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通用型”流感疫苗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研制“通用型”流感疫苗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28日

研制“通用型”流感疫苗

 

撰文  亚历山大·赫勒曼斯(Alexander Hellemans)

翻译  杜珍辉

1511843643596787.png

 

《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拍摄于1957年,由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执导。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骑士对抗死神的故事:14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近一半的人口因此死亡。脱离十字军,返回家乡的骑士安东尼乌斯·布洛克(Antonius Block),没有见到迎接他的亲人,只看到等待他的死神。为了活命,他向装扮成牧师的死神提议下棋,并要求只要他没输,就不能带走他的生命。

类似的对抗也发生在当今世界。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已在人类和动物世界肆虐多年,在与这种病原体的对抗中,人类鲜有胜绩。过去30年,科学家和一些健康工作者向流感病毒发起挑战,希望找到消灭流感病毒的方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流感病毒比死神还要狡猾——它不停地改变身体表面的蛋白类型,让人类免疫系统疲于应付。


研制“通用型”流感疫苗 (2).png


每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其他一些研究机构,都会预测流感病毒表面蛋白的变化情况。一旦WHO确定了最可能出现的变化,药品生产商就得在短短数月内,据此研制新的流感疫苗。比利时根特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沃尔特·费尔斯(Walter Fiers)说:“制备季节性流感疫苗的整个流程都存在巨大缺陷。首先是进度太慢,疫苗还未面世,新的流感病毒已经开始在全球肆虐;其次,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些病毒,但它们很可能在日后成为主要病原体。” 费尔斯的目标是,研制一种“通用型”流感疫苗,就像我们小时候注射的疫苗一样,为人体提供长久的免疫力。

注射一次疫苗,就能抑制流感病毒的感染(尤其是A型流感病毒)——这是几代科学家梦想,但梦想却难以成真。在流感病毒表面,主要分布着两种蛋白:一是红细胞凝集素(hemagglutinin),它的作用是让病毒黏附到细胞上,并趁机进入细胞;二是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它能促进病毒向其他细胞转移。(学术界正是根据这两种蛋白的类型,来为流感病毒命名,比如H5N1禽流感病毒,其中的H5和N1,分别指代一种红细胞凝集素和神经氨酸酶。)编码这两种蛋白的基因经常发生点突变(point mutation,由核苷酸改变引起的基因突变),引起遗传漂移(genetic drift,由于偶然发生的改变,而造成下一代某一基因的数量不同于上一代的现象)。此外,来源不同的病毒基因(如来自于人和动物)可以相互交换、重组,也能引起遗传漂移。漂移会改变这两种蛋白,让人体内原本存在的抗体无法识别。目前,流感病毒的数量已超过90种。

与布洛克寄希望于运气不同,现年77岁的费尔斯坚信,他已找到了流感病毒的致命弱点:尽管流感病毒的“外衣”变化多端,但有一个地方始终不会改变。费尔斯说:“在流感病毒上,有一种名为M2的蛋白,它的一部分处于病毒外部,我可以利用这部分片段研制疫苗。”

得出这个结论并不容易,这是费尔斯50年研究的结果。作为分子生物学家,他把主要精力投入了基因组研究。1972年,费尔斯和同事发表文章,首次阐述了一个基因的完整核苷酸序列——这是个编码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表面蛋白的基因。4年后,他成功破译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序列。费尔斯回忆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破译的基因组序列。”当时,看到很多人因流感而痛苦不堪,他决定把流感病毒列为下一个研究目标。

1980年,费尔斯首次测定了人流感病毒H3N2的红细胞凝集素基因序列。H3N2出现于1965年,他把这个病毒的红细胞凝集素基因与发现于1968年的流感病毒的基因放在一起比较,结果发现,点突变引起了遗传漂移。

他开始思考,遗传漂移如何引起病毒种类的改变?当时,科学家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感染过1968年的流感病毒的人,体内的抗体会与在1963年从一只鸭子体内分离到的流感病毒发生反应。分析了“鸭子流感病毒”的红细胞凝集素基因后,费尔斯发现,上述两种流感病毒非常相似。今天,很多人都已知道,发生某些突变的禽流感病毒也能感染人类。

这类突变一旦发生,任何人的免疫系统都无法阻挡禽流感病毒的进攻。费尔斯解释说:“从外表来看,突变禽流感病毒几乎不同于其他任何流感病毒,我们的免疫系统根本无法识别,因此它的传播速度将非常迅猛。只有不受遗传漂移影响的疫苗,才能阻止灾难发生。”

更准确地说,费尔斯要研制出这样的流感疫苗,必须找到流感病毒上不会发生改变的部分。这个任务很艰巨,但他成功了。在流感病毒表面,M2蛋白构成了一些孔隙,它的一个片段(被称作M2e)非常稳定,即便其他表面蛋白都发生突变,该片段仍会保持原有结构。但问题在于,病毒表面的M2蛋白很少,不足以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

最直接的方法是增加M2蛋白的数量,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费尔斯想到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这种病毒有一个蛋白质核心,如果把编码核心蛋白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大肠杆菌开始生成核心蛋白,并把它们组装成类似于乙型肝炎病毒的颗粒。费尔斯发现,如果把M2e基因连接到编码核心蛋白的基因上,大肠杆菌就会生成带有M2e的病毒样颗粒。

在动物试验中,给小鼠注射了上述颗粒后,费尔斯在小鼠血液中检测到了针对M2e的抗体,此后,即便再给小鼠注射致命剂量的流感病毒,小家伙仍安然无恙。不过,这类抗体的作用原理与常规抗体不同,因为它不会直接抵抗感染。费尔斯说:“抗体的目标不是病毒,而是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如果在感染初期,你能杀死被感染的细胞,那么你就能抵抗感染。”

1997年,费尔斯为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并于两年后在著名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详细阐述了技术原理。英美生物技术公司阿坎比斯(Acambis)已向费尔斯购买了专利权,开始制备这种新型抗体。I期临床试验于去年结束,阿坎比斯的研究人员发现,在79名自愿者中,90%的人都产生了针对M2e的抗体。

然而,这种抗体能否帮助人类抵抗流感病毒,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失败的例子并非没有。10年前,科学家针对病毒的内部蛋白,曾研制出一种抗流感药物,它能激活免疫系统中的杀伤性T细胞,但最后证明,这种药物只能帮助部分小鼠抵抗流感。

由于故意用流感病毒感染自愿者是不道德的,因此研究人员必须进行大规模的野外试验(field trials)。费尔斯说:“我们必须要找一个流感高发地区。人口密度大,且混杂着各种家禽、家畜的地方,最可能爆发流感。”研究人员要为成千上万的人注射疫苗,以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试验结果。

目前,制药行业已对费尔斯的疫苗产生了浓厚兴趣。美国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的流行病学家阿诺德·蒙托(Arnold Monto)说:“‘通用型’疫苗极具应用前景。不过,只靠这类疫苗是否足以抵抗流感,我不敢肯定。”他认为,在使用‘通用型’疫苗的同时,还须辅以季节性疫苗。与流感病毒的对抗,可能还会继续,但现在,科学家们至少已经找到了对抗流感病毒的策略。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