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也有感情吗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动物也有感情吗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30日

前方尘土飞扬,出现了两群大象,它们相距百米,相互靠拢。这些大象高声吼叫,拍动大耳,相互交流,似乎是老相识,整个过程就像一次家庭团聚。

这是在非洲稀树大草原上容易看到的情景。在数十年的野外考察工作中,乔伊斯·H·普尔(Joyce H. Poole)多次观察过类似的相聚场面。作为肯尼亚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大象托管组织研究部主任,这位生物学家确信地说:“这些大象很乐意见到它们的老朋友和老相识。”

研究人员还看到过如下情景:大象们聚集在死产的幼仔周围,这些厚皮类动物反复用长鼻触动死去的幼仔,仿佛要将它唤醒。随后几天里,它们耳朵下垂,站着守护死去的幼仔。平时,象群中一旦有成员生病,或遭到猎人伤害,它的同伴都抚摸它,表示安慰,一直照料到它康复或死去。

其他动物似乎也表现出各种情绪。黑猩猩嬉戏打闹,发出喜悦的声音和欢笑;狗发出吠叫,邀请其他狗一起玩耍。此外,研究人员在狗舍和隐蔽处播放这些声音的录音,发现这些声音能减轻动物的压力。一些专家说,当实验老鼠被呵痒的时候,它们就发出似乎喜悦的唧唧声,这种声音超出了人类听力范围。

宣称动物具有感情的人通常被指责为拟人论(anthropomorphism),这种理论将人类特征归于非人类动物。但是,在多年忽视或贬低宠物爱好者长期坚持的观点之后,科学家们终于开始相信,至少哺乳动物具有某种形式的情绪。目前,对这些情绪的研究成了热门课题。

 image.png

对情绪的焦虑

一些知名科学家大胆地探索了动物情绪之谜。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之父查尔斯·达尔文写过整整一本谈论动物情绪的专著,叫做《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他的结论是,因为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极为相似,所以没有人可以否认动物具有情绪。但是,在1872年该书出版之后的百年时间里,简化论观点(reductionist view)一直盛行,这种观点认为,蜜蜂、青蛙、猫和所有动物都仅仅是生物,遵循固定的本能行为模式,它们没有情绪。

然而最近,更精确的观点已经开始获得支持,原因就在于,这种观点受到了人类或动物从情绪中获得什么生存优势这个问题所激励。达尔文学说认为,每种生物都有压倒一切的目标:尽可能好、尽可能多地繁衍后代。对于蠕虫、昆虫或海蜇而言,它们为追求这个目标而遵循预先确定的行为模式,可能就足以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对鱼类、爬行动物、鸟类和脊椎动物来说,行为就没有什么一定的常规。最终,哺乳动物极端灵活,这样它们的活动不可能仅仅来自固定的模板。接下来的问题是,老鼠、山羊、类人猿、大象和人类怎么知道哪些行为最有利于保证生存和繁殖?在其他众多线索中,它们可能利用情绪。

动物可能“利用情绪”这种表述,只是论证性地意味着动物大脑以特定方式对特定事件作出反应,神经元网络启动,激发可预见的行为。动物可能避免以前让它们感到威胁的情况发生。同样,动物把某种有益的经历与某种行为联系在一起,将来可能对相同的行为进行尝试。迄今为止,一切都还顺利。但是,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动物是否感觉到了?对此,专家们存在分歧。

科学家们讨论所涉及的一个基础问题,则是情绪和感情的定义。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对人类的看法都不一致,更不用说对动物的看法了。美国艾奥瓦大学颇具影响的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Antonio R. Damasio)在2003年出版的著作《寻找斯宾诺莎》(Looking for Spinoza)中提出的方案,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该方案区分了原始情绪、社会情绪和感情:原始情绪几乎是本能的情绪,社会情绪帮助个体融入群体,感情来源于反省。

原始情绪包括恐惧、愤怒、厌恶、惊讶、悲伤和喜悦,达马西奥认为许多动物都具有这些情绪,就连原始的海参(Aplysia)也表现出恐惧情绪:一触及它的呼吸器官,它的血压就升高,脉搏加快,身体收缩。达马西奥说这些现象并不是反射,而是恐惧反应的元素——复杂的、互相依赖的反应。然而,他强调这类生物不产生感情。达马西奥等许多人认为,情绪是身体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物理信号,而感情则是大脑对情绪进行解释时产生的感觉。当人类和海参害怕某些事物的时候,心搏率就升高,肌肉就收缩,但是生物只有在其大脑意识到物理变化之后,才记录恐惧感情。

对社会情绪而言,达马西奥列出了同情、尴尬、害羞、内疚、骄傲、羡慕、嫉妒、感激、赞赏、轻蔑和愤慨等。这些情绪也不局限于人类。占支配地位的大猩猩四处昂首阔步摆威风,要求得到其他猩猩尊重;群体中地位低下的狼则做出臣服姿势;狗做错了事而受到主人申斥,就明显地表现出尴尬信号。然而,某些神经科学家说,就是在这样的案例中,这些行为跟原始情绪一样,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与生俱来的,并把它们列入动物用于帮助自己生存的常规机制之中。

 image.png

古老的反映

相反,感情来自分析心理。“感觉良好”者、喜悦感受者,知道自己身体处于特别状态。感知这样一种感情,需要大脑皮质中几个感觉身体的大脑区域进行处理,大脑皮质对身体部位及其状况以及大脑活动进行处理,同时,大脑活动评价那些状况意味着什么。实质上,这种处理形成了反省,反省可以慢慢发生,也可以很快发生。

很难证明动物具有这种反省能力。例如,达马西奥的理论认为,侏儒黑猩猩(pygmy chimpanzee)也许能够对其他动物表现出群体怜悯,但是它们并没有意识到它们在表示怜悯。由于不能确认黑猩猩脑中发生了什么情况,达马西奥不愿意暗示这种动物具有感情。

其他专家愿意接受这个概念。美国鲍灵格林州立大学著名行为科学家亚克·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同意,只有人类才能够考虑自己的感情,因为人类具有高度发育的新皮质;并且只有人类才能够利用和伪装感情,就像政客和演员那样。但是,他并不认为感情仅仅源于反映。

潘克塞普假定,情绪的根源存在于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等大脑区域,在进化历史过程中,边缘系统古老得多,人类和所有哺乳动物都拥有这种系统。例如,他提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内奥米·I·埃森伯格(Naomi I. Eisenberger)领导下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埃森伯格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来监测感到被群体抛弃的受试者的大脑活动。研究人员要求自愿者在计算机屏幕上参与虚拟球游戏,并且告知受试者说另外两个隐身玩家也在玩游戏。实际上,另外两个玩家只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虚拟人。在游戏中,三个玩家将虚拟球抛来抛去,但是计算机控制的虚拟人只在相互之间传球,而不管真实人在屏幕上注视着它们。后来自愿者告诉研究人员,这种被抛弃的体验使他深感伤害。

对斥责期间发生的情况进行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表明,几个大脑区域,特别是前扣带脑皮质活动明显。其他人以前所做的研究已经显示,处于悲伤境地的人,其丘脑和脑干活动异常,这些区域在边缘系统中起关键作用,边缘系统是产生和调节情绪的大脑区域。

 image.png

喜悦与游戏

有趣的是,把未成熟的年幼豚鼠与母鼠过早地分开,幼鼠的相同大脑系统活动增强。在潘克塞普看来,孤独与脆弱的感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压力,反映了古老的机制,这些机制是人类感受悲伤感情的基础。边缘系统是古老的大脑结构,其主要作用表明情绪是动物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长期观察动物喜悦信号的生物学家同意上述观点。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雨林中,猩猩(orangutan)在树枝上荡秋千,把爪子伸入水池中,没有什么明确目的,仅仅是为了取乐。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渡鸦(raven)躺在冰雪覆盖的屋顶上,往下滑动,也毫无什么功利性的理由。北美野牛在故意滑过一块块冻结的草地时,高声吼叫。日本本州岛上,年幼的猕猴(macaque)在冬季做雪球来取乐。

人们普遍认为,年幼的哺乳动物天生具有取乐动力,因为相互反应有助于它们找到群体机会和限制。它们学习技能,这对它们以后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它们玩耍呢?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布尔德分校的生物学家马克·贝科夫(Marc Bekoff)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他说,取乐本身保证动物将做游戏。

大脑代谢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动物感情与人类感情可能没有什么重大区别,因为相似的大脑物理过程是那些感受的基础。例如实验表明,在处理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喜悦与欲望等情绪方面,神经递质多巴胺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image.png

最终,不可能通过观察来证明动物是否具备有意识的感情,我们也不能确信其他人内心的真正感受。我们从实验室研究成果了解到,至少某些动物实际上是有自我意识的;因此认为它们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就并不过于偏题。贝科夫强调,当我们谈到动物感情,它们并不一定与人类感情相同。就人类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快乐方式各不相同。同样,动物的快乐方式也不尽相同。

实际上,动物和人类也能够共享骄傲、喜悦、悲伤和害羞。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克·豪塞尔(Marc Hauser)曾经悄悄观察过公恒河猴。在与母猴交配之后,公猴四处游逛,直到绊倒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之后才善罢甘休;在爬起来之前,猴子立即焦虑不安地四处张望,似乎对绊倒感到很尴尬;只有在确信没有任何猴子看到它之后,它才爬起来,昂首挺胸地走开,好像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过。

在贝科夫看来,新研究成果不仅提供了科学信息,而且提供了社会信息:如果动物能够感知情绪,那么我们就有另一个理由来严肃思考这一问题:我们怎样善待动物。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