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的三部曲
1905年,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把质量与能量联系了起来。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如何从质量中释放能量,也不了解原子的结构。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带正电的原子核犹如太阳,集中了大部分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则像行星一样绕着原子核旋转。这个构想在1913年被玻尔发展成了系统的原子结构理论。
为了研究原子核的内部结构,科学家用各种粒子轰击原子核。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使氮转变成氧。1934年,约里奥·居里和伊伦·居里又用α粒子轰击铝,发现了人工放射性。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这种粒子质量大,又不带电荷,成了轰击原子核最有威力的“炮弹”。
1934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了当时已知的最重元素铀,目的是要人工创造比铀更重的元素。经过中子轰击后,铀原子变成了其他原子,不过直到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等几位化学家才发现新原子比铀轻得多,铀原子其实发生了裂变。不久,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核裂变消耗一个中子有可能产生两个中子,如果条件合适,裂变反应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发生下去。原子核裂变时总质量会稍有减少,这部分质量就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预言的那样,转化成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
核裂变及后来核聚变的发现,为核能及核技术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人类开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不管是重核裂变还是轻核聚变,都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运用逐渐成熟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向原子核索取这些能量,让它们服从于人类的需要。核裂变发现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全面爆发,武器成了当时人们最需要的东西。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核技术被率先发展为武器,应用于军事领域。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由此迈入了第二个阶段。
1945年,美国成功研制原子弹,并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次投掷,造成了巨大的伤。原子弹的能量主要由核裂变提供。几年后,氢弹也研制成功,它们的能量主要由核聚变提供。原子弹和氢弹让人们认识到了核武器的巨大杀伤效应,突出核爆炸的某种辐射效应、而抑制其他破坏效应的技术设想层出不穷。比如,中子弹试图将核武器的中子辐射效应充分发挥,冲击波却很小,主要对人造成杀伤。以中子弹为代表的增强辐射类核弹头,可以算是第三代核武器。
所谓的“干净核武器”也是第三代核武器的发展方向之一。核裂变的产物带有放射性,是有危害的,“干净核武器”就是要大大减少核武器里的核裂变成分。现在的氢弹还离不开核裂变,因为利用裂变释放的能量才能创造一个高温高压的环境,促使核聚变反应的发生。完全摆脱核裂变,研制真正干净的纯聚变弹,目前尚未做到。增强X射线弹、核电磁脉冲弹、核激励高能激光器也都是核武器发展中的新概念,人们已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
不过,人类不应该再把精力放在研制花样更多的核武器上了。善良的人们希望销毁核武器。但也有一些国家怀着各种目的,比如垄断自己的霸权优势,想要拥有并维护核武器。从一开始,我国就诚恳地表明,希望大家都销毁核武器。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一个“无核”世界。但在这个理想世界还没实现之前,为了国家利益,我们不得不保持有限的核力量。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起到破坏作用,也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人类用自己的智慧掌握了核科学和核技术,应该理智地把它用到对人类有利的地方去。这就是核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核科学技术拥有十分宽阔而光明的和平应用前景。从长远来讲,核能是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的关键因素之一。到现在为止,人类可利用的核能都是基于核裂变反应堆释放的能源。用于发电的核能不是像核武器那样爆炸式破坏性的,而是一种可控的核裂变,让能量逐渐释放出来,变成热能,用来发电。核能目前在全世界电力中已占到16%,在法国占到70%。我国台湾省也发展了核电,大陆在核能发电方面也初见成效,现在已经确立了积极发展核能核电的方针。
核能是比较清洁的能源,这是相对于火电厂而言。虽然核废料有放射性,但如果管理得当,对环境的影响要比火电厂干净得多。但核能并不是可再生能源,因为核材料也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基于裂变的核能有局限性,因为它们需要铀资源。虽然快中子反应堆可以增殖,有一定的制造核燃料的能力,但作用毕竟有限,不像可再生能源那样可以无穷无尽地使用。因此核能要想长远为人类做出贡献,就要依靠热核聚变反应堆。
核聚变会产生大量的能量,这和氢弹的原理是一样的。核聚变核电站提供的能量会多很多,而且不会产生裂变产物的放射性和核废料等问题,所以这种能源更干净。核聚变的反应原料可以从海水中提取,虽然不是取之不尽,但至少可以满足人类上万年的能源需求。另外,月球上的氦-3也是可以利用的原料。如果核聚变反应堆能够实现,就会为清洁能源创造一个广阔和光明的前景。
但是核聚变反应堆的研究代价相当高,技术难度也大,连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都无法独力承担。因此,国际社会共同发起了ITER计划,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美国、俄罗斯、西欧诸国、日本和中国都会参与其中,共同分享研究成果。不过这还只是试验反应堆,此后还必须建造演示堆,最后才可以实现商用堆,每一步都需要花费10~20年才能完成。目前国内外专家的共识是,核聚变用于发电至少还要50年才能实现。
除核能以外,核技术的概念更广阔,还有许多方面的应用。很多放射性治疗和诊断手段都来自于核科学领域,比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和CT技术。核技术也可以应用在工业探测领域,比如对管道的无损检测。核辐射照射种子也有利于农业的育种培育。在未来的太空探索领域,空间核反应堆也可以为闯出太阳系的航天器提供持续的能量和动力。
总之,核科学技术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是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手段。如果人类能理智地不使用核武器,它并不会带来什么危害。核技术,特别是核能的和平利用,将给我们带来一个前景光明的未来。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