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幼儿不说大人话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为何幼儿不说大人话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27日

场景:托儿所。一个婴儿举着手机正对着镜头说:“瞧瞧这个,它让我成为一个自由人。现在我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他描述着他炒股的经历,这时电话打断了他,“有完没完,等一下。”他接起电话:“嗨,小妞,回头我再电你好不好?”

这段广告再次证实了喜剧演员和电影导演早已熟知的一个事实:没有什么比小孩子模仿大人讲话更搞笑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小孩子根本讲不出这样的话。然而这条喜剧法则却模糊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小孩子不能像大人那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试图揭示有关大脑发育的线索以及语言学习的神秘过程。近期的研究工作支持一个似乎与我们的直觉相矛盾的观点:无论孩子在什么年龄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一门语言,他们学习讲话的方式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幼儿的心智发育程度与他们是否能够说一个完整的句子基本没有关系。

许多人认为儿童通过模仿他们听到的话语来学习交谈,也就是说他们聆听大人的谈话用语以及这些语句的语境,然后依葫芦画瓢。行为主义很好地论证了这一说法。行为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一直统治着美国的认知科学研究领域。

 

超越模仿阶段

然而,这种模仿理论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幼儿说话不如成人流利。有哪个成年人会用单词(如“瓶瓶”、“狗狗”)或者短语(妈妈开盒盒)式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很显然语言习得的模仿理论无法解释幼儿开始说话时采用的这种奇怪的语言模式。实际上,解析单个单词构成的句子更为困难。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为此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种是“心智发育假说”。这个理论认为,一岁大的小孩只能讲儿语是因为他们的大脑没有发育成熟,还不能处理成人的语言。就好比小孩如果没有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不会走路一样,他们在大脑发育成熟之前也不会讲多词汇的句子或者使用词尾和虚词(例如“妈妈打开了盒子”)。

第二种是“语言的阶段性假说”。这个理论认为孩子的语言发展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像篮球运动员只有学会了起跳和投篮之后才能做出完美的跳投动作,孩子也必须先学会加法,然后才能学会乘法——这个过程不可能反过来。

有证据表明,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也要经过一些必然的步骤才能逐渐达到流利。例如在1997年的一篇综述文章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认知科学家伊丽莎白·贝茨(Elizabeth Bates)和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的认知科学家朱迪思·C·古德曼(Judith C. Goodman)发现,对婴幼儿的研究普遍显示,小孩通常在积累了一定量的单词之后才开始说双词句。只有在跨越了这个语言阶段之后,他们才会开始运用词组。

这些理论的不同之处归根到底在于:心智发育假说认为,语言学习的模式取决于孩子在开始学习语言时的认知水平;而语言阶段性假说认为语言学习的模式并不依赖于心智的发育。这个结论很难用实验来验证,因为绝大部分孩子都在几乎相同的年龄开始学习语言,他们的认知发育也基本处于同一个阶段。

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每年全世界有超过两万个被收养的孩子进入美国,他们中有许多人来到美国后就不再接触母语,因此必须像幼儿那样一边听一边摸索来学习英语。这些来自世界各地被收养的孩子在学习新母语的过程中,并没有参加课程或者使用词典,他们中大多数人甚至连原来的母语都讲不好。在验证关于语言如何获得的这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说中,所有这些因素都使这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理想的实验对象。

2.jpg 

收养效应

美国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杰西·斯内德克(Jesse Snedeker)、乔伊·格伦(Joy Geren)和卡里萨·L·沙夫托(Carissa L. Shafto)对27名收养自中国的2~5岁儿童进行了语言发育研究。这些孩子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晚于美国本土出生的孩子,因此他们在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脑部发育更为成熟。尽管如此,他们与美国本土出生的幼儿一样,起初说出的英文句子都是由单个词汇组成,几乎没有虚词、词尾和动词。此后,就算这些孩子进步比较快,他们也会像美国本土出生的孩子一样经历同样的语言学习阶段。这些被收养的孩子和美国本土出生的孩子,都是在积累了一定词汇量之后才开始把单词组合成句子。这进一步说明,语言学习的关键并不在于孩子开始学习语言时的年龄或者大脑的发育成熟度,而在于他掌握的词汇量。

这些被收养的孩子脑部发育更成熟,但在他们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仍旧不能避免咿呀学语的阶段,这一发现表明,幼儿讲儿语并不是因为他们大脑发育不成熟,而是由于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他们需要时间积累足够的词汇以扩展他们的语言。不久以后,他们就会从单词汇阶段进入双词汇阶段,并依此发展下去。学习如何像成年人一样交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过这个可能的结论又引出了另一个更古老也更难回答的问题:成年移民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很难达到普通本土孩子的水平。长久以来研究者都在怀疑,人的语言发展有一个“关键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就很难达到非常流利的水平。然而我们对这一关键期还一无所知。没有人知道这个关键期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会结束——有的专家甚至怀疑这个关键期是否真的存在。

斯内德克、格伦和沙夫托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不存在口若悬河的婴儿——当他们出现在商业广告或电影里的时候,那种滑稽的场景总是逗得人们捧腹大笑——然而婴儿到底如何成为能言善辩的成年人,这一问题还有待我们去解答。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