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中的卫星,或许是由很久以前围绕在行星周围的小碎块结合而形成的。
撰文:约翰·马特森(John Matson) 翻译:王栋
卡尔·萨根(Carl Sagan)曾说过,“如果想从头做一个苹果派,第一步先得创造出宇宙”。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如果想从头弄出一个卫星来,就必须先创造出带有行星环的行星(当然第一步还是得先创造出宇宙)。
法国天文学家最近得出一个结论:地球的卫星——月球,以及其他行星的众多普通卫星(指距母行星较近,位于近赤道轨道的那些卫星),可能是从很久以前的行星环系统(就像现在仍环绕着土星的环)中逐渐演化而来;而并非通常所认为的,卫星是在行星形成过程中,和行星几乎同步一次性形成的。研究人员在2012年11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一发现。
通过理论建模,法国尼斯—索菲亚—安提波利斯大学的奥雷利安·柯利达(Aurélien Crida)和巴黎狄德罗大学的塞巴斯蒂安·沙尔诺(Sébastien Charnoz)发现,卫星的形成过程开始于行星环的边缘。在那里,卫星逐渐形成,并且在形成的过程中不会由于行星的引力破碎。在向外飘移之前,许多小的卫星团块已经由环中物质聚合而成了。这些小团块在环系统中越来越多,相互碰撞结合,形成体积更大的团块。随着它们旋转着远离行星向外运动,就可能逐渐进一步彼此结合,最终形成卫星。
这个新的假说似乎能够解释,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普通卫星的一个关键共同点,即距母行星较远的卫星总是比较近的卫星质量大。就像一个雪球沿山坡滚下一样,在远离行星及其行星环的过程中,处于合并过程中的卫星团块会吸收、结合更多的物质,变得越来越大。最终,会形成一个有着完美秩序的卫星系统:较小的卫星由较少的小卫星团块聚合形成,位于内层轨道;大卫星则由大量小卫星团块组成,处于更远的外层轨道。
行星科学家通常接受的观点是,地球形成早期曾有过一次剧烈的天体碰撞,并将巨量的物质云抛射到了宇宙中,它们最终形成了我们的月球。而在柯利达和沙尔诺的观点里,这些抛射出的物质最初先平铺成绕地球的一个行星环,接着它才扩散开来并逐渐聚合形成月球。
这个新设想也有瑕疵。例如,如果天王星和海王星也曾具有类似土星那样复杂而巨大的环系统,那它们现在到哪里去了?“我们想出了一些解释,但它们还都不够有说服力,”柯利达说,“但我相信,我们能找到解释这些行星环消失的原因,揭开这一谜题的铁证仍将是卫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