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偏离航向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信息 • 能源

万维网偏离航向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30日

万维网偏离航向

撰文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

翻译  郭凯声

 

1990年12月,瑞士日内瓦,万维网(world wide web)在我的办公桌上破茧而出。它由一个网站和一个浏览器组成,网站和浏览器恰巧又在同一台计算机上。这套简单的装置演绎了一个深刻的思想: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与其他任何人共享信息。遵循这一理念,源自草根阶层的万维网自下而上地迅速普及开来。今天,在万维网问世20周年之际,网络已经彻底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把它视为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不论何时何地,你都会期待能够上网,就像电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一样。

NeXTcube_first_webserver.JPG

万维网之所以能够像今天这样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是因为它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原则之上,也因为成千上万的个人、高校和企业[它们各自独立,但又都是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成员]基于这一原则,为不断增强万维网的功能而努力。

不过,据我们所知,万维网正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威胁:一部分最成功的网络新贵正逐步破坏万维网的根本理念;有些大型社交网站封锁了它们的用户发布的信息,不让其他网民接触;无线网络服务商迫不及待地想要对那些同它们没有商业往来的网站采取限速措施;各国政府密切地监视公民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

如果我们对这些趋势不闻不问,任其发展,那么网络最终可能会变得七零八碎。我们或许会失去想上哪个网站就上哪个网站的自由。这些负面影响还可能进一步扩大,殃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它们同样是我们通向网络上浩瀚信息的入口。

为什么你得关注此事?因为网络就是你的。它是一项公共资源,你、你的公司、你的社区、你的政府都离不开它。

然而有些人似乎认为,万维网具有某种自生自灭的属性,如果它真的开始衰落,那只不过是众多不幸中的一种,我们无能为力。其实并非如此。我们通过制定计算机协议并编写软件而构建起网络,这一过程从头到尾都尽在掌握。我们希望它具有什么特性,不希望它具有什么特性,都可以自由选择。万维网还没有到头(当然也不可能到头)。如果我们想要监督政府,想要了解公司的最新动向,想要弄清地球的真实状况,想要寻找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方法,或者想要轻松与朋友分享照片,那么公众、科学界以及传媒业者,就必须保证万维网的基本原则不受侵犯,这不仅是为了保护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是为了使我们受益于未来将会取得的巨大进展。

 

通用性基础

若干原则对确保万维网价值的不断提升起着关键作用。对万维网的使用价值和发展前景而言,最基本的一条便是通用性——一旦连上网,就连上了一切。这意味着无论网民拥有什么电脑,使用什么软件,讲什么语言,也无论是有线上网还是无线上网,他们都必须能够把任何东西发布到万维网上。残疾人士也应该能使用万维网。万维网必须能兼容各种形式的信息,无论是一份文档还是一个数据点,也无论其水平高低——从无聊的微博到严谨的学术论文,一网打尽,无所不包。此外,任何一种终端,无论是固定装置还是移动装置,也无论屏幕大小,都应该能够轻松上网。

这些特点看上去可能显而易见,不需要专门维护,或者根本无足轻重,但无论是下一个一鸣惊人的网站,还是你家小孩所在的足球队的新主页,之所以能毫无阻碍地现身于网络,都是多亏了万维网的这些特点。对于任何系统,通用性都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要求。

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是另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如果你需要添加一个网页或做个链接,无须任何主管机构点头。你要做的只是依照3个标准协议行事:使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HTML)编写网页,根据统一资源标志符(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URI)的规则命名,并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将它们发布到互联网上。分散化已经催生了层出不穷的革新,将来也仍将如此。

通用性的关键在于URI。[我最初把这个命名方案称为URI,但后来它的称呼变成了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L)。]借助URI我们可以跟踪任何一个链接,无论它链接到什么内容,也无论此内容是什么人发布的。链接使万维网变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信息空间,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的使用价值。

近年来万维网的通用特性开始面临诸多威胁。在美国,提供上网服务的有线电视公司在谋划是否要限制上网用户只能下载本公司的娱乐节目。社交网站则构成另一类问题。Facebook、LinkedIn、Friendster和其他类似网站,通常利用你注册或使用时留下的相关信息来获益,包括你的生日、E-mail地址、个人喜好,以及那些显示哪些人是哪些人的好友、哪些人出现在哪些照片中的链接等。这些网站把获取的众多零散数据整合成壮观的数据库,并再次利用此类信息提供增值服务——但仅限于它们自己的网站内。一旦你把自己的数据用于其中一项服务,你就不容易地把它们用于别的地方了。每个网站都是一个独立王国,与其他网站相互隔绝。不错,你的主页是在万维网上,但你的数据已经不在了。你可以浏览一个万维网页面,上面列出了你在一个网站上已经创建的联系人列表,但你无法把这个列表,或者其中的任何一项,发送到另一个网站。

之所以出现这种隔绝,是因为每条信息都不含URI。数据间的链接仅存在于网站内部。你输入的内容越多,被网站套牢的程度就越深。你在社交网站的主页成了一个中央平台,内容是封闭的,你在这个网站中的信息并不由你自己完全做主。这种网站架构使用得越广泛,网络就越发支离破碎,我们就越难享受到一个统一的通用信息空间。

与此相关的一种威胁是某个社交网站(也可能是搜索引擎或者浏览器)发展成占据垄断地位的龙头老大,而这往往会束缚革新。自从万维网问世以来,草根阶层持续不断地革新,也许正是这些创新最有效地制约着一些企业或政府对万维网通用性的破坏。现在网上冒出的GnuSocial和Diaspora这两个项目,允许人们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并连接到其他任何网站上的任何人。而管理着identi.ca之类网站的Status.net项目,则可以让你摆脱Twitter的集中控制,经营你自己的“Twitter”。

 

开放至上

允许任何网站都能链接到其他任何网站很有必要,但要打造一个强健的万维网,只有这些还不够。个人与企业开发功能强大的万维网服务时所需要的基础万维网技术应该免费,不应收取任何技术使用费。Amazon.com(亚马逊商城)因为能够公开、免费地使用万维网赖以运作的技术标准,因而得以发展成一个巨大的网上书店,然后又发展成音乐商城,最终几乎所有商品都可以在那里购买。同其他任何万维网用户一样,Amazon无须征得任何人许可,也不用付一分钱,就可以使用HTML、URI和HTTP。它也可以使用万维网联盟开发的这些标准的升级版本,从而让用户能够填写网络订单,在线付款,对所购买的商品进行评价。

我所谓的“开放式标准”,指的是任何有责任心的专家都能参与制定的、公认合乎要求的、在万维网上可以免费获得的、对开发人员和用户都是免收技术使用费的那些标准。开放、免技术使用费且使用方便的标准,有助于打造出花样百出的各种网站,既有亚马逊、Craigslist和维基百科等如雷贯耳的巨鳄,也有成年网民撰写的名不见经传的博客,还有孩子们自己在家拍摄的视频。

开放性也意味着你无须任何人批准就可以组建自己的网站或公司。在万维网刚起步那阵,我无须申请许可也不必支付技术使用费就可以使用互联网自己的开放式标准,如大名鼎鼎的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和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类似地,万维网联盟的免技术使用费专利政策也规定,任何参与制定标准的企业、高校及个人,均须同意不向任何使用标准的人收取费用。

开放式标准不收技术使用费,并不意味着企业或个人不能开发收费的博客或相片分享程序。这种收费是允许的。而且,如果你觉得某款产品优于别的程序,你或许还乐意掏钱使用它。关键在于,开放式标准允许有多种方案供大家选择,包括免费与付费。

其实,许多公司投资开发一些特别的应用程序,恰恰是因为公司深信这些程序对任何人都有用,不论他们电脑是什么硬件配置、安装的什么操作系统,也不论他们是哪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用户——这得归功于万维网开放的标准。这样的信念也激励科学家投入无数的时间来建设各种不可思议的数据库,使他们可以分享各种信息,比如,共享蛋白质数据可为治愈疾病助一臂之力。这种信念也促使英美等国政府把越来越多的官方资料发布到网上,以利于公众加强监督,提升政务的透明度。开放式标准还会催生意想不到的新发明,因为总有人会用一些千奇百怪的方式来运用它们。每天我们都可以在网上看到这类事例。

相反,不使用开放式标准,往往就会形成一些封闭的圈子。苹果公司的iTunes系统使用开放的URI来识别歌曲和视频,但其地址却是以“itunes:”打头而不是以“http:”打头。“itunes:”是苹果专有的,你只能通过苹果专有的iTunes程序来访问这类链接。你无法做出一个链接来指向iTunes这个封闭圈子内的任何信息,如一首歌,或者关于某个乐队的消息。你也无法让别人使用那个链接。这时你已经不再漫游于万维网中。这个iTunes王国是集中控制、与世隔绝的。你进入的仅仅是一间商店,而不是开放的市场。纵然这里的货品琳琅满目,它的发展终究被局限于一家公司的想象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无独有偶,还有一些公司也试图走封闭路线。各种杂志都热衷推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而不是万维网应用程序,这种趋势令人不安,因为这使得内容游离于万维网之外。你既不能收藏它,也不能通过E-mail发送页面链接,更不能通过Twitter转发它。更明智的做法是,开发一种能在智能手机浏览器上运行的万维网应用程序,其实这类程序的设计方法一直都在不断改进。

有些人可能觉得封闭系统也不错。它们易于使用,而且似乎也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正如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在线(AOL)的拨号信息系统上看到的那样(这个系统使用户被局限于万维网中独立的一部分),尽管这些封闭的“围墙花园”(参见《环球科学》2010年第10期《围墙花园》一文)看起来赏心悦目,但永远无法与围墙外包罗万象、绚丽多彩、富有革新精神、热火朝天的万维网市场相比。不过,如果一座围墙花园对某个市场把持太深,也可能会阻碍围墙外市场的成长。

 

两网有别

保持万维网的通用性并保证其标准的开放性,这两条原则有助于人们开发各种新功能。而第三条原则——分层原则——则把万维网的设计与互联网的设计区分开来。

这种区分非常重要。万维网是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应用程序,而互联网则是按照若干开放协议在成百万上千万台电脑间传送信息包的电子网络。我们可以把万维网比作接在电网上运行的家用电器。比如冰箱或打印机等电器只要遵守若干标准协议(比如使用220伏、频率50赫兹的交流电)就可以正常运行。同理,任何应用程序,包括万维网、电子邮件以及即时通讯等,只要遵守TCP和IP等标准互联网协议,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运行。

生产厂商可以改进冰箱或打印机,这并不会影响电的功能。反过来电力公司也可以改进电网,同样不会影响电器的运行。这两种不同层次的技术是互相配合的,但也可以各自发展。万维网与互联网的关系亦是如此。区分层次对于革新至关重要。1990年,万维网在互联网上横空出世,但并没有给互联网本身带来任何变化,此后它取得的所有进展也是如此。在这段时期中,互联网连接的速度已经从300比特/秒提升到300兆比特/秒(Mbps),但我们无须重新设计万维网就可以充分利用网速的这种提升。

 

用户权益

虽然互联网与万维网的设计是各自独立的,但万维网用户也是互联网用户,离不开一个不受干扰的互联网。在万维网发展早期,由于技术难度太大,公司或国家都不可能通过操纵互联网来给某位万维网个人用户制造麻烦。然而,现在的干扰手段已经相当厉害。2007年,BitTorrent公司[最早提出通过“点对点传输”(即我们常说的BT下载)来共享音乐、视频及其他资源的公司]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投诉,声称美国ISP巨头之一的康卡斯特公司(Comcast)对使用BitTorrent下载工具的用户进行了封阻或限速。FCC要求康卡斯特公司停止这种行径,但2010年4月,一家联邦法院裁定FCC不能要求康卡斯特那样做。一家好的ISP会不时调整信息流,以便在带宽紧张时限制重要性等级较低的信息,而这种管理必须透明,让用户知晓。这种行为与利用该权力歧视部分用户有着重要区别。

这种区别凸显了另一条原则,即所谓“网络中立”。网络中立的原则是说,如果我付了钱以300Mbps的网速上网,而你也付了钱以这一速度上网,那么我们在网上通信就应该以这样的速度进行。坚守这一原则,可以防止某个大型ISP在向你发送它旗下一家传媒公司的视频时使用300Mbps的网速,而在发送竞争对手传媒公司的视频时使用较低的网速。这种行为无异于商业歧视,而且还可能引发其他一些复杂问题。倘若你的ISP让你很容易连接到某家网上鞋城,登录其他鞋店时却困难重重,会带来什么结果?这是一招相当厉害的控制手段。如果ISP蓄意在你登录宣扬进化论的网站时设置障碍,又会怎样?

遗憾的是,2010年8月,谷歌与Verizon公司出于某种原因而主张网络中立原则不适用于手机上网。在美国乃至全球的很多国家,许多不发达地区的人只能通过手机上网。如果无线上网不受网络中立原则的制约,这些网络用户将不得不接受带有歧视性的服务。此外,使用自己心仪的信息源是我们的一项基本权利,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家里通过WiFi上网的电脑上可以享受此权利,在用手机上网时却被剥夺了这一权利,是不是有点荒诞?

通讯媒体保持中立是公平的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民主和科学的基础。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关政府是否需要立法保护网络中立原则的争论再度兴起。这样的立法非常必要。虽然互联网与万维网的兴起正是因为监管不严,但有些基本价值观念还是必须通过立法予以保护。

 

拒绝窥客

万维网面临的其他一些威胁则源于互联网的种种不良行径,其中就包括隐私偷窥。2008年,美国Phorm公司研究出一种方法,使ISP可以窥探网络上传递的信息包。ISP可以据此确定任何用户正在浏览的每一个URI。如此一来,ISP就能得出这位用户访问网站的构成情况,进而推出有针对性的广告。

偷窥互联网数据包内的信息,和窃听电话或者私拆邮件之类的行径无异。人们使用的URI可以泄露有关他们的诸多情况。一家公司买下求职者的URI资料后,便可在招聘时根据资料中反映出的政治观点对求职者实行区别对待;人寿保险公司了解到某些人在网上查询过心脏病症状资料后,就可能在办理保险时刁难他们;形形色色的恶人,比如放高利贷者或者色狼,也可能利用这些资料寻找猎物。如果我们知道鼠标的每次点击都会被人监视,许多资料都会与第三方共享,那大家会极大地改变使用万维网的方式。

2009年,法国通过了一项名为Hadopi的法案,规定设立一个也叫Hadopi(“网络著作传播与权利保护高级公署”的缩写)的新机构。如果一家传媒公司宣称某个家庭中的成员使用盗版音乐或视频,该机构就有权让这个家庭断网一年。此法案出台后便招致反对,于是法国宪法委员会(Constitutional Council of France)于2010年10月规定,在剥夺上网权利之前,由一位法官来复审,但一经复审核准,法官便可跳过法定诉讼程序而直接执行断网处罚。英国在2010年4月匆匆通过的《数字经济法》(Digital Economy Act)规定,任何人一旦被列入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黑名单,政府即有权责令ISP禁止他上网。2010年9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打击网上侵权与造假法案》(Combating Online Infringement and Counterfeits Act),允许政府把所有被控侵权的网站(无论是在美国境内还是境外)列入黑名单,并威逼或者要求所有ISP封杀这些网站。

在上述例子中,公民在被断网之前或在他们的网站被封杀之前得不到任何正当司法程序的保护。由于万维网在许多方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断网无异于剥夺自由。现在,我们或许应该大声疾呼:“未经正当司法程序并遵循无罪推定原则,任何个人或单位与其他人互联互通的权利不得被剥夺。”2010年10月,芬兰政府已经规定,享有1M的宽带上网,为该国500万公民的合法权利。

  

链接未来

只要坚持万维网的根本理念,它今后的发展就不会操控在任何个人或组织手中——既不是我,也不是其他任何人的。如果我们保护好这些原则,万维网未来还会出现可令人啧啧称奇的新功能。

最新版的HTML(称为HTML5)不仅仅是一种标记语言,还是一个计算平台,它将使万维网的各项应用变得更加强大。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将进一步提升万维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中心作用。无线上网对发展中国家将是一个莫大的福音,因为在这些国家,许多人不具备有线接入条件,但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进入网络。当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为残疾人上网提供方便,改进网页设计使它在各种屏幕上,不论是占满整整一面墙的巨型3D显示器,还是仅有手表大小的显示窗口,都应该能够正常显示。

说到发展潜力,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所谓关联数据,它充分利用了上述所有原则的优势。如今的万维网能够高效地帮助大家发布并搜索文档,但我们的电脑程序无法读出或操作这些文档内的实际数据。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万维网的用处将会比现今大得多,因为涉及我们生活几乎每一个方面的数据都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生成。这些资料中将蕴含各种知识,例如如何治愈疾病,如何提升商业价值,如何更有效地管理社会等等。

在几项旨在把关联数据发布到万维网上的庞大工程中,科学家走在了最前面。研究人员现在开始意识到,在许多情况下,单凭一家实验室或一家在线数据库之力,不足以开发新的药物。为了了解各种疾病、人体内的生理过程,以及大量化学药剂之间的复杂作用,需要多方面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无数数据库、电子表格及文档中。

寻找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众多企业和政府研究实验室一改以往拒不公开研究数据的态度,发起了“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倡议”(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他们发布了海量的患者信息和脑扫描资料作为关联数据,并利用这些资料推进研究工作。在我亲眼见到的一次演示中,有位科学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些蛋白参与了信号传导并且与锥体神经细胞有关?”这个问题发布到谷歌后,被点击了233 000次,但无人回答。然而把它发布到关联数据库网络之后,此网络就返回了若干种具有这些性质的特异蛋白。

投资和金融界也可以从关联数据中受益。在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的海量信息源中找出不同集合,是重要的生财之道。数据也深深渗透到我们的个人生活中。当你登入常去的社交网站并表示某位新注册的人是你的朋友时,就确立了一项关系。而这一关系就是数据。

关联数据也带来了一些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例如,新的数据整合功能可能会给现有的隐私法提出难以应对的挑战。我们应当考察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各种选项,力争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尽量避免扼杀有益的数据共享功能。

当前我们处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万维网的开发者、产业界、政府以及公众,应当一如既往地开诚布公、携手合作,坚持万维网及互联网的根本原则,确保我们制定的技术协议及社会习俗尊重基本的人类价值观。万维网的宗旨是服务全人类。作为一个平台,我们今天打造它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今后为它添砖加瓦的人创造出我们自己无法想象的奇迹。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