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随着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航天飞机退役,一个时代落下帷幕。下一代登月计划或将与NASA无关,而一些小本经营的私人公司将会接班,展开一场新的登月竞赛。谁将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呢?
撰文 迈克尔·贝尔菲奥雷(Michael Belfiore) 翻译 王丹
威廉·“雷德”·惠特克(William ‘Red’ Whittaker)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位机器人学教授,他和学生们共同打造了这台叫做“红色漫游车”(Red Rover)的机器人,目标是赢取“谷歌月球X大奖”(Google Lunar X PRIZE)。该奖项旨在推动私人企业进入太空探索领域,激励它们开发出更好更先进的宇宙飞行技术。“谷歌月球X大奖”的冠军奖金高达2 000万美元,这笔钱将帮助第一支非政府团队将它们的机器人送上月球,然后在月球上走上大约半英里(1英里约合1.62千米),并将拍摄到的高分辨率视频发回地球——所有计划将在2015年底之前执行。亚军也能获得500万美元奖金,再加上颁发给其他优胜者——例如抵达“阿波罗号”(Apollo)飞船某个着陆点的项目,“月球X大奖”的总奖金将达到3 000万美元之巨。尽管参与角逐的队伍有26支,但惠特克的领先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他创建的美国宇宙机器人技术公司(Astrobotic Technology),是第一支已经获得订金,用以制造能携带宇宙飞船和月球车的火箭的团队。惠特克还证明了,在打造能自主行动、应对各种极端环境的月球车这方面,他的团队也是佼佼者。
对美国的太空计划来说,“谷歌月球X大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010年,根据美国载人飞行计划评审委员会提出的建议,美国总统奥巴马要求,NASA要鼓励私人企业开发太空飞船,用以替代退役的航天飞机。有了NASA的投入以及“种子资金”的帮助,我们有理由相信,私人企业能够设计并建造出太空飞船,而且相比以往为美国政府提供相关产品的大承包商,私人企业的研发速度更快,价格优势更明显。
基于同样的宗旨,“谷歌月球X大奖”希望能孕育出新一代行星探索计划,以便不再依赖成本高昂的一次性飞船和变换不定的太空政策。这样,研究者就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雇佣私人企业的飞船,将月球车或实验设备送至指定位置。NASA自身也加大了刺激力度——拨出3 010万美元,分别资助6个研究团队,用以解决美国政府开发的那些月球车所遇到的技术阻碍,例如如何熬过月球上的漫长夜晚。尽管在“谷歌月球X大奖”之后,私人太空飞船公司的命运会非常不确定,也有人不大看好这些公司的市场前景,但对于商业资金进入太空科学领域,许多研究者都对前景充满期待。
试验发射
在“谷歌月球X大奖”之前,还有一个类似奖项——“安萨里X大奖”(Ansari X PRIZE)。这个总奖金为1 000万美元的奖项于2004年颁布,“太空船一号”(SpaceShipOne)最终问鼎,成为第一架飞出大气层的私人造载人航天器。“太空船一号”火箭由美国Scaled Composites公司打造,该公司获得了微软巨头保罗·艾伦(Paul Allen)的资金支持。现在,美国维珍银河公司(Virgin Galactic)又在进行“太空船二号”(SpaceShipTwo)的研发工作。该项目已经获得了6 000多万美元的资金支持——这笔钱来自个人捐赠,每位捐款者支付20万美元,就可以获得遨游太空、体验微重力(microgravity,几乎接近失重)环境、从太空中遥望地球的机会。NASA也与维珍银河公司以及其他6家私人公司签订了合同,到时NASA将借助“太空船二号”和其他公司的飞行器,将实验设备送入太空,进行各种有挑战性的实验,例如在失重环境下传输燃料。现在,“谷歌月球X大奖”的组织者希望,能复制“安萨里X大奖”的成功,推动行星探索机器人的发展。
在月球机器人的研制上,有资格与雷德·惠特克相提并论的人屈指可数。现年63岁的惠特克一直在研制野外机器人(在野外,而不是汽车制造厂等可控环境中,让机器人完成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在这个领域,他可能是走得最远的。上世纪80年代,惠特克设计并制造的机器人,就在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中派上用场,机器人搜索了因堆芯部分熔毁而具有放射性的危险地带。从那时候起,作为卡内基·梅隆大学野外机器人研究中心(Field Robotics Center)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惠特克的研究生涯便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研制自主机器人。他打造的机器人能在南极冰原上搜寻陨石,还能爬上美国阿拉斯加或南极洲那些活火山,钻进火山口一探究竟。
2007年,惠特克打算参加“谷歌月球X大奖”。当时,他还在参与另一场竞赛: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的“城市挑战”(Urban Challenge),由美国乔治空军基地(George Air Force Base,现已关闭)举办。惠特克和学生给自己的队伍起名“Tartan Racing”。他们与美国通用公司、德国大陆集团(Continental)以及其他赞助商合作,打造出了一辆无须驾驶员驾驶的雪佛兰“Tahoe”汽车,并起名为“老板”(Boss)。尽管在这次史无前例的无人驾驶汽车街头大赛上,惠特克勇夺冠军,但这并没有耽误他完成一份课程计划,叫做“先进移动机器人开发”。这一课程的目标是, “详细说明、分析、模拟一个机器人月球着陆器,对月球车进行实地测试,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并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来交流任务进展”。课程会向卡内基·梅隆大学所有专业、所有年级的学生开放。
同一时间,惠特克还与已在太空领域打拼多年的企业家戴维·甘普(David Gump)一起,创立了以营利为目的宇宙机器人公司(Astrobotic Technology)。甘普负责说服赞助商和潜在客户,而惠特克提供的,则是他在野外机器人研究中心的那29年里所积累的丰富知识。美国铝公司(Alcoa)是赞助商之一,它捐赠的铝将用于建造一艘宇宙飞船,把月球车送往月球表面。
有意思的是,惠特克介绍说,作为一名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一个化学家的儿子、一名脾气火爆的销售人员,将他团队的发明送到月球,意味着他曾经的职业生涯将在这个机器人上得到再现:在陆上、在水上、在水下、在地下,以及在所有地球上的极端环境中。在惠特克看来,拿到大奖,不等于征服了月球。除非完成了所有附加任务,宇宙机器人公司才算取得了成功。“如果不能把方方面面都做好,”惠特克说,“就等于什么也没做。”
火箭科学
把宇宙机器人公司的飞船和月球车送上月球,惠特克对未来的憧憬,需要从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Falcon 9 rocket)开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当初创立的目标,就是要大幅降低进入太空的“门槛费”,因此该公司可能是“谷歌月球X大奖”的关键促成者。惠特克相信,对所有参加这场竞争的队伍来说,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的火箭都将是合适的“交通工具”。“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美国的每一位参赛者,都会选择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惠特克说。即使如此,对任何一支队伍而言,发射成本仍是一笔巨大开支。尽管比其他同类火箭便宜,“猎鹰9号”运载火箭公开的发射成本,也达到了5 400万美元——相当于“谷歌月球X大奖”冠军奖金的两倍多。虽然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的竞争者不愿意谈论自己的发射计划,但有一点非常清楚,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已经彻底颠覆了商业发射市场。要知道,史上最贵的单次商业发射价格高达4.92亿美元——那是当年美国卫星通信公司铱星公司(Iridium)创下的记录。
当“猎鹰9号”带着“红色漫游车”飞离地球大气层后,宇宙机器人公司的“飞船—月球车”组合就将丢弃安装在火箭顶部、起保护作用的整流罩(fairing),火箭的二级引擎将继续推动飞船和月球车驶向月球。从地球到月球需要飞行5天。由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的导航、制导与控制软件,将保证火箭处于正确的轨道。事实上,这款软件可谓“系出名门”,它的前辈已经让“Tartan Racing”称霸“城市挑战”。在计算机技术上,汽车自主行驶和飞船自动航行的差别并不大——它们依赖的是同一类数学模型,这就是两类导航软件很相似的原因。两类导航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飞船无法依靠全球定位系统(GPS)来导航,凯文·彼得森(Kevin Peterson)介绍说,他目前是宇宙机器人公司团队中的一位博士研究生。飞船得参照恒星、月球以及地球的位置,来绘制通向月球的航路。
一旦进入绕月轨道,飞船和月球车就必须降落到月球表面。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曾首次驾驶登月舱,从绕月轨道抵达月球表面的特定位置,避开了月球自身的一些风险因素,例如岩石与环形山。但由于地球和月球相距384 400千米,如果通过地球上的人员来控制飞船,信号会有延迟,无法做到实时控制。因此,飞船的软件需要自主完成导航任务,就像当年阿姆斯特朗手动操作的那样。
当快要抵达月球时,一个初级下降引擎将点火,让飞船不断降低速度。同时,一个小型推进器将维持飞船的平衡。在开始下降两天后,飞船将在月球表面着陆。届时,着陆器会展开两条斜轨(其中一个是备用的,以防其中一条轨道受到岩石或环形山阻碍,无法展开)。斜轨原本是靠着梯子折叠着的,由螺栓固定住,但在极高的温度下,螺栓会打开。两条斜轨将飞船和月球表面连接起来后,月球车将沿着任意一条斜轨踏上月球表面,它们的“双眼”将不断扫描前方的地面。月球表面的尘土非常滑,因此要想通过计算月球车的轮子转动了多少圈来精确计算行驶距离,是很难做到的事。取而代之的方法是,月球车上的计算机,随着月球车的移动,通过对比月球表面特征的变化,最终计算出移动距离。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因此未经过滤的太阳光和宇宙辐射将直抵月球表面,这时,经过防辐射加固处理的组件,能够保护计算机免受伤害。
而在匹兹堡,宇宙机器人公司设有太空航行地面指挥中心。在登月期间,该团队的成员将24小时轮班,不间断地传送低分辨率图片,引导“红色漫游车”前往他们感兴趣的地方(他们还希望能到达“阿波罗号”登月时的某个着陆点)。这部月球车将自主避开月球表面那些障碍物。它还会将拍摄到的高分辨率视频编码、打包,发回地球。“红色漫游车”至少将拍摄两段视频,一次是在刚刚登陆月球表面之后,另一次将按照“谷歌月球X大奖”的需求来拍摄。“红色漫游车”还将在月球上发邮件,上tweeter,以及在Facebook上发帖。
对宇宙机器人公司的团队来说,由于月球的昼夜周期极长,这里的每一个白天和夜晚,都相当于地球上的两个星期,因此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如何确保“红色漫游车”顺利运行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据研究团队的推测,在长达两周的黑夜里,“红色漫游车”着陆点附近的月球表面温度,将从白天的120℃急剧下降到-172℃左右。所有含有水成分的组件,例如电池,都将因水凝结成冰,体积膨胀,而遭受无法补救的破坏。唯一一辆在月球上成功挺过昼夜极端环境考验的月球车,是前苏联的“Lunokhod”号,这辆远程遥控的月球车于上世纪70年代登陆月球,依靠放射性元素钋的一种同位素来保温。
但是,宇宙机器人公司和其他竞争“谷歌月球X大奖”的私人企业,都很难获得这种受到严格管制的材料。为了保护“红色漫游车”,不被阳光直晒产生的高温毁坏,宇宙机器人公司的研究者在电池周围使用了一种碳纤维结构,可以将热量传递到漫游车的外表面。而在晚上,“红色漫游车”将进入冬眠模式,而当白天来临,阳光激活一种无水锂离子磷酸铁电池后,漫游车就会“苏醒”。这种电池已经经过了卡内基·梅隆大学机械工程学学生查尔斯·穆诺兹(Charles Munoz)极其严酷的测试。
这种创新性的保护模式性价比极高,也是“X大奖”希望达到的一个目的。尽管宇宙机器人公司极有可能获得“谷歌月球X大奖”的冠军,但它也将面对来自印度和俄罗斯的有力挑战,两国已经开始联合研发月球车。此外,中国力量也不可忽视,中国目前正在打造自己的月球车,在月球的夜晚,中国月球车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提供能量。如果这些竞争对手率先将月球车送到月球,“谷歌月球X大奖”的冠军奖金将降至1 500万美元。
激烈的竞争
惠特克的团队也希望能跟 “谷歌月球X大奖”的其他参与者真刀真枪地干一回。在所有参加“谷歌月球X大奖”的团队中,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月球快车公司(Moon Express)是资金最雄厚的一支,它的合伙创始人包括超级亿万富翁纳温·杰恩(Naveen Jain),还有一些富有的个人投资者。这家公司直到2010年才宣布加入竞争,但这时“谷歌月球X大奖”开始已有3年,因此它们目前落后于宇宙机器人公司。
但是,由于有NASA此前开发出的宇宙飞船平台助阵,因此作为后来者,月球快车公司已在逐渐扳回劣势。另一个有力竞争者是来自科罗拉多州的Next Giant Leap公司,公司老板叫迈克尔·乔伊斯(Michael Joyce),曾是美国空军的一名飞行员。乔伊斯的公司与德雷珀实验室(Draper Laboratory)进行了合作,这家实验室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同时还是美国内华达山脉股份公司(Sierra Nevada Corporation)负责空间系统的一个分支机构。乔伊斯的团队打造了一款新奇的“跳跃”宇宙飞船,有了它就不再需要单独的月球车了。在着陆之后,这款飞船能够重新点燃原本辅助着陆的助推器,从而再次起飞,前往着陆点附近的一些有意义的考察点。这个思路看上去行得通,但需要乔伊斯筹集到足够资金,否则无法实现。
“谷歌月球X大奖”的组织者希望,一旦参与者研制出了产品,这个市场也会随之形成——发展中的月球车,以及将它们送上月球的任务,将推动一个新市场的发展。例如,宇宙机器人公司的宇宙飞船和月球车都提供了商用空间,价格分别是180万美元/千克和200万美元/千克,另外还外加一笔25万美元的“集成费”。至少对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物理学家高格拉斯·居里(Douglas Currie)这样的研究者来说,价格固定的商业发射,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居里和同事打算将一台激光测距逆向反射镜阵列(array of laser ranging retro reflectors)安置在月球表面。要是能够顺利地在月球上安置好这台仪器,利用它测得的地月距离,将比以前(利用搭载“阿波罗号”送上月球的那些反射体进行测量)测得的结果精确100倍以上。
也许,“谷歌月球X大奖”最持久的好处,是激励了下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这场竞赛给惠特克的“先进移动机器人发展”课程带来了最具现实意义的刺激。2011年4月,“先进移动机器人发展”课程的最后一周,在宇宙机器人公司负责结构的研究团队的奔走和努力下,占地近300平米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行星机器人实验室成立了,这个实验室完全专注于月球车项目。他们测试了分割式金属螺栓设计,这种新方法将替代传统的爆炸式螺栓,用来控制斜轨的展开。已经毕业的甘奇·纳亚卡和一群在校生一起,利用一部高速摄像机,拍下了上述模拟测试过程。在学生们按下开关17.9秒之后,只听“砰”的一声,螺栓分开了,斜轨弹出并落到地面上,月球车沿着这条斜轨开始月球之旅。
“棒极了!”纳亚卡感叹道。她从摄像机旁走开,冲着旁观者们咧嘴笑了:“希望一切顺利!”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