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C·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 mura),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其中,威廉·C·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对抗线虫病的阿维菌素,屠呦呦发现了对抗疟疾的青蒿素。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获诺奖零的突破。
疟疾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因单细胞寄生虫——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引起发热,并在严重情况下造成脑损伤和死亡的疾病。目前,每年还有45万人被疟疾夺去生命,其中大多数是儿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率先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屠呦呦等发现的青蒿素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日本微生物学家大村智专注于研究链霉菌,链霉菌是一类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能够产生包括链霉素在内的多种抗菌物质。大村智用独特的方式,从土壤中分离出新菌株,再筛选出其中最具活力的50种菌株,作为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新来源——这些菌株中的一个,正是阿维菌素的来源。坎贝尔出生在爱尔兰,现在美国任教,他是寄生虫领域的生物学家。坎贝尔从大村智手中拿到大批链霉菌菌株后,开始研究这些菌株的功效,结果发现,其中一个菌株在对付牲畜寄生虫时非常有效。这种活性物质提纯后,被命名为阿维菌素,此后经过改进得到了伊维菌素。伊维菌素最初作为兽药,但后来研究人员又发现它能治疗人类的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由此在非洲、拉美地区广泛使用,有效抗击了这些寄生虫引发的疾病。
这两个发现为人类提供了战胜这些寄生虫疾病的强大手段,为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