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正在用绵羊作为模式动物研究亨廷顿病。
撰文:黛西·尤哈斯(Daisy Yuhas) 翻译:冷颖琳
5年前,英国剑桥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珍妮·莫顿(Jenny Morton)刚开始与绵羊打交道时,以为它们都是些温顺愚钝的生物;后来却发现绵羊并不简单,颇值得研究。莫顿的课题是亨廷顿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她正协助评估绵羊能否成为新的大型模式动物,用以研究人类的大脑疾病。
亨廷顿病是一种致死性遗传病,由IT15基因中一段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引起,可导致大脑基底节一系列细胞的凋亡。1993年,在绵羊数量比人多7倍的新西兰,科学家第一次提出用绵羊来研究这种疾病。当时,研究人员已经鉴定出在人类和绵羊中都曾发现过的疾病,但奥克兰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理查德·福尔(Richard Faull)和遗传学家罗素·斯奈尔(Russell Snell)有个更大胆的念头。他们决定培育一种携带亨廷顿病的绵羊品系,希望以此来研究该病的发病过程,开发治疗方法。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在2006年如愿以偿。
为何选择绵羊?一方面,它们的大脑比较大——除绵羊外,猕猴是目前用于研究亨廷顿病的唯一大型动物,而绵羊的大脑比猕猴更大——并且具有类似于人脑的发达的皮层褶皱。另一方面,绵羊可以在大型牧场中放养,通过其携带的数据收集器远程监控,这使得科学家可以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它们,比研究关押在笼子里的灵长类动物少了很多伦理上的顾虑。更重要的是,绵羊这种长寿的社会性动物行为活跃,表情丰富,能识别人的面孔,记忆力也不错,并且善于学习,能迅速投入实验。于是,莫顿开发了一套针对绵羊的认知测试方法,与人类的认知测试异曲同工。这样,科学家们就可以研究亨廷顿病的整个进程——在人类中表现为心理和运动机能的进行性减退——并将所观察到的变化与健康个体的正常机能进行对比。
福尔、斯奈尔、莫顿及同事将在澳大利亚对两个携带亨廷顿病的绵羊群体进行监测。其中一群将接受目前最有可能见效的疗法——通过病毒使IT15突变发生沉默,另一群将作为对照组。目前,对于任何一种人类大脑疾病都没有可以治愈的方法。研究人员相信,这项研究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亨廷顿病带来的苦难是巨大的,它是整个家族的诅咒,”福尔说,“也许,我们可以解除这个诅咒。”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