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温室”魔咒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地球 • 生命

打破“温室”魔咒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01日

工业高速发展,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温室效应凸现,全人类笼罩在“温室”魔咒的阴影下。能源技术上的创新突破、政策法规上的改革变通,将是打破魔咒的有力武器。

几个世纪以来,探险家们一次又一次进军冰天雪地的北极,力图开创一条经由北极衔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道。但在艰辛的旅途中,难耐的饥饿与要命的坏血病,让一批又一批热中探险的人们无功而返。不过,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爵士和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船长可以瞑目了,在未来4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不断攀升的气温将实现他们的遗愿:那条穿越北极的商业航道将成为现实,价值足以与巴拿马运河相媲美。

多年前,人们总是担忧地球会逐渐变冷、冰川面积增加、人类再次遭遇冰河期;今天,人们却要向上天祈祷:温度不能再升了!冰川被融化、湾流(Gulf Stream)被破坏、高温酷暑更是摧残着脆弱的生命,所有迹象仿佛都预示着末世天灾的逐渐逼近:洪水、瘟疫、飓风、干旱,甚至连人见人怕的野葛也跟着兴风作浪。北极运输航道的出现也许是气候变暖所做的唯一一件“好事”。随着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升高,有关温室效应的报道与论文的数量月月递增。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威胁着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灵的生命;另一项研究则指出,美国西部的熊熊野火也是气候变暖的杰作!

关于全球是否变暖的争论早已尘埃落定,事实就摆在眼前。目前,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接近400ppm(百万分之四百),这是过去65万年来的最高记录。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加以控制,那么在2050年之前,二氧化碳含量就会超过500ppm!

实际上,对于地球和生命而言,温室气体是必不可少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能阻止地面接受的部分太阳能散失到宇宙空间,从而为这个星球上的万物生灵营造一个温暖的生活环境。但是物极必反,汽车与工厂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导致了温室气体过量,温度直线上升。有史以来最为酷热的20个年份,几乎全都集中在1980年以后。

如果任其发展,没人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南北极冰原何时融化,谁也给不出具体的日期。所以时至今日,美国布什政府以及一些对气候变暖持怀疑态度的社会团体,仍然把宝押在气候改变的不确定性上。如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远远超过500ppm,世界将是怎样一副景象?没有哪位气象学家敢拿地球赌明天,去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打破温室魔咒 1.png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阻止地球大气从温室转变成难以控制的高温暖房(hothouse),这是有史以来全人类面临的最为艰巨的挑战,需要整合世界各国的工程技术与政治资源,在为期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坚持不懈地监测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的上升。与此相比,当年的登月计划和曼哈顿计划又何足道哉?

气候的变化迫使世界能源经济进行大规模调整和重组。如果不考虑对气候的影响,化石燃料的供应还算不上危机。就算目前的原油开采量即将下滑(这是个有争议的观点,因为没有考虑加拿大的油页岩、委内瑞拉的重油和其他储量),煤炭及煤产品也足够全世界再运转一个世纪。但是,如果我们必须调整全球碳收支状况(global carbon budget),为二氧化碳的排放设下一道限制的话,那么占世界能源使用总量80%的化石燃料,就会成为一道挥之不去的障碍。

对于气候的变化,人们有目共睹,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把这种科学认识上的共识转变为具体行动上的合作。不过这个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其中牵涉了众多政治因素,国际社会的一次次尝试,总是在政治角力中败下阵来。美国的人口不到世界总人口的5%,碳排放量却几乎占了全球总量的25%。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总是扮演着拖后腿的角色——它拒不批准《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也不肯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缩减7%。

美国拒签的理由之一是,议定书没有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承担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义务。《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到期,而美国的这条理由无疑为后续协议的签定埋下了更多隐患。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发达国家势必会呼吁他们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样的要求必然遭致更加强硬的反驳:中国深圳和印度海德拉巴应该像美国底特律和德国法兰克福一样,享有同等的机会发展自己的经济。

在环境保护的漫长道路上,《京都议定书》或许是人类必须跨出的第一步,它照亮了前方的崎岖道路。但是,要想使碳的排放量保持稳定,还需要一个更加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基础设施,全面摆脱含碳化石能源的同时,让经济进一步健康稳定地发展。“超越石油”,仅仅凭借石油公司的这句空洞口号,还远远不够。

提倡使用核能和清洁碳能源的工业团体已经朝前大步迈进,他们倾向于提供某种单一的清洁能源(clean energy)解决方案。但是对任何一项技术过早过多的投入,都可能会扰乱脱碳进程,甚至适得其反,产生无法承受的后果。

或许,太阳能电池的突破性进展会开创一个崭新的光电时代,不论是钢铁厂还是手机用户,全都能从单一的能源那里获取足够的电能。但是,如果人类没能跨入光电时代(这种可能性还是不小的),我们就必须仰仗多种技术(生物燃料、太阳能、氢能以及核能),合力为我们提供低碳能源。在本期特刊中,权威专家将对所有的能源技术进行逐一剖析,介绍种种非凡构想,例如核聚变发电机和修建在外太空的太阳能发电站。如果这些构想能在50年内变为现实,那么对今天的预言家而言,无疑是一个讽刺。

打破温室魔咒 2.png

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要对大气中碳含量的增长制定出50年到100年的长期规划,也许只是个无法实现的梦想。不过,要将碳含量控制在500ppm以下,并非没有希望——只要各国政府制定积极的政策,对能源使用效率进行严格的管理。要改变气候专家口中所说的“一切如常”的现状,美国政府必须向欧洲甚至本国的州政府学习,制定新的政策,给碳排放量贴上“价格标签”——要么按照碳排放量征收赋税,要么建立“限额交易”体系(cap-and-trade system)。这些措施不仅能有效控制碳排放量,还能为化石能源替代方案的研究提供参考。目前,美国政府的相关能源政策还是一片空白,在《区域性温室气体减排倡仪》(The 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的号召下,美国东部的一些州已经自行制定了 “限额交易”政策。

50年的光阴,在未来主义者眼中,可以搭建起一个框架,为人类带来一个光明的前景,但注重眼前实效的政策制定者们却等不了这么久。也许在这段时间里,一种不可思议的新技术横空出世,一举解决了能源与气候两大难题,这将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另一种情况也不容忽视:《京都议定书》的失败或者各国之间对气候问题争论不休,可能导致大量燃煤用于发电,合成燃料用于交通,对于碳排放量的控制而言,两者都有害无益。值得一提的是,出现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也许更高。

虽然过量的温室气体已经导致全球变暖、气候恶化,忧心忡忡的科学家发表的科学论文更是数不胜数,但还是有成群的怀疑论者对这些科学文献提出质疑。“他们把这叫污染,我们把这叫生活。”竞争企业协会(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的一则为二氧化碳说话的广告这样表述。气候变暖的范围究竟有多广,恶化的速度究竟有多快,这些问题的不确定性无疑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相对于惧怕经济损失而采取过分谨慎的措施,毫无作为带来的后果可能更加严重。如果我们一直坐等到整座冰盖(ice cap)完全消失,那就已经为时太晚了!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