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友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网络交友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10日

网络交友

撰文  罗伯特·爱泼斯坦(Robert Epstein)

翻译  王雯雯

 

两年前,我去和一名女网友见面,一起喝咖啡。我早早地到达约会地点,坐到了一个显眼的位置上。几分钟后,一位女士走到我的桌边坐下,满面笑容地招呼我说:“你好,我是克里斯!"

但是,这个克里斯和她网上的照片并不一样。不是因为岁月变迁,也不是因为换了新发型,而是我眼前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照片上的克里斯。克里斯的工作是市场营销,对她来说,一张能够吸引尽可能多“顾客”的照片,不过是一种成功的营销策略。我对那些照片只字未提,跟她一起享用了美味的餐点。几个星期后,我注意到克里斯又用另外一名女性的照片取代了原来那张网上照片。

在全世界,每天有上千万人试图通过网络来交友,甚至寻找伴侣。然而,他们看到的那些“广告”到底有多可信呢?跟传统约会比起来,网络约会到底是不是更成功呢?最近,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科学家的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很快揭示了关于网络交友这个新领域中很多令人惊奇的事实,其中一些结果可能对目前正向往通过网络找到爱人的庞大人群颇具参考价值。

 

光速的欺骗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交友约会方式,但网络上的信息并非全都真实可信。

 

我与克里斯见面的经历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成千上万人身上重复着,因为人们在网络上能够轻而易举地就自己的年龄、婚姻、父母、外表、收入和职业撒下弥天大谎。甚至还有专门的网站,让上当的人发泄自己的怨气;而受骗者起诉网络服务的官司更是不胜枚举。网络交友中的欺骗行为到底泛滥到了什么程度呢?

我们需要先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所处的大环境。请记住,在追求异性时,欺骗总是存在的,哪怕是无意识的。有人甚至指出,欺骗是追求一个潜在的约会对象(“是啊,我爱死运动了!”),进而发展成长期关系(“不,这条裙子完全不会显得你身材胖!”)的必要手段。

但是,网络空间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同时就职于美国波士顿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研究专家让娜·弗罗斯特(Jeana Frost)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大约20%的网络交友者承认自己曾经撒谎。但是,如果问他们认为其他人中有多少人在撒谎,得到的答案可能更接近真实:90%。

个人报告的数据也许并不可靠,特别是当人们被要求承认自己不好的方面时,可信度就更低了。因此,很多研究专家正在寻找更加客观的方法,来对网络欺骗进行定量分析。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杰弗瑞·汉考克(Jeffrey Hancock)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通信学教授妮科尔·埃利松(Nicole Ellison)在实验室里测量了受试者的身高和体重,并将这些数据和他们的网上个人资料进行比照。初步数据显示,在网络上的个人资料里,受试者的人均体重“减少”了2千克,而身高却“增加”了2.5厘米。按照埃利松的说法,虽然欺骗“较为普遍,但偏离事实的程度都比较轻”;越矮越胖的人,越容易说谎。

为了收集关于网络欺骗的客观数据,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京特·赫奇(Guenter Hitsch)和阿里·赫塔苏(Ali Hortaξsu),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艾瑞里 (Dan Ariely)进行了另一项研究:他们将网络交友者个人资料中的身高和体重与国家人口普查资料进行了对比。和汉考克和埃利松一样,他们发现,个人资料中的男女身高仅被夸大了2.5厘米左右,女性更倾向于在自己的体重上打折扣,越是年长的女性越是如此:20~30岁的女性人均少说2.3千克,而30~40岁的女性人均少说7.7千克,40~50岁的女性则人均少说8.6千克。

男性则主要在教育程度、收入、身高、年龄和婚姻状况方面撒谎:至少13%的网上男性交友者应该是已婚男性。而对女性来说,她们则更容易对自己的体重、外貌和年龄说谎。所有的相关研究都显示,相貌对两性都十分重要,如果网友不提供照片,交友者往往会认为他外形不佳。最近一项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个人资料中不附加照片的男性得到的回复率只有附照片者的1/4,而无照片的女性得到的回复率更是只有附照片者的1/6。

如果你是加里森·凯勒(Garrison Keillor)的粉丝,你很可能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National Public Radio)上听过他的小说《沃比冈湖》(Lake Wobegon)。在这个小镇,“所有的女人都非常强壮,男人则相貌英俊,孕育的孩子都非同一般”。在网络交友社区里,也有着类似的规则:一项研究表明,只有1%的网络交友者表示自己的相貌“低于一般”。

 

谎言的来由

网络交友者大多不会完全说实话,因为他们害怕坦言自己的缺点会给对方造成不好的印象。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夸大其词?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萨拉·凯斯勒(Sara Kiesler)和同事认为,从本质上讲,“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会让人们抛开顾虑,随心所欲地发表各种言论。由于人们一般都会使用网名来代替真名,他们的胡说八道也被归罪于无名氏,而他们自己并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更何况,网络上也没有相关的肢体语言,看不见手势和表情,也不用承担任何后果。因此,网络交友者倾向于构造一个“理想自我”,而不是展现真实的自己。他们甚至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网络交友者事后往往会后悔自己讲了真话,觉得太过诚实,特别是坦言自己的缺点,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说谎也有非常实际的理由。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宣称自己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男性平均获得的回复,比表示自己年收入5万美元的人多出125%!女性则喜欢将自己的年龄降低好几岁,她们中的一些人还会在个人资料的附言里注明,此举是为了不被排除在搜索结果之外。(男人通常会使用年龄标准来搜索对象,年龄超过标准的女性永远无法浮出水面。)

我和我的研究助理雷切尔·格林伯格(Rachel Greenberg)调查了关于年龄的问题。我们从目前最大的网络配对交友服务商Match.com的美国国内数据库里随机选择了1,000名男性和1,000名女性,并将他们的年龄描绘到图表上。我们发现, 29岁之后我们开始看到一些奇特的年龄分布格局(在美国,29岁之后的人开始对自己变老比较敏感)。对男性来说,32岁的人数有一个小峰值,而36岁的人数则有一个大峰值——声称自己36岁的男性数量远高于37~42岁的平均人数。

对于女性来说,我们发现在29岁、35岁和44岁有3个明显的峰值。声称自己29岁的女性人数与声称自己年龄在30~34岁之间的平均人数的差值,足足比随机分布情况高出了8倍之多。显然,到了某个年龄的女性不情愿说出自己的年龄,而某些年龄则特别吸引人,这可能是因为美国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对某些年龄更加敏感的缘故。

 image.png

失败的配对测试

不要相信网络上的配对测试,因为它们都是没有经过科学审查的。

 

我从事研究工作已经快30年了,做测试设计也有差不多15年了。当我看到那些承诺为人们找到“知心爱人”的夸大其词的网络测试广告时,我不禁要问:“这世上怎么可能存在这种测试呢?”

它的确不存在。

如果一项心理计量评测要让科学家们认为它真实可信,测试本身必须克服两个障碍。首先,它必须被证明是可靠的——也就是说,你相信它能够产生稳定的结果。其次,它还必须被证明是一项对检测对象有效的测试。要说明一项将人们配对的测试具有这样的有效性,必须看这种浪漫配对的结果是否真的成功。

审查一项测试的可靠性的标准非常严格。先是要运行测试,收集测试结果,然后将收集到的数据送交科学机构审查,最后,一篇专家评审(peer-review,由同领域其他专家评估审查)报告将会刊登在科学期刊上。

目前,许多美国网络交友服务网站都宣称自己拥有强大、有效、“科学”的配对测试——最有名的是临床心理学家尼尔·沃伦 (Neil Warren)建立的eHarmony网站,还有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的社会学家佩珀·施瓦茨(Pepper Schwartz)建立的PerfectMatch网站和新泽西州立大学的海伦·费希尔(Helen Fisher)建立的Chemistry网站。但他们提供的测试没有一项经过了我提到的那些科学审查。

为什么像eHarmony这种声称自己具有1,200万用户的大公司,没有将自己“科学的29维测试”提交给科学机构审查通过呢?在2004年的一次会议上,eHarmony公司发言人的确提交了一篇报告,称通过eHarmony认识并结合的夫妻,要比通过其他途径邂逅的夫妻更加幸福。一般来说,这类报告在会议结束之后都会在有专家审查制度的期刊上发表。但这篇报告至今都没有发表,可能是因为它有明显的漏洞——这项研究中的夫妻几乎都是新婚燕尔(平均婚龄为6个月),而对照组中的夫妻(通过其他途径结识的夫妻)则早已过了蜜月期(平均已婚2.1年)。[eHarmony公司的工作人员,包括公司的创始人尼尔·沃伦在内,都没有对本文的采访要求作出回应。]

2005年,由“可靠权威人士”[比如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前会长菲利普·赞巴多(Philip Zimbardo)]组成的研究小组,使用eHarmony公司发表的统计数据发表了一篇网络白皮书(white paper)。书中写道:“当eHarmony公司根据配对结果向你推荐某人时,你有1/500的几率与这个人结婚。由数据看来,eHarmony公司每月大约会向你推荐1.5个配对结果,如果你跟每个人都约会一遍,需要约会346人,总共花费19年时间,才有50%的可能会步入婚姻殿堂。” 同时这个研究小组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观察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没有证据表明,心理学能够帮人配对,并保证他们的婚姻幸福长久。”

想象一下,网络配对有多么艰难。很多网络配对都将在大多数方面“相似”的人匹配起来。但是,只要看看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就能明白,相似并不总能保证感情关系的稳定与融洽。有时候,性格相反的人反而会被彼此吸引。仅凭一个网络测试,怎么能决定你该跟一个性格相似的人配对,还是跟性格相反的人配对,或者该跟一个二者兼有的人配对呢?

并且,就算有效的预测最终出现在网络上,这些测试怎么可能预测出两人最终见面后,当那最重要的“微妙感觉”(chemistry)出现时,他们会有什么感受呢?研究结果非常清楚地表明,外表对男女都非常重要,但eHarmony甚至不会询问一个人的体型,这真是古怪极了。

但网上测试最大的问题在于“错误排除”。这种预先决定了该见谁不该见谁的测试,肯定会让一些见面之后会相互欣赏的人错过见面的机会。然而好消息是,按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多明戈斯分校的拉里·D·罗森(Larry D. Rosen)的说法:“只有30%的人说自己在使用‘网上测试’,而且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测试是可笑的。”

 

高期望,低回报

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网络交友上,但真正成功的却没有几对。

 

几家最大网络交友服务商的宣传材料显示,如今,有超过5,000万的美国人在使用这样的服务(如果用户没有重叠的话),并且满意度非常高。不过,最近的独立研究表明,到2005年年底,只有1,600万美国人使用过网络交友服务,并且满意度不高。基于对超过2,000人次的电话访问数据,朱庇特研究中心(Jupiter Research)的报告指出,“表示自己对网络交友站点满意或者十分满意的用户,甚至达不到总人数的1/4”。另一项由因特网与美国生活项目(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s)进行的大范围调查显示,66%的因特网用户认为网络交友约会是“危险的活动”。

按照Match.com网站常任发言人、Engage.com网站现任主管特里什·麦克德莫特(Trish McDermott)的说法,用户数据的差异源于注册用户和付费用户的区别,Match.com网站或许会宣传自己有1,500万注册用户,但事实上只有不到100万的用户是付费用户。未付费用户在网上都有完整的用户资料,却无法回复电子邮件。根据麦克德莫特的说法,这也是造成许多付费用户报怨说电子邮件收不到回复的原因之一。资料里的大多数人根本就无法回复。

我对网络交友的最大顾虑来自所谓“点击问题”(click problem)的事件。在美国,人们履行承诺和义务的现状已经出了问题,这也是1/2的初婚和2/3的再婚以离婚告终的原因之一。网络约会很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不管好莱坞电影给我们灌输了什么样的观念,维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需要耐心、技巧和努力。在网络空间里,很不幸,名单很长,而行动时间很短,很少有人愿意容忍聊天对象身上极其微小的不完美。如果对方身高不理想,穿的鞋不好看,或者说了不恰当的笑话,他/她几乎立刻就会被剔除。毕竟,返回名单继续点击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还有成千上万的潜在对象在等着填补空缺呢。

 

虚拟约会及其他

网络约会交友的形式正在不断发展,也许有一天,它真的可以变成很有用的“媒婆”。

 

虽然有这么多问题,网络交友和配对的前景看上去仍然十分光明。人们的兴趣在迅速提高,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会促使这类服务的质量迅速改变。2001年,网络约会的市场价值为4,000万美元,而到了2008年,这个数字可能突破60亿美元,大约会有800家大大小小的企业来争抢其中每1美元的利润。

网络约会的模式也在迅速改变。第一阶段:冗长的可选名单——以March、True和Yahoo! Personals为代表;第二阶段:冗长的配对测试——是eHarmony公司和PerfectMatch公司的生财之道;现在,网络约会已经逐步进入第三阶段。

在第三阶段,交友网站允许用户和朋友、家人上网浏览,细细审视他人的资料并作出选择。用户还能评估他们约会对象的礼貌程度和资料的准确度。这是网络配对的全新“社区”模式,是对充斥在网络空间的欺骗行为的自发矫正。社区模式已经在许多新兴的社交网站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Facebook、Friendster和MySpace;仅Myspace网站就有超过1亿的用户。虽然这些社交网站主要吸引的是年轻用户,且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交友网站,但它们把社区变回了那种自然产生约会可能的状态。而巨型交友网站,例如eHarmony.com和Match.com,约会则只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完全与外界环境(如家庭和朋友等)绝缘,这也是引起埃利松和这个领域的其他研究专家关注的问题之一。

网络约会的下一步——“虚拟约会”——已经在形成了。研究专家弗罗斯特、艾瑞里和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I·诺顿(Michael I. Norton)近期报告说,有机会使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Media Lab)编译的特殊软件,在虚拟的博物馆之旅中与他人(仅限于电脑网络接触)互动的人,在接下来的面对面会见中成功的几率,比只浏览资料的人要高得多。一个很重要的加分因素是:虚拟约会解除了许多人对亲自见面的安全问题的顾虑。

或许接下来,我们就能在虚拟的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的一家浪漫酒吧里见面聊天——通过网络看到对方并且听到对方说话,就像真的在这美丽的环境中互动一样。研究网络约会的安德鲁·菲奥里(Andrew Fiore,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研究生)认为,未来几年内,我们甚至可以在网络约会中加入身体语言——也许就是约会对象的心跳声。

采用基于社区模式的配对来充实虚拟约会,我们将会使因特网变成有史以来最厉害的“媒婆”。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