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从地球上消失……
翻译 冯志华
你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再没有同类伴你左右——或许很多人都曾幻想过这样的场景。如果这个幻想成现实,甚至包括你在内,所有人都从这个星球上突然消失,情况会怎样呢?这个幻想现在成了《无人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这本新书的立足点。本书的作者是科学作家艾伦·威斯曼(Alan Welsman),目前他受聘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任新闻学副教授。在这个架空的思维实验中,威斯曼并未对人类为何消失得无影无踪进行严密阐释。他只是简单假定了人类突然消失这个前提,而后描绘了随着时间的演进,在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内,地球上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根据威斯曼的说法,地球上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将立即开始走向崩塌。没有了道路清洁工和养路工的维护,几个月内,那些气派的马路和高速公路就会龟裂变形。随后的几十年里,许多住宅和写字楼将会倒塌,但一些不起眼的小家什却拥有极强的抗腐蚀能力,比如那些不锈钢厨具,如果恰好被埋在杂草丛生的厨房废墟中,可以保存数千年之久;而一些普通的塑料制品可能在数十万年内都毫发无损,直到微生物通过进化,能够分解这类物品为止。
《科学美国人》的编辑史蒂夫·米尔斯基(Steve Mirsky)近日采访了威斯曼,试图探明他撰写这本书的缘由,以及我们可从他的研究中汲取何种教训。以下内容是这次访谈的部分摘录。如果人类从地球上消失了,曼哈顿壮观的街景也不会存在太久。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副教授威斯曼在他的新书里就描绘了这样的情景:人类消失之后,高楼林立的纽约将逐渐变成枝繁叶茂的森林。
“当人类已成往事,我们所创造的那些物质文明,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大自然会把所有的痕迹统统抹去吗?有没有可以留存永久的事物呢?大自然的力量会再一次将纽约拉回到17世纪初的丛林状态吗?”
“我曾与纽约的市政工程师和养护人员聊过,话题很有趣——纽约凭什么与大自然对抗。结果我发现,那些看似金碧辉煌、规模宏大、永存不朽的纪念碑式建筑,实际上脆弱不堪。它们拥有的一切功能,乃至它们的生存,全都是人类所赐。‘曼哈顿’在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原指遍布丘陵的岛屿。现在的曼哈顿已经变得平坦多了,到处是纵横交错的街道。过去的曼哈顿岛周围流淌着40多条河,还有许多泉眼。而如今,虽然这一地区降雨量和以前差不多,但地表水却明显减少了。这些水都到哪儿去了呢?全都藏在地下。一部分由排污系统排走了,但排污系统远不如自然排水有效,大量地下水暗流汹涌,四处寻找出口。就算是阳光明媚的大晴天,为了保证地铁畅通,排水系统每天都要从地下隧道排走1,300万加仑(约合5万立方米)的水,否则恐怕这里很快就变成水乡泽国了。”
“地下水会腐蚀铁轨,为此,曼哈顿在多处都建有水泵室。在水泵室里,你可以亲眼目睹室外潮水般涌来的地下水,而水泵室下方就安装着抽水的水泵,这些水泵是依靠电力驱动的。目前,我们使用的大部分电力来自于核能和火力发电。这些发电设施很多都装有自动防故障系统,无人监测时,会自动拉闸以保证电厂状态不致失控。人类一旦消失,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电力中断导致水泵罢工,地下水便开始蓄积到地铁隧道中。短短48小时,纽约市的地下水就能汇成洪流,有些地方甚至会溢出地面。排水系统失效,下水道很快就会被不计其数的塑料袋等杂物堵塞。公园里那些无人清理的枯枝败叶,这时也会加入到堵塞物的行列,成为塑料袋的帮凶。”
“这时地下会出现什么状况呢?大面积的腐蚀。想想莱辛顿大道(Lexintgon)下的地铁线吧,你在这儿候车时,也许会注意那些用于支撑天花板的钢柱,上面可是真正的街道。但这些貌似坚固的钢柱,很快就会被腐蚀,最终断裂。数十年后,上方的街道也会垮塌,一些街道变成了河道,就像蛮荒时代的曼哈顿那样。”
“曼哈顿的许多建筑地基都打得很牢,不过就算是那些全钢结构的地基,工程师在设计时,也没有考虑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这些建筑最终倒塌就成了必然。另外,由于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我们还要面对更加狂暴的飓风,它会不时地出现在北美大陆东海岸。一座建筑倒塌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造成周围很多建筑倒塌,产生大片空地。而倒塌所掀起的风尘,会带来植物种子。这些种子就在空地和龟裂的人行道上生根发芽。它们在落叶层中本来就可以顺利生根,而来自混凝土粉末中的石灰,为它们营造了更适合生长的弱酸性环境。城市自此开始发展它自己的小生态系统。夏暑冬寒,不断交替。每年春天,在温差的影响下,街道上都会出现新的裂口。这些裂口在水冻融作用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宽,种子完全可以在这里生长发芽,而这一切转瞬即可发生。”
地球这幅壮美的画卷中没有了人类的身影,这颗蓝色星球的生态系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威斯曼认为,通过观察目前地球上一些原始区域的生态状况,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这样一个假定的世界。
“为了能看看人类离去之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我到了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考察,其中包括欧洲的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想象一下,当你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聆听着大人讲述格林童话,眼前会不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黑暗阴郁的森林里,不时传来几声野狼的咆哮;老树的枝杈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苔癣。没错,位于波兰和白俄罗斯交界处的这片森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公元14世纪初,一位立陶宛公爵(Lithuanian)(后来的波兰国王)将这里设为禁猎区,而后,俄国沙皇又将这里作为皇家狩猎场。二战后,它成了一个国家公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罕见的巨大树木。那些高150英尺、直径10英尺的橡树和白蜡树,树皮已经长得足够厚了,连啄木鸟都把这里当作储藏松果的仓库。在这片神奇的原始森林里,这只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而已。除野狼和麋鹿之外,这里还是欧洲本土野牛的故乡——现在这类野生种群已经所剩无几了。”
“我还曾拜访过位于韩国和朝鲜交界处的非军事区。这片大约150英里长、2.5英里宽的狭长地带,却拥有两支彼此对峙的军事力量。在这两支军队之间的地带,不经意中形成了一个野生动物乐园——如果不是这一地带的特殊性,不少物种可能已经灭绝。这里,你会听到士兵们通过扬声器向对方喊话的声音,看到不停挥动着的宣传标语——但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氛围中,映入你眼帘的竟然还有悠闲越冬的鹤群。”
“为了真正了解无人世界,我意识到还应该熟悉人类进化之前的世界面貌。为此我来到了人类起源地非洲,这是目前世界上仅剩的还有大型动物自由漫步的陆地。其实,在其他大陆及许多岛屿上,以前都曾有过很多大型动物。比如美洲大陆的巨型树獭,甚至比猛犸象还要巨大;再比如海狸,它拥有熊一般的体魄。是什么把这些动物从地球的版图上彻底抹去了呢?这个问题到现在仍存在争论,但许多证据都将矛头指向了‘我们’。在每块大陆上,从人类进驻开始,动物灭绝的噩梦就持续不断地发生。不过,非洲例外,这是一块人与动物共同进化的大陆,这里的动物甚至还学会了如何逃避人类的捕杀。”
“没有了人类,北美洲可能会在短期内成为巨型鹿的栖息地。大片的森林将重新横贯大陆。最终,那里将进化出更大的食草动物。相应地,更大的肉食动物也将出现。”
仔细考量一下无人的地球,这本身是有实际好处的。威斯曼认为,他的研究方法为审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开启了另外一扇门。
“我并不是暗示大家,要为人类的突然消失而忧心忡忡,或担心外星人的致命射线随时会夺去所有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把人类消失这个假设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审视我们的地球。如果我们读到一本书,详细记述了人类一手造成的环境问题,预言了未来我们可能面对的灾难,心中都免不了涌起这样的念头:噢,天哪,这回怕是难逃一死了!难道世界末日真的在向我们招手吗?恐惧和沮丧常会萦绕在我们心头。相反,我这本书开门见山地谈到了世界末日,透过假设来体察世界,相信读者会消除不必要的担心。不管何种原因,首先预想人类完全消失,现在就让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看看会发生些什么。这是减少我们恐惧感和焦虑感的好方法。观察无人世界中发生的林林总总,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当下世界在往何处发展。”
“比如,思量一下我们的创造物何时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包括杀虫剂和一些工业用化合物在内的有机污染物都非常难以分解。还有大量塑料,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二战之前,这一切几乎都还未诞生。人类对地球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面对其他物种在这方面不成比例的失衡情况,你可能会想,我们不会有什么乐观的未来了。我在该书的末尾提出了一种观点:人类要想作为当前生态系统的一分子继续留下来,就要更多地注重保持生态平衡。”
“可怕的核废料和污染物,这些都是拜人类所赐,其中有些甚至等到地球寿终正寝时都不会消失。但我从无人世界中看到的并不全是这些,还有那些人类创造的灿烂的文明成果。当我谈及有关人类消失的话题时,一些人会有这样的反应:人类的消失难道不是一种令人悲痛的损失么?那些彪炳史册的艺术作品、精美绝伦的雕刻、凝结了人类智慧与想象的建筑,这些文明成果在人类消失后命运会如何呢?在它们身上是否会留下我们的气息,表明人类曾经存在过呢?还有一些人起初认为没有人类的世界会更加美好,但转念一想,他们也认为人类的消失并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为了使地球恢复到更加健康的状态而让人类全部消失,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种因噎废食的举动。”
这个假设话题很有趣,从农业方面来看,没有人在农田里耕作,水田会逐渐变成旱地,而旱地又会长满杂草。不过这时的杂草应该是个好东西, 不会有“人”刻意去消灭它。杂草肆意生长,将极大提高地上植物多样性,植物群落的总生物量也会一年一年增加。多年生的灌木出现了,由于它对光、水和养分的竞争能力比草本强,农田里的杂草会逐渐减少,而灌木会逐渐增多。灌木群落稳定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乔木,新的一轮演替开始,灌木群落最终将演替成森林,到达顶极群落。这是大自然演替的规律。人类逆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是:将森林砍伐变成草地,又在草地上开垦,将它们变成农田。人类走了以后,大自然一定会沿着原来的路再一步一步变回去。
没有了人类的开发,土地会一天天清洁起来。没有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地膜,也没有从城市运来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土地会变得日益干净。由于不再有人类的收割,所有的光合作用产物将会回到土壤(在有人类的情况下,30%~70%的光合作用产物要被移走,从而造成养分失衡),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这样,土壤的有机质增加,便会一天天变得肥沃,生物多样性也会增加。土壤的缓冲力和稳定性随之加强,提高了土地再生力。没有人类的设施农业与作物连作,也就不会产生土传病害,以及连作障碍了。
如果人类从地球上消失了,曼哈顿壮观的街景也不会存在太久。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副教授威斯曼在他的新书里就描绘了这样的情景:人类消失之后,高楼林立的纽约将逐渐变成枝繁叶茂的森林。
“当人类已成往事,我们所创造的那些物质文明,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大自然会把所有的痕迹统统抹去吗?有没有可以留存永久的事物呢?大自然的力量会再一次将纽约拉回到17世纪初的丛林状态吗?”
“我曾与纽约的市政工程师和养护人员聊过,话题很有趣——纽约凭什么与大自然对抗。结果我发现,那些看似金碧辉煌、规模宏大、永存不朽的纪念碑式建筑,实际上脆弱不堪。它们拥有的一切功能,乃至它们的生存,全都是人类所赐。‘曼哈顿’在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原指遍布丘陵的岛屿。现在的曼哈顿已经变得平坦多了,到处是纵横交错的街道。过去的曼哈顿岛周围流淌着40多条河,还有许多泉眼。而如今,虽然这一地区降雨量和以前差不多,但地表水却明显减少了。这些水都到哪儿去了呢?全都藏在地下。一部分由排污系统排走了,但排污系统远不如自然排水有效,大量地下水暗流汹涌,四处寻找出口。就算是阳光明媚的大晴天,为了保证地铁畅通,排水系统每天都要从地下隧道排走1,300万加仑(约合5万立方米)的水,否则恐怕这里很快就变成水乡泽国了。”
“地下水会腐蚀铁轨,为此,曼哈顿在多处都建有水泵室。在水泵室里,你可以亲眼目睹室外潮水般涌来的地下水,而水泵室下方就安装着抽水的水泵,这些水泵是依靠电力驱动的。目前,我们使用的大部分电力来自于核能和火力发电。这些发电设施很多都装有自动防故障系统,无人监测时,会自动拉闸以保证电厂状态不致失控。人类一旦消失,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电力中断导致水泵罢工,地下水便开始蓄积到地铁隧道中。短短48小时,纽约市的地下水就能汇成洪流,有些地方甚至会溢出地面。排水系统失效,下水道很快就会被不计其数的塑料袋等杂物堵塞。公园里那些无人清理的枯枝败叶,这时也会加入到堵塞物的行列,成为塑料袋的帮凶。”
“这时地下会出现什么状况呢?大面积的腐蚀。想想莱辛顿大道(Lexintgon)下的地铁线吧,你在这儿候车时,也许会注意那些用于支撑天花板的钢柱,上面可是真正的街道。但这些貌似坚固的钢柱,很快就会被腐蚀,最终断裂。数十年后,上方的街道也会垮塌,一些街道变成了河道,就像蛮荒时代的曼哈顿那样。”
“曼哈顿的许多建筑地基都打得很牢,不过就算是那些全钢结构的地基,工程师在设计时,也没有考虑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这些建筑最终倒塌就成了必然。另外,由于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我们还要面对更加狂暴的飓风,它会不时地出现在北美大陆东海岸。一座建筑倒塌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造成周围很多建筑倒塌,产生大片空地。而倒塌所掀起的风尘,会带来植物种子。这些种子就在空地和龟裂的人行道上生根发芽。它们在落叶层中本来就可以顺利生根,而来自混凝土粉末中的石灰,为它们营造了更适合生长的弱酸性环境。城市自此开始发展它自己的小生态系统。夏暑冬寒,不断交替。每年春天,在温差的影响下,街道上都会出现新的裂口。这些裂口在水冻融作用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宽,种子完全可以在这里生长发芽,而这一切转瞬即可发生。”
地球这幅壮美的画卷中没有了人类的身影,这颗蓝色星球的生态系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威斯曼认为,通过观察目前地球上一些原始区域的生态状况,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这样一个假定的世界。
“为了能看看人类离去之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我到了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考察,其中包括欧洲的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想象一下,当你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聆听着大人讲述格林童话,眼前会不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黑暗阴郁的森林里,不时传来几声野狼的咆哮;老树的枝杈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苔癣。没错,位于波兰和白俄罗斯交界处的这片森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公元14世纪初,一位立陶宛公爵(Lithuanian)(后来的波兰国王)将这里设为禁猎区,而后,俄国沙皇又将这里作为皇家狩猎场。二战后,它成了一个国家公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罕见的巨大树木。那些高150英尺、直径10英尺的橡树和白蜡树,树皮已经长得足够厚了,连啄木鸟都把这里当作储藏松果的仓库。在这片神奇的原始森林里,这只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而已。除野狼和麋鹿之外,这里还是欧洲本土野牛的故乡——现在这类野生种群已经所剩无几了。”
“我还曾拜访过位于韩国和朝鲜交界处的非军事区。这片大约150英里长、2.5英里宽的狭长地带,却拥有两支彼此对峙的军事力量。在这两支军队之间的地带,不经意中形成了一个野生动物乐园——如果不是这一地带的特殊性,不少物种可能已经灭绝。这里,你会听到士兵们通过扬声器向对方喊话的声音,看到不停挥动着的宣传标语——但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氛围中,映入你眼帘的竟然还有悠闲越冬的鹤群。”
“为了真正了解无人世界,我意识到还应该熟悉人类进化之前的世界面貌。为此我来到了人类起源地非洲,这是目前世界上仅剩的还有大型动物自由漫步的陆地。其实,在其他大陆及许多岛屿上,以前都曾有过很多大型动物。比如美洲大陆的巨型树獭,甚至比猛犸象还要巨大;再比如海狸,它拥有熊一般的体魄。是什么把这些动物从地球的版图上彻底抹去了呢?这个问题到现在仍存在争论,但许多证据都将矛头指向了‘我们’。在每块大陆上,从人类进驻开始,动物灭绝的噩梦就持续不断地发生。不过,非洲例外,这是一块人与动物共同进化的大陆,这里的动物甚至还学会了如何逃避人类的捕杀。”
“没有了人类,北美洲可能会在短期内成为巨型鹿的栖息地。大片的森林将重新横贯大陆。最终,那里将进化出更大的食草动物。相应地,更大的肉食动物也将出现。”
仔细考量一下无人的地球,这本身是有实际好处的。威斯曼认为,他的研究方法为审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开启了另外一扇门。
“我并不是暗示大家,要为人类的突然消失而忧心忡忡,或担心外星人的致命射线随时会夺去所有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把人类消失这个假设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审视我们的地球。如果我们读到一本书,详细记述了人类一手造成的环境问题,预言了未来我们可能面对的灾难,心中都免不了涌起这样的念头:噢,天哪,这回怕是难逃一死了!难道世界末日真的在向我们招手吗?恐惧和沮丧常会萦绕在我们心头。相反,我这本书开门见山地谈到了世界末日,透过假设来体察世界,相信读者会消除不必要的担心。不管何种原因,首先预想人类完全消失,现在就让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看看会发生些什么。这是减少我们恐惧感和焦虑感的好方法。观察无人世界中发生的林林总总,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当下世界在往何处发展。”
“比如,思量一下我们的创造物何时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包括杀虫剂和一些工业用化合物在内的有机污染物都非常难以分解。还有大量塑料,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二战之前,这一切几乎都还未诞生。人类对地球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面对其他物种在这方面不成比例的失衡情况,你可能会想,我们不会有什么乐观的未来了。我在该书的末尾提出了一种观点:人类要想作为当前生态系统的一分子继续留下来,就要更多地注重保持生态平衡。”
“可怕的核废料和污染物,这些都是拜人类所赐,其中有些甚至等到地球寿终正寝时都不会消失。但我从无人世界中看到的并不全是这些,还有那些人类创造的灿烂的文明成果。当我谈及有关人类消失的话题时,一些人会有这样的反应:人类的消失难道不是一种令人悲痛的损失么?那些彪炳史册的艺术作品、精美绝伦的雕刻、凝结了人类智慧与想象的建筑,这些文明成果在人类消失后命运会如何呢?在它们身上是否会留下我们的气息,表明人类曾经存在过呢?还有一些人起初认为没有人类的世界会更加美好,但转念一想,他们也认为人类的消失并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为了使地球恢复到更加健康的状态而让人类全部消失,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种因噎废食的举动。”
目前有观点认为,气候变暖其实并不全是因为人类排放出的温室气体,火山喷发同样会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然而,事实上火山喷发可以起到一种降温作用。
火山喷发是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将地球内部物质带至地表,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说,火山作用是地球自身形成和演化至今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地质作用。
但是,火山喷发也带来了巨大灾难。例如: 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猛烈大喷发,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约1万人,喷发次年全球气候异常,8.2万人死于喷发后的饥荒和疫病,这次大喷发成为有史以来对气候影响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我国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千年大喷发摧毁了方圆50千米半径内的森林生态,使远在455千米之外的朝鲜开城地区的上空被浓密的火山灰所笼罩,火山灰甚至还飘到日本北部;1982年墨西哥埃尔奇琼火山喷发,进入大气圈的火山灰云和硫酸气溶胶组成的高空云层从墨西哥一直延伸到沙特阿拉伯上空,到达地面的阳光总量减少了5%~10%,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
事实上火山作用所形成的气溶胶对来自太阳恶热辐射起到了阻挡作用,相对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热量相比,火山喷发对于全球气候的调节总体起着一种降温的作用。
全球每年火山喷发的能量为3.16×1029尔格,相当于地震弹性波释放能量的10万倍。人类消失,比较火山喷发对地球所造成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肥沃的土地会滋养更加茂密的森林和草原。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将会越来越多地贮存到植物中。植物没有人利用,会在地壳运动的帮助下将自己或深或浅地埋入地下,像亿万年以前地球产生矿藏那样,变成煤或者石油。没有人类的活动,也就不再有工厂和汽车,以及飞机和坦克,那么,煤永远是煤,石油也就一直是石油。它们不会因燃烧变成二氧化碳,又回到大气中。所以,再不用担心全球变暖的问题了。
地球上生存过的物种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以上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物种总有一天也会灭绝,所以如果人类有一天彻底消失,根本不是什么太奇怪的事。但是,人类也是地球上有最高智能和最强适应能力的物种,足以应付种种全球性的灾难。在地球现有的情况下,很难设想人类会彻底消失。如果人类彻底消失,必定是因为地球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完全不再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遭到了彻底的破坏,无数的物种也会一起彻底地消失。威斯曼设想的只有人类消失,而地球没有发生其他变化,所有物种都还保存着继续进化,这种设想,只是一种“思想实验”,不可能发生。当然,这种“思想实验”也有其价值,可以让我们反思人类的活动给地球、生物圈、生态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