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理论计算能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适用范围,推进到宇宙诞生的最初一瞬间。
撰文:戴维·卡斯泰尔维基(David Castelvecchi) 翻译:王栋
紧接着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瞬间,宇宙经历了被称作“暴胀”的爆炸性快速膨胀。根据标准宇宙学理论,这一阶段中能量微小波动的“涟漪”,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星系及其他大尺度结构的“种子”。然而,没有人能解释这种“涟漪”自身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现在,三位物理学家宣布,产生这种波动的关键在于“量子引力”——一个仍处于假想中的理论,其中引力也具有在亚原子物理学中典型的、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
基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标准宇宙学,无法解释能量涟漪的产生,因为它在极小的尺度上就失效了。在宇宙刚刚开始膨胀前的几乎无限短的一瞬间内(称作普朗克时间),整个已知宇宙局限在比一个原子还要小几个量级的区域里。如果一直回溯到那个时段,相对论就会给出不合理的结论,比如说会得出能量密度无穷大。
为了将爱因斯坦理论的适用范围扩展到这种极端领域内,研究人员发展出了一个名为“圈量子引力”的理论。从上世纪80年代起,艾博埃·阿什特卡(Abhay Ashtekar,现供职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对爱因斯坦的方程式进行修正,以使它们同量子理论相容。这样做的结果之一是,空间本身不再如同一块平滑的幕布一般,而是由离散的、称为“圈”的单元构成;并且,它们的微观结构还能在同时共存的多种“态”之间振荡。近年来,物理学家还发现,如果圈量子引力理论正确的话(仅仅是如果,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丝毫的实验证据支持它),那么大爆炸其实是我们以前另一个坍缩宇宙的“大反弹”。
现在,阿什特卡的研究组表示,将圈量子引力理论进一步扩展,它就能填补处于大反弹(处于普朗克时间内)和目前宇宙膨胀之间那段失落的空当。此外,它还能解释那些极其重要的,决定我们人类最终得以出现的涟漪的产生。经过计算,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涟漪是大反弹时期量子波动的自然产物。
不过,该研究组的预测同那些“气球膨胀模型”有些许不同。这种不同所导致的宇宙演化结果的差异,可经将来对宇宙结构的探测得到确认,阿什特克解释说。
在《物理学评论快报》上发表的这一结果,提供了一种“能将(宇宙)膨胀过程回溯到普朗克尺度之内的自洽(理论)”,阿什特克总结说。
量子引力或许是今天大尺度宇宙结构形成的原因,这一结论“非常漂亮而且令人惊叹,”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量子引力理论专家戈赫·普林(Jorge Pullin)评价说(他本人未参与该项研究)。
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的普里美特理论物理研究所(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主任尼尔·图罗克(Neil Turok)说,阿什特卡的研究组仍需要进行“人为的假设”,才能将宇宙膨胀的起始推回到更早的时间。
圈量子引力论“具有许多有趣的想法,”图罗克评价道,“但如果作为得出进一步预测的根据,它还不够成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