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智慧市的五个关键词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信息 • 能源

触摸智慧市的五个关键词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03日

触摸智慧市的五个关键词

T-O-U-C-H, 李实恭认为,把握了这五个关键词,我们就能TOUCH(触摸)未来的智慧城市了。在他看来,涉及智慧城市的很多因素都和技术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本刊记者 褚波

 

智慧城市是城市的未来。至少目前,没人可以否认这一点。几年来,关于智慧城市的报道铺天盖地,全球刮起了智慧城市风潮。单在中国,就有上百个城市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智慧城市建设计划。

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全球没有任何地方建成了真正的智慧城市,更没有人在美妙的智慧城市入住体验过。我们不禁怀疑,在通向未来的旅途中,我们是否踏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智慧城市如何才能变得可以触摸?

仲秋,北京三里屯1949餐厅,IBM中国研究院院长、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李实恭博士接受了《环球科学》记者的专访。在他看来,修建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还有很多因素都和技术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环球科学》:在本期专题中,《科学美国人》编辑部请了很多全球知名学者和专家来讨论智慧城市。但他们多是以西方观点来看这个问题。李博士作为华裔科学家,IBM又是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者和倡导者,你怎么看? 

李实恭:关于智慧城市的叫法多种多样,国内以前就有智能城市、数字城市、无线城市、信息化城市等,国外有iCity、eCity等。这些叫法,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某一种技术或某一种应用去看问题。依我看来,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片面性,智慧城市不能仅仅建立在某一种技术或应用上。

什么叫智慧?先看看西方人怎么谈智慧。维基百科全书词条对智慧的解释很有意思。它是说,我们对周遭所发生的人、事、物的状态都可以掌握得很清楚,然后用最少的人力、资源和想法得出最有效率、最具生产力的结果,这就叫智慧。西方人对智慧的看法很实际,强调结果,尤其是物质上的结果。

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怎么谈智慧呢?在《礼记·大学》中,有非常体现中国智慧的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要理解事物的本质,弄清楚哪些先做,哪些后做。这是做事的智慧。

《礼记》中还提到了“大同”的思想,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这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智慧。要靠这样的智慧,建立一种美满而公正的理想社会。《韩非子》里进而提到“国无盗贼,道不拾遗”,即做到“没有一个小偷,外出时连家门都不用锁”的理想程度。至于大家熟悉的庄子强调的“天人合一”,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智慧。

中国文化中的这些思想很值得我们在构建智慧城市时借鉴与思考。智慧城市从本质上看,就是要用智慧来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球科学》:你用东方智慧来解释建立智慧城市的目标和追求,的确很新颖。但是否比较抽象,不容易把握?

李实恭:城市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正是《礼记》提到的“大同”思想。让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他们自己需要的照顾,同时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和谐。

例如,今天有些城市发展得太快,医院不够了,看病要花很多时间,要从城市的一角走到另一角,你会怎么看这座城市?这对老年人来说就更麻烦、更不方便。这样的城市不够和谐,不够智慧。

再如,我们天天都要呼吸、喝水、吃食物。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些东西都来自大自然。但我们今天生活的城市,显然跟大自然有些脱节了——城市已不是自然的森林,而是钢筋水泥的森林;满地跑的不是自然的生灵,而是机械、金属、塑料等人造物体在跑;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水和其他基本资源,本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而要从远处调来。这些都谈不上是智慧的做法。现在,每年的亚太市长峰会都在讨论智慧城市。大家得出的共识是,城市不能再与大自然脱节,一定要做到人与大自然间的和谐。

 

《环球科学》:你这么强调和谐,这是智慧城市特征吗?除此之外,智慧城市还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李实恭:当然是。同时,智慧城市还应该让人们过得更好、更富裕、更安心。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自己城市的幸福指数。前不久,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布了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国大陆有8个城市上榜,排名最靠前是北京市。但这份榜单的发布,却引起了一些争议。

为什么会有这些争议呢?今天中国的一些都市中,生活压力大已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他们的收入很难买得起房。城市的医疗服务谈不上方便。城市的交通也很不畅通。有人说,这样的城市就说不上是宜居的。

除了物质生活,人的精神生活也不能忽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国老人,住在城市郊区,家门正对进城必经之路。路过的车辆停下,司机问老人:“这个城市怎么样?”老人反问:“你们的城市怎么样?”司机回答:“我们的城市很好,那里的人也很好。”老人说:“我们的城市和你们的一样。”令人意外的是,如果司机的回答完全相反,说“我们的城市很不好,人人都很忙,彼此不理睬,有人倒在地上也没人扶”。老人的结论依旧一字不变:“我们的城市和你们的一样。”更令人意外的是,当每个司机游历过老人所在的城市后,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看法竟然和老人说的一模一样。

这很像寓言的故事,说明如果我们长期处于一种社会氛围中,会不自觉地接受周围人的观点和做法,慢慢变得和大家一样。最近有研究指出,人类有一种连自己也感受不到的下意识的学习机制,就像我们读《环球科学》,在潜移默化之中,科学素养就得到提升。

所以我认为,智慧城市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就是精神生活和社会氛围要好。自然界中,蜜蜂、蚂蚁之类的动物也会追求舒适和宜居,而我们人类与动物群体的最大差别正是文化和文明。

在一座智慧城市中,人们应该有很好的精神面貌,要让“好人不怕做好事,坏人不敢做坏事”,即使他们想做坏事都无从做起。今天有些城市的建设,并不是都很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时候,应该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让人们住得更安心。

 

《环球科学》:在今天的智慧城市规划中,有些人的确忽略了智慧城市还应该有提升人的精神面貌的重要作用。智慧城市的常规概念也往往涉及不到这个层面。这是否说明,迄今为止,人们对智慧城市的思考还不够全面呢?

李实恭:是的。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热情很高,这是好事。但是,人们在规划智慧城市时,往往习惯从局部思考问题,失之片面。国内外都存在这个问题。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我们做规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得更深入,更全面,要有一个最终的蓝图,然后根据蓝图,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我现在比较担心的是,很多规划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去积极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这可能产生局部优化的效果。而城市是一个整体,局部或区域之间如果不协调,就会造成冲突,影响其他区域的功能。

在一些地方,智慧城市的规划是从零开始建设一座新城。对于这种情况,设计最终蓝图要相对容易一些。但在中国,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很多地方,人们在那里往往已经居住了上千年。如果要全部推到重建,完全不可能也不应该。

Beijing_montage_1.png

要想把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国城市改造成智慧城市,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这座城市在历史上的变化和演进,然后才能根据这些知识来设计最终的城市蓝图,帮助这些城市变成它想要变成的样子。

当然,某些城市在某些方面问题可能特别严重,需要尽快解决。比如某些城市的交通。有的城市最紧迫的可能是饮用水问题。有的城市最头疼的问题是医疗和教育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这些都可以迅速调整或改造,但在着手调整的同时,还应该想到今后的整体蓝图。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我觉得目前的中国,每个城市都有点像一个企业,都想着要发展得更快、更大。但我们不是体育比赛,非要更快、更强。事实上,人聚集的城市,它的承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发展得过快过大,否则就会出大问题。

 

《环球科学》:本期专题中也有一篇文章谈到了大型城市的危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但随着城市化加快,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大型城市受到极大的压力。你怎么看待大型城市的这种危机?

李实恭:城市过大可能还会产生我们今天料想不到的灾难。有了大型城市,就会有大型的集会和活动,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造成灾难。又如,大型城市中为了提高生产力,传统的方法是把人们聚在一起工作。而这些人又居住在城市中不同的地方,产生巨大的交通流量。现在,我们说某个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滞后,常常称这个城市“洛杉矶化”了。美国大洛杉矶城市群就是这样,城市越来越大,公共交通系统却越显得落后,不自己开车根本没法出行了。

所以,我们在建设智慧城市时,一定要知道城市的极限是什么,弄清楚城市里的水、土地、空气有多大的承载力,绝对不能超过这个极限。我们的生活所需,不能都靠“绿色通道”来运输。在IBM的内部讨论中,我跟同事讲,绿色通道很好,效率很高,但这种运输方式说明城市本身存在大问题。

绿色通道本来是不需要的,如果城市的发展仍在极限之内,很多资源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只有资源问题特别严重了,才不得不提供“绿色通道”这样的特别方便来解决问题。

一句话,一座智慧的城市,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做到可持续发展。

 

《环球科学》:城市不是越大越好,那IT系统呢?智慧城市激动人心的目标之一是“IT无处不在”,但这背后是对计算能力的天文数字般的巨大需求。怎么避免IT系统越来越庞大、自身能耗越来越高这种与智慧城市相悖的情况发生呢?

李实恭:我们很看重这个问题,也正在想办法解决它。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之一是物联网,建设目标正是要让IT无处不在,让传感器无处不在。现在的问题是物联网和云计算都要努力降低自身能耗,这是智慧城市的基本要求。

我现在考虑的是:IT无处不在,传感器无处不在,却不必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建立大型数据中心。我的想法在IBM内部也引起过争议,但现在意见统一了:让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变成智慧型远程终端,它们自己就有很强的判断、反应和信息处理能力,不需要把全部信息远程传输到数据中心集中处理,消耗那么多能源。

 

《环球科学》:这就需要高智能的、节能的、分布式的计算。

李实恭:对,我们叫“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或者叫“前沿计算”。也就是计算尽可能靠近事件发生地,并且具有智慧反应的能力。传感器就像我们皮肤上的神经末梢,如果它们获取的信息全要传给大脑处理,大脑的任务将非常繁重,消耗很多能源。实际上,我们的皮肤有很多时候可以即刻作出反应,减轻大脑负担,让大脑只需负责必要的计算即可。

同样,我们在构建物联网时,也要避免集中计算,得分布计算加边缘计算。你看,今天我们的手机已经非常“聪明”了,可以帮助我们做多少事啊。手机就是典型的边缘计算。技术还在不断进步,我们还可以研制出比手机更聪明、更微小的各种高智能传感器终端,比如用SOC(System on Chip,单芯片系统)做智慧型传感器。

IBM的华生实验室研制了一种生物芯片,用一块芯片就可以进行多种医学检查,相当于把大医院的化验室和病理实验室搬到这块芯片上了。有了这种高智能芯片,再加上边缘计算的能力,医生就可以从远端调控医学检查。当遇到大规模传染病事件时,还能方便、快速进行远程检测,避免了大量医务人员奔赴疫区,采集样品后再回医院检测,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能耗。

所以我一直强调,先解决边缘计算问题,才能做好物联网。

 

《环球科学》:关于智慧城市,我们已经谈了这么多,你能用几个重要关键词来标记今天或许还有未来的智慧城市吗?

李实恭:我觉得可归纳为这五个关键词:技术(Technology),这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工具;全面(Overall),在规划智慧城市时,必须要考虑得很全面,应该有一张最终的蓝图,以此指导智慧城市的建设;向好(Upbeat),让人们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舒适,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Culture),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只注重基础设施,还要注入文化元素,提升人的精神面貌;和谐(Harmony),在智慧城市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要达成和谐的关系。把握了这五个关键词,我们就能TOUCH(触摸)智慧城市了,也就是说,能Touch Future(触摸未来)。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