神疾病产生的机制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

15 1972年,美国精神病医师费纳(Feighner)制定了第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此后美国、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均制定了较全面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这是精神病学临床和研究工作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16 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G.L.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心身一元论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既考虑到疾病的生物学因素,也要考虑到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将所有这些因素都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7 1987年,经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批准,百忧解在美国正式上市。这是一种抗抑郁药物,但后来一些研究发现,它对其他精神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因而成为了世界上最常用的精神病药物之一。

17-百忧解.jpg

18 1988年,英国的谢灵顿(Sherrington)用分子生物学研究英国的两个家系,发现了精神分裂症的两个基因标志有连锁性(即同时遗传给下一代)。这说明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遗传,是若干基因累加的作用。

18-谢灵顿.jpg

19 2007年,由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美国国家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研究联盟(NARSAD)和荷兰遗传计算中心共同资助的一项大型精神疾病研究启动,已经有10多个国家的48家研究机构参与其中,分别收集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遗传标本。

20  2010年1月,《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浦·坎贝尔(Philip Campbell)提议,将未来的10年定为“精神障碍的10年”。这并非指精神障碍在未来10年将出现大流行,而是说因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进步,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对精神障碍的认识将极大地改变。

20-坎贝尔.jpg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