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Xiv 20岁了
撰文 李淼
我还清楚地记得到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的第一天。那天从洛杉矶机场坐大巴到一个叫Isla Vista的地方。这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西边的一个居住区,居民多是大学生。那是1990年9月的一个傍晚,我从这天开始适应美国生活,主要是学术生活。
我是安德鲁·施特罗明格(Andrew Strominger)的博士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做博士后是我物理研究的重要起点:一方面,我开始接触了本专业最强的一些人;另一方面,就是高能物理预印本文库arXiv的开始。
最初,我和另一位博士后马克·古利安(Mark Goulian)合写了一篇在一个两维场论中计算关联函数的文章。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的乔安妮·科恩(Joanne Cohen)看到这篇文章(她当时也研究弦论,现在研究天体物理了)后,建议我们以后将写好的文章寄给她,她有一个很长的科学家名单,都是研究弦论和场论的,她会按照这个名单将论文寄给所有人。乔安妮这么做,虽然很简单,却是革命性的,因为在此之前每个物理系都是用平常邮寄的方式将预印本寄给其他物理系和研究所,耗时耗力。
我记得我们的第二篇文章,是关于带电两维黑洞的,就寄给了乔安妮。但寄论文的这件事,乔安妮没做多久,就由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保罗·金斯巴克(Paul Ginsparg)主动接手了。金斯巴克是一位有名的弦论家,去洛斯阿拉莫斯之前在哈佛大学做到副教授。如所周知,能在哈佛大学留下做正教授的人极少,所以他在1990年去了洛斯阿拉莫斯。金斯巴克改进了乔安妮的方法,将自己的电脑贡献出来,设计了一个程序,所有寄给他的预印本都存在他的电脑里,这台电脑成了服务器,所有同行都可以通过网络,在他那里看最新文章。
金斯巴克很厉害,一开始设计的界面与今天我们看到的arXiv界面相距不远,非常好用,简单而方便。我在美国写的第三篇论文就直接发到他的服务器了,这篇文章是在1991年10月份写的,在arXiv排第115篇。最初,arXiv只接收与弦论有关的文章,每个月只有几十篇这类文章。根据记录,第一篇弦论相关文章是我在圣巴巴拉同一年的博士后詹姆斯·霍恩(James Horne)与该校教授加里·霍洛维兹(Gary Horowitz)合写的文章,投寄日期是1991年8月14号。这个月,arXiv总共收到28篇这类文章。9月份,文章数量涨到58篇,到了1992年4月份,arXiv的弦论和场论文章才突破每月一百篇。到今天,这类文章每个月大约是三百多篇。
开始几个月,arXiv只接受理论文章,到了第二年3月份,才开始接受与高能理论最相近的方向高能物理唯象学,另开了一个主页。到了今天,唯象学是文章最多的方向之一。目前,arXiv文章分为七大类:物理、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定量生物学、定量金融学、统计学。每个大类下面又分若干子类。今天,arXiv上约有70万篇论文,每年能收到约7.5万篇文章,每周大约有40万个不同的人下载约100万次论文。
2001年,arXiv十周年,金斯巴克从洛斯阿拉莫斯去了康奈尔大学物理系,预印本服务器也搬到了康奈尔大学,他同时还在康奈尔计算科学系兼职。arXiv服务器也归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管理。现在,该系统的管理经费大约是每年40万美元。
毫无疑问,预印本电子文库彻底改变了物理学界甚至相邻领域的研究状态,物理学家不需要再用普通方式邮寄预印本,可在第一时间看到同行的论文,这对热门研究方向尤其重要。同时,就我所知,对于某些在美国的同行,预印本文库取代了普通学术刊物,一些人不再向传统学术刊物投稿。这些人当然是学科内的领头人物,他们不需要发表自己的论文以证明自己研究的价值。他们这么做并没有影响他们向有关科研基金单位申请基金,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不但要基金申请人发表文章,还要统计刊物的影响因子。这种差距其实反映了两个国家在研究实力上的差距。一来,我们没有足够多足够好的同行来判断一个研究者的成果;二来,我们的研究水平较低,所以还需要发表文章来衡量一个人的研究成果。
在预印本文库开始的几年,我私下对金斯巴克有些微词,觉得他不怎么研究物理了。其实这种看法是短视的。他通过建立和维护预印本文库对物理学界、数学界以及更多学科的贡献远大于他写一百篇专业论文。何况,他还在研究物理,甚至利用他在统计物理模型上的专长来研究网络。最后,说一个个人的小故事,我在离开圣巴巴拉之前,金斯巴克给我在洛斯阿拉莫斯做博士后的机会,我拒绝了,去了布朗大学。为此,我当时的“老板” 施特罗明格还有些不高兴。现在回想,万一我选择了去洛斯阿拉莫斯,我现在的情况肯定不一样。人生由很多偶然事件和决定构成,我们很难设想当初如果这样那样,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