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的细胞
通过轻轻地挤压细胞,就可以让一些大分子或纳米材料进入细胞,进而改变细胞的运作。
撰文 瑞安 · 布拉德利(Ryan Bradley)
翻译 谈笑
假如人类能让体内的细胞按照我们的要求去运作,比如让它们适时地合成胰岛素,或去攻击肿瘤,那么许多健康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不过,实现这一愿望并非易事。现在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利用病毒穿透细胞膜,对细胞进行干预,但这样会对细胞造成永久性的损坏。
200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不经意间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他们当时正尝试用显微水枪向细胞注入一些大分子和纳米材料。这些物质可以改变细胞的运作机制,同时又能保证细胞存活。化学工程师阿蒙·沙雷(Armon Sharei)发现,水枪的冲击使部分细胞的外形产生了短暂的畸变。
令人吃惊的是,当细胞的外形处于畸变状态时,注射的物质成功地进入到了细胞内。沙雷说道:“这让我们意识到,如果让细胞在足够短的时间内产生形变,便可暂时克服细胞膜的阻碍。”不管怎样,显微水枪还只是一种较为粗放的方法,下一步工作是找到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来挤压细胞。
为此,在显微流控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克拉夫·F·延森(Klavs F. Jensen),以及另一位生物领域的先锋人物罗伯特·S·兰格(Robert S. Langer)的带领下,沙雷开发出了一种以硅和玻璃为材质的微芯片。这种芯片的表面,预先蚀刻了供细胞流动的通道,随着细胞流动的方向,通道逐渐收窄,直到细胞无法继续向前行进。此时,被卡住的细胞因受挤压而产生形变,细胞膜上便会出现小孔。这些小孔的直径,足够许多可改变细胞运作的介质通过,如蛋白质、核酸、碳纳米管等。
这项技术甚至能将介质成功引入脆弱的干细胞和免疫细胞中,这些细胞无法经受以前那种挤压方式的摧残。“这项技术适用的细胞种类之多,让我们都始料不及,” 沙雷介绍道。
自这项技术问世以来,沙雷所在的研究团队已经开发出了16种适用于不同细胞的芯片。当然,还会有更多的芯片陆续问世。而且,在现有每秒挤压50万个细胞的基础上,相关设备的处理效率还将更上一层楼。该团队已经成立了一家名为“SQZ生物科技”的公司,将这项技术推向市场。法国、德国、荷兰及英国的科研人员有望很快用上该技术。
透明动物
通过注入特殊化合物,可以使动物变得通体透明,这项技术将成为生物医学领域发展的助推器。
撰文 瑞安 · 布拉德利(Ryan Bradley)
翻译 谈笑
5年前,维维安娜· 格勒迪纳鲁(Viviana Gradinaru)还在神经生物学实验室里,缓慢地处理着小鼠大脑切片的二维图像,并将其合成为三维模型。一天,她慕名参观了“人体世界”标本展。整个展览最让她着迷的,是经过塑化处理、完整的人体循环系统。这件展品让她深深感到,类似的处理方法可以运用到她的研究领域中,大大地提高实验效率。
“组织剥离”概念的提出已有100多年,但当时的方法,如使用溶剂浸泡等,效率十分低下,通常也会破坏标记细胞所需的荧光蛋白。为了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格勒迪纳鲁,与已故神经免疫学家保罗·帕特森(Paul Patterson)实验室的同事一起,开展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的目的是替换组织中的脂肪分子——正是脂肪使得组织不透明。不过,他们必须找到一种可替代脂肪的物质,用以支撑组织的结构。
最终,他们找到了合适的方法:首先对啮齿类动物实施安乐死,并将甲醛注入其体内,利用心脏将甲醛泵至动物全身;之后,剥去动物的皮肤,从血管注入一种名为丙烯酰胺单体(acrylamide monomers)的白色无味化合物。丙烯酰胺单体可在动物体内建立一个具有支撑作用的水凝胶网,取代动物组织内的脂肪,并使其呈现无色状态;两周之内,这种物质可以使一只小鼠变得通体透明。
这种方法诞生后不久,他们便开始尝试着绘制透明小鼠的完整神经网络。透明器官让他们梦想的不少研究都成为现实,比如分辨周围神经——这类人们从前知之甚少的细微神经束。再比如向透明小鼠尾部注入带有荧光标记的病毒,观察病毒如何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小鼠的大脑。“掌握这项技术,就好比拥有了洞察世间万物的‘透视眼’,”格勒迪纳鲁介绍道。透明器官一方面可降低实验中人为误差的概率,另一方面可提高实验效率,丰富实验数据,同时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格勒迪纳鲁愿意向任何有需要的实验室提供她的水凝胶制作方法。下一步她将把这一技术推广到癌症以及干细胞领域的研究上。
体液发电
唾液也许会成为医用设备的新能源。
撰文 瑞安 · 布拉德利(R.B.) 翻译 谈笑
默罕默德·穆斯塔法·侯赛因(Muhammad Mustafa Hussain),这位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教授,毕生致力于极微型装置的研发。他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研究:“小东西拉近了我们与未来的距离。”于是,当他在2010年着手研究高效、可再生的发电设备,为偏远地区的净水或医疗诊断提供充足的能源时,他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小巧。不过,利用唾液驱动燃料电池,却是他在研究开始时完全没有想到的。
这个“吐口唾沫”的点子来自于当时侯赛因实验室的同事、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贾丝廷· E·明克(Justine E. Mink,现为陶氏化学公司的研究员)。那时,明克正尝试开发一种可以植入人体,安放在胰腺附近监测糖尿病人血糖水平的微型装置。微生物燃料电池——这种通过向细菌提供有机物(唾液中也富含有机物),利用细菌代谢产生电流的方法映入了她的眼帘。碰巧她和侯赛因的项目都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因此两人找来高导电性的石墨烯电极,在上面附着了唾液细菌,在一周之内,这些细菌产生了1微瓦(百万分之一瓦)的电量。
虽然1微瓦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足以驱动诸如芯片、诊断工具、或是明克的糖尿病监测仪这样的微型设备了。侯赛因现在正与3D打印人造器官的公司合作,将他的燃料电池嵌入人造肾脏中,并通过各种体液为电池充电。他说这只是他宏伟目标的第一步,今后,他打算帮助贫困国家,利用工业废弃物中的有机物来发电,并将电力用于海水淡化。
视力矫正显示屏
可用于智能手机和iPad上的显示屏,能通过自身调节来适应用户的视力状况——再也不需要戴眼镜了。
撰文 雷切尔 · 努沃(Rachel Nuwer) 翻译 王栋
在美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 超过40%的人在阅读时都需要戴眼镜;而对于80岁以上的人群,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近70%。“随着年龄的增长,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学助理教授戈登·维茨斯坦(Gordon Wetzstein)说。
但是,无论框架眼镜还是隐形眼镜,都有不甚理想的地方。举例来说,一个远视的人,在开车时观察交通路况没有任何问题,但在查看速度表或GPS导航的时候就需要戴眼镜了。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使用视力矫正显示屏,即能根据用户的情况给显示屏“戴上眼镜”,维茨斯坦说。
与麻省理工学院(维茨斯坦曾在这里工作)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同事们合作,维茨斯坦研制出了这种显示屏。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标准高分辨率显示屏的基础上,他主要做了两项改动:一是打印一种低成本的、布满小孔的透明薄膜,覆盖在屏幕上;二是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编写算法,来判断用户相对于显示屏的位置,并根据他(她)的验光处方来调整投射的图像。当调整过的图像通过显示屏透明薄膜上的小孔阵列时,在软硬件的共同作用下,屏幕上会产生误差,正好同视力误差相抵消,在用户眼中形成清晰的画面。这种显示屏能为近视、远视、散光和其他更为复杂的视力问题提供相应的矫正。2014年8月,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计算机图形图像特别兴趣组 (Special Interest Group for Computer Graphics)年会上,研究人员首次展示了这项技术。
据维茨斯坦介绍,在少量用户中进行的非正式测试显示,该技术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不过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进一步完善。研究人员还计划开发一种滑动条,用于手动调整显示屏的焦距。维茨斯坦说,对发展中国家的用户来说,这项技术尤为便利,因为在某些地区,获得移动设备要比通过医生处方购买眼镜更容易。
简易快速的
纳米显微镜
一种可以拍摄纳米粒子的电子显微镜能快速检测药物、爆炸物中的分子信息。
撰文 本 · 福格尔森(Ben Fogelson) 翻译 王栋
具备纳米尺度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价格动辄高达数百万美元,准备样品也非常麻烦。对于专业的研究型实验室来说,这样的状况还能够接受,但如果要快速扫描产品样品,来查看内置的微尺度水印呢?
纽约大学物理学家戴维·格里尔 (David Grier)和同事研制出的一种新型全息显微镜,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以商用蔡司(Zeiss)显微镜为基础,将它的白炽灯光源换成激光光源。激光照射到待观察的样品上,然后发生散射,形成由激光束和散射光互相干涉而成的三维图像(即全息图),并由摄像机录下。
数十年以来,科学家已经可以生成微尺度物体的全息图像,但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总是很困难。这就是格里尔这项发明的价值所在。他的研究小组编写了一种软件,能够快速求解描述光在球体上散射的方程中的未知参数。这些参数中包含了关于散射物体的所有信息。由于这种显微镜具有纳米级的分辨率,研究人员得以追踪胶体中悬浮的粒子(例如涂料样品中漂浮的纳米珠)。同时,它的成本只有电子显微镜的十分之一。
格里尔希望这种仪器能够提供一种快速而经济的方式,用来观察产品内部的单个粒子。设想一下,涂料桶或洗发水瓶中每滴液体都含有标注了产品生产信息的微粒——就像指纹一样。格里尔还补充道,这种显微镜同样容易“读”出“加盖”在药物、爆炸物及其他物品中的分子信息。
储存热能的电池
基于热耦合效应的新型电池,可以将白白流失的热能转化为电能,这一技术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撰文 瑞安 · 布拉德利(Ryan Bradley) 翻译 王栋
在工业生产中,每年都有100亿瓦特的电量以热能的形式被浪费掉了,而这些能量足够为1 000万户家庭提供照明用电。通过热电效应(thermoelectric effect),就可以利用温差发电,把这类热能转化为电能。但是,这样也只能利用其中的一部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杨远(Yuan Yang)解释道:这是因为几十年来的研究都表明,需要达到500℃以上的温差,才能产生出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能量。不幸的是,据美国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估计,在美国每年浪费的能量中,有三分之一都是以低于100℃的温度逃逸掉的。
杨远和他的导师、斯坦福大学的陈刚(Gang Chen),以及博士后研究员崔屹(Yi Cui)和李硕祐(Seok Woo Lee)一道,研发出了一种温差仅为理论值1/10(低至50℃)的发电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是利用了热耦效应(thermogalvanic effect,与热电效应有类似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材料整体的温度都随电压而变化,而非仅在电池中产生温度差。研究团队使用不带电的电池芯,配以铜电极,在高温时进行充电,然后再让它们冷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电池的放电电压比为它们充电时所用的电压更高。换句话说,用于加热电池的能量被电池以电能的形式收集了起来。
直到近两年,电池电极的效率才达到能将如此小的温差转化为电能的程度,杨远介绍说。而且在实现商业化前,这项技术还需要很多的研究工作来进一步完善。但是,人们迟早会建起由大量电池组筑起的“围墙”,环绕在工厂烟囱或发电厂的周围,将以往白白浪费掉的热能转化为电力。“这一场景非常诱人,”杨远说,“因为被浪费掉的热能随处可见。”
新型聚合物
“泰坦”
环保、高强度、可自我愈合、可回收的聚合物,将改变汽车、飞机等诸多行业。
撰文 雷切尔 · 努沃(Rachel Nuwer) 翻译 王栋
当化学家珍妮特·加西亚(Jeannette García)在最近用过的一个烧瓶里,发现了一块糖果大小的白色材料时,她压根不知道到自己做出了什么东西。这种材料紧紧附着在玻璃上,所以只能用锤子打碎烧瓶才将其取出。但是,当她再次用举起锤子,去敲打这块材料本身时,后者却毫发无损。“当意识到它的有多坚固时,我就知道必须要弄清楚我究竟做出了什么东西,”加西亚说。
加西亚是IBM公司阿尔马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最终,她在几位同事的帮助之下解开了这个谜团。他们发现,这种令人吃惊的材料是一类新型热固性聚合物。这是一类极为坚固的塑料,能用于从智能手机到飞机机翼等众多产品中。虽然在全球每年生产的聚合物中,热固性材料就占到了三分之一,但是它们很难被回收利用。而加西亚发现的新材料(被称为“泰坦”),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第一种可回收的、具有工业级强度的热固性材料。
传统热固塑料无法回收重塑,而上述新型聚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重新加工。在2014年5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加西亚和同事介绍了他们的发现。
预计,全球对耐用且可回收的塑料产品的需求将很快大幅攀升。到2015年,欧洲和日本都将要求厂家在生产汽车部件时,可回收材料的比例要达到95%。“‘泰坦’恰恰可以完美地满足这种需求,”加西亚说。此外,她相信这种新材料最终还能推广到更广泛的应用中,包括抗蚀抗菌涂层、给药设备、粘结剂、3D打印、水净化领域等。
“泰坦”还有其他优点。加西亚和同事发现,这种材料还有第二种形态—— 在低温时,它会呈现出可自愈合、类似凝胶的形态。这种形态被研究人员称为“海德鲁”(Hydro,意为水)。“如果将海德鲁切成两半,再放回一起,它们会立刻互相粘结,”加西亚介绍说。这样,“泰坦”就可以用作粘合剂,或者自修复涂料,其他相关的化学产品也将陆续被开发出来。“(我们发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新型聚合物,而且还是一种新的聚合物生成反应,”加西亚说。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