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器通向诺贝尔奖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天文 • 物理

加速器通向诺贝尔奖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29日

建造粒子加速器有什么意义?简而言之,粒子加速器是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必不可少的手段。人们常常借助光学显微镜来探测微观世界,可是受到所用光线波长的限制,因此所能观察到的微观世界非常有限。为了突破这个限制,就需要用更短波长的波束去照射被探测的物体。所以,人类需要不断建立能量更大的加速器来揭示更微观的世界。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建成了世界几个先进的加速器实验室,在高能粒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几十年来,一批物理学家利用这些高能加速器开展物理实验,在粒子研究方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就斐然,先后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

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建于1962年,1966年投入运行,它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的斯坦福大学校内,主要从事高能粒子物理、宇宙线和天体物理、同步辐射及其应用和加速器新技术的研究。1972年,斯坦福正负电子非对称环(SPEAR)建成,从而开始了一个粒子对撞的时代。1994年起,该中心对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储存环加以改进,使更多的正负电子发生对撞,1998年投入运行后,在2001年,BaBar实验宣布观测到宇称破缺——一种可能决定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的现象。

图片.png

1974年,伯顿·里克特(Burton Richter)领导的实验小组在SPEAR上开展物质与反物质的对撞研究,发现了“ψ”的粒子,因此里克特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该中心的科学家们还发现了质子中称为“夸克”的更小的新粒子,为此,物理学家杰罗姆·弗里德曼(Jerome Friedman)、亨利·肯德尔(Henry Kendall)和理查德·泰勒(Richard Taylor)荣获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5年,物理学家马丁·珀尔(Martin Perl)发现称为陶子的新粒子,该粒子产生于正负电子对撞之后,属于第三代轻子,因而他荣获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片.png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位于纽约长岛萨福尔克县中部,具有50年杰出的科学成就历史,拥有数台不同类型的粒子加速器,取得过多项令世界瞩目的重大科研成果。BNL 在1953年建成的第一台质子同步加速器Cosmotron,是世界上首台将粒子加速到1GeV级(GeV)的加速器,能量达到设计指标(3.3GeV),为当时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加速器。1960年建成的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AGS),能量达到设计指标33GeV,1986年流强达到1012质子/脉冲,比设计指标高出1800倍。2002年,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投入运行,其发生的亚原子对撞,可能会有助于我们了解各种物质世界运动的方式和原因。

1956年,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在BNL工作期间,在Cosmotron加速器上所做的粒子衰变实验中,发现宇称守恒破坏,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3年,科学家詹姆斯·克罗宁(James Cronin)和瓦尔·菲奇(Val Fitch)开始在AGS上开展物理实验,结果发现CP破缺,荣获1980年诺贝尔物理奖。

1962年,科学家莱昂·莱德曼(Leon Lederman)、梅尔文·施瓦茨(Melvin Schwartz)和杰克·斯坦伯格(Jack Steinberger)发现μ子-中微子,获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4年,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利用AGS加速器开展物理实验,与在SLAC加速器上开展实验的里克特同时发现“J”粒子,因此被授予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片.png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成立于1954年10月,它位于法国和瑞士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心。它建有世界上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和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SPS)。该中心的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可以将正负电子的能量提高到100GeV;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可以将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最大能量可达400GeV。2001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决定建造实现7.7TeV能量的质子-质子对撞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预计投资40多亿美元(由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共同出资),2007年建成后将寻找希格斯粒子,并开展模拟宇宙大爆炸的实验。

正是因为有了强劲的粒子加速器,才使卡罗·鲁比亚(Carlo Rubbia)和西蒙·范德梅尔(Simon van der Meer)有机会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正反质子对撞实验中,他们证实了弱电理论中预言的传递弱相互作用的W粒子和Z粒子的存在。

 图片.png

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

费米国家实验室(Fermi Lab)原名国家加速器实验室。1968年12月,费米实验室的直线加速器破土动工;1969年10月,200GeV的质子加速器主环开工。费米实验室拥有质子-反质子对撞机Tevatron,其周长6.44千米,1983年开始运行时是世界上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20世纪90年代,美国批准了Tevatron-Ⅱ计划,在原2千米隧道外新建一个能量为150GeV的常规磁铁环来作为新注入器,亮度提高10倍,2001年升级型Tevatron-Ⅱ建成。

1972年,第一个能量为200GeV的束流通过主环,产生了世界上最高能量的粒子。1983年,Tevatron产生了第一个能量为512GeV的束流;1984年,产生了第一个能量为800GeV的束流;1986年,产生了第一个能量为900GeV的束流,成为世界最高能量的质子-反质子对撞机。1994年,科学家们找到了顶夸克存在的直接证据;1995年在176GeV的能量上发现了顶夸克。2000年7月,DONUT组首次直接观测到τ中微子,填补了粒子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个空白。

 图片.png

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

1960年,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开始建造第一台电子同步加速器(DESY)。1975年-1978年,建成2.3千米长的正负电子储存环PETRA,为当时世界上同类最大储存环。1984年-1990年,建造6.3千米长的地下强子电子环加速器(HERA),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和唯一的电子与质子发生对撞的储存环。HERA新的研究揭示:每个质子类似由强力场紧密组合在一起的许多夸克、反夸克和胶子的旋云。2000年-2001年,HERA进行了大量改进,旨在提高质子和电子的对撞率,将原有的设计亮度提高4倍~5倍,以便发现标准模型以外未有预料到的新的效应。国际合作组正在DESY研制和规划一个新的加速器工程:TeV能级超导直线加速器(TESLA)。

1979年,首次在PETRA发现“胶子”。“胶子”是强力载体粒子,它将所有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夸克组合在一起,被认为是自然界中4个基本力之一。

 图片.png

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组织

1971年4月,日本国家高能物理研究所在日本东京都东北茨城县筑波成立,1997年改名为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组织(KEK)。在筑波园内,它建有一台开展BELLE实验的正负电子对撞机(KEKB),以及一台开展K2K中微子震荡实验用的质子同步加速器(PS)。该组织的加速器实验室建造了KEK的所有加速器,负责其运行和改进,目前还与日本散裂中子源(J-PARC)项目组合作,在筑波园北部约30千米处的东海建造一套新的强流质子加速器(J-PARC)。该实验室还从事未来先进的直线加速器的研究与开发。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