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阴霾并未远去
撰文 佩尔·平斯特拉普-安德逊(Per Pinstrup-Andersen)
成富智(Fuzhi Cheng)
翻译 冉隆华
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30分钟内,全球有360个学龄前儿童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平均每分钟死亡12个,一年就是600多万。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在发展中国家,1/4的学龄前儿童饱受饥饿与营养不良的折磨。他们发育不良,对疾病几乎没有抵抗力,在学校学不到什么知识,成年后也挣不了什么钱。由于先天营养不足,从来到世界的那刻起,很多儿童的身体就有缺陷。
每天,全球都有8亿多人在饥饿中煎熬,他们生活在食品匮乏的环境里,一生与饥饿为伴。更多的人缺乏微量元素,他们的膳食不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缺铁引起的贫血症是食品匮乏地区最流行的疾病。
饥饿问题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由食品不足所致。世界粮食的供应非常充足,越来越多的人营养过剩。营养变迁(nutrition transition)是指饮食从基本的谷物和块茎作物转向糖和脂肪含量高的肉食、乳制品及加工食品。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非常普遍,由此带来了双重营养问题:一些家庭困于营养不良和饥饿,另一些家庭则出现了肥胖及相关疾病。农业技术进步意味着能用比以前更少的成本生产更多的粮食。全球化、通讯技术的进步、运输效率的提高,都使粮食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进行远距离流通。实际上,目前生产的粮食足以满足地球上所有人的需要。营养知识得以广泛传播,饥饿与营养不良带来的巨大经济代价、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的益处,都得到了充分的研究。
贫穷是饥饿与营养不良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数百万家庭无力购买营养丰富的食品,或无力购买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种植足够的粮食满足自身的需要。贫穷长期存在的因素众多,如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条件差,以及由卫生条件落后和缺少洁净饮用水导致的疾病盛行。
要卓有成效地减少饥饿,就必须全面了解以下问题:谁在挨饿?他们在哪里?他们营养不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谁在挨饿?
饥饿分为长期饥饿或暂时饥饿。长期饥饿是由贫穷造成的。75%的长期饥饿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他们要么没有土地,要么经常失业,要么工资很少。或许他们有一小块土地,但是很少有机会获得信贷、化肥及农作物保护措施等资源,来支持农业生产。孤儿、流浪汉、艾滋病患者由于贫穷,长期受到饥饿的困扰。社会决策者常常把这个“饥饿人群”抛在脑后,使他们成为“沉默的饥饿者”。
暂时饥饿者是由干旱、洪灾、地震、战争或错误政策等天灾人祸引起的,这些人往往不会沉默。全世界都会帮助这些暂时饥饿者,尽管他们仅仅占世界饥饿人口的10%左右。与长期饥饿者一样,暂时饥饿者通常也在农村,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他们几乎只靠农业维持生计,很少有其他收入来源,因此特别容易受自然灾害的打击。虽然自然灾害仍将继续威胁世界各地的食品保障基础,但最近几年造成饥饿的热点,已经转向受人为灾难影响的地区。1992年—2003年间,35%以上的食品匮乏是由武装冲突和经济问题引起的,而1986年—1991年间,这个比例只有15%左右。
饥饿和营养不良对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影响是不均衡的。首先,由于暂时或长期饥饿,大约1.46亿学龄前儿童体重不足,这意味着全球18%的饥饿人口是5岁以下的儿童。儿童的饥饿常常来自母亲的营养不良,每年大约有2,000万儿童出生时就体重不足。其次,营养不良的儿童往往会丧失学习和玩耍的兴趣,许多人无法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长期饥饿还会使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延迟甚至停顿。最悲惨的是,麻疹和百日咳等传染疾病更容易夺去营养不良儿童的生命。
妇女和女童更容易成为饥饿的受害者,60%以上的饥饿者是女性。虽然妇女是主要的食品生产者,但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常常意味着她们得到的食品比男性少。发展中国家25%的男性因缺铁而患有贫血症,妇女患贫血症的比例则高达45%。每天,全球有300位妇女死于因缺铁导致的难产。
挨饿者在哪里?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OFA)估计,2001年—2003年间,平均每年的营养不良人口高达8.54亿。其中,发展中国家8.2亿,转型国家(例如前苏联加盟共和国)2,500万,工业化国家900万。非洲最穷和食品最缺乏的人口比例最高,亚太地区长期营养不良人口绝对数最多。与1990年—1992年相比,2001年—2003年发展中国家饥饿人口总数已经下降,南亚(包括印度)的饥饿人口却增加了800万,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饥饿人口增加了3,700万。
最近的统计表明,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中,27%体重不足,31%发育不良。在南亚的几个大国(包括印度和孟加拉国),体重不足和发育不良儿童的比例都高于整个南亚,且远高于非洲。就绝对数而言,亚洲营养不良儿童的绝对数量最多,但由于亚洲地区整体水平表现较好,除非特别强调关注营养不良问题,否则这个问题就会被政府和扶贫组织忽视。
他们为什么挨饿?
产生饥饿的原因有很多。全世界生产的粮食足以养活地球上的所有人,国与国之间以及各国内部粮食分配不均,是世界饥饿问题的根源。
分配不均是由贫穷这个深层根源造成的。在粮食短缺时期,贫穷国家根本无法在世界市场上买到足够的粮食,就算国内尚有余粮,贫穷的居民也常常无力购买。由于没有资源投入农业生产,贫穷还使贫困地区的粮食生产受阻。
洪水、风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是暂时饥饿的主要原因。过去10年间,自然灾害增多使贫穷国家的形势不断恶化。干旱是世界饥荒最主要的原因。2004年,一系列干旱导致肯尼亚、乌干达、索马里、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部分地区的家畜和粮食损失严重。许多国家存在的滥伐森林、土地盐碱化、过度种植及过度放牧等不良因素,也在不断加剧自然灾害。
近年来,人为因素导致的粮食危机正在增多。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武装冲突使数百万人流离失所,酿成了一系列严重的饥饿事件。2004年,苏丹达尔福尔地区冲突不断升级,100万人失去家园,随即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而正常情况下该地区农作物生长条件相当优良;20世纪90年代,武装冲突使得中非饥荒盛行,饥饿人口比例从36%猛升到56%。相反,莫桑比克武装冲突结束后,经济快速增长、贫穷减少;在加纳等更加和平的非洲地区,营养不良人口比例也在不断下降。
艾滋病使饥饿的状况日趋恶化。就家庭层面而言,艾滋病极大地增加了医疗开支,迅速耗尽家庭资产,使家庭成员得不到充足的食物,甚至使数百万儿童成为孤儿;就国家层面而言,艾滋病削弱了国家在不同经济部门调整关键生产者和职业活动的能力和预防、减轻粮食危机的能力。贫穷、战争、资源滥用以及气候恶化等其他危机加剧了艾滋病流行带来的负面影响,造成了营养不良与疾病流行的恶性循环。
我们能做什么?
世界各国没有忽视饥饿问题,但我们距离消灭饥饿的目标还很远。几乎所有国家都出席了1996年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并达成一致:从1990年到2015年的25年时间里,让世界半数饥饿人口摆脱饥饿——将饥饿人口从8亿左右减少到4亿左右。5年后上述国家再次集会,检验进展情况。虽然中国等国家已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一半以上的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饥饿人口却越来越多。在全球范围内,饥饿人口的总数并没有显著减少。各国领导人重申了饥饿人口减半的承诺,但是后来的进展情况表明,他们并没有采取什么新的行动。
到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再次确认了贫困人口减半这个目标,却把早期的饥饿人口绝对数减半改成了更容易实现的比例减半。东亚、东南亚和拉丁美洲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但在全球范围内却无法实现。2015年,世界饥饿人口仍将高达8亿~9亿。
让贫穷者尽早致富,是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战略的关键。各个国家和地区情况千差万别,各项政策都要因地制宜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正如我们将要阐述的,这些政策一定要包括支持农村发展的计划,其中不仅要强化基础教育、卫生服务以及良好的政府治理,还要强调农业生产。
世界上75%的贫穷人口生活在农村,要消灭饥饿,当务之急是加快农业生产和农村的发展。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资料,在努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所有国家中,农业部门收入增加显著高于平均水平。但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忽视了这点,继续把城市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对农业的忽视阻碍了政府对道路、仓库和灌溉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这些设施将使农民受益。
多年以前,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就在所谓的“绿色革命”期间见证了农业发展的前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和国家协调机构提出了革新措施,对水稻和小麦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大作用,减少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粮食价格、增加了小农户的收入,最终避免了饥荒。
把发展中国家农民从贫穷中解救出来的农业政策包括:保证农民安全地利用土地和技术,例如化肥、改良种子、更好的抗虫植物保护措施等;对道路、电气、储藏设施和灌溉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必须有针对农民的信贷和存款机构;功能健全的产品销售市场和消费品购买市场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政府必须保证市场不歧视小农户、条件恶劣地区(例如雨量极小和土壤贫瘠的地区)和贫穷的消费者。
巴西在总统卢拉的领导下向农村的穷人提供土地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减少贫困和饥饿方面,中国促进小型乡镇企业和以农村为基础的农产品工业(例如食品加工)的发展,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小型乡镇企业为农民家庭提供产品和服务,农产品工业则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产品价值。
许多扶贫政策,特别是那些促进卫生和教育的政策,不仅有利于农村的贫穷者,也有利于不断增加的城市贫民。以往的经验表明,最成功的措施在于强调消灭盛行的微量元素不足,减少食品污染及其相关的疾病,为儿童提供初等普及教育。由于妇女是家庭幸福安康的关键,在制定决策和资源共享时应该提倡男女平等。计划生育咨询和生殖保健在形式上要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PROGRESA”计划和教育换食品计划就是两个成功案例:PROGRESA计划提高了墨西哥人获得教育、卫生保健、清洁饮用水、安全卫生和儿童照顾的机会;教育换食品计划提高了孟加拉国儿童的入学率,减少了儿童饥饿者的数量(参见本页及右页的框内文字)。
生物科学、能源和通讯方面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有益于贫穷者、有助于减少饥饿的新契机。在中国和印度,政府推广了转基因棉花种子Bt棉花的种植, Bt棉花能够抵御棉铃虫等害虫的侵害,从而大大提高数百万小农户的经济收益。加大研究与技术方面的公共投资力度,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农民和消费者应当优先参与这种研究。
良好的政府治理,包括法制严明、政策透明、消除腐败、预防与解决冲突、良好的公共管理以及尊重保护人权,对于持续保障食品安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赞比亚短时间内从食品安全国变成饥饿横行的国家,就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政府治理。尽管国家政府应承担基本责任,但地方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等民间机构也应采取措施,协助低收入人群。
从国际上看,政策和机构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有利于穷人的全球化。工业化国家应当加快市场开放的脚步,世界贸易组织应当与民间机构和国家政府密切合作,消除阻碍劳动力国际流动、扭曲价格、不公平知识产权制度以及限制竞争的各种壁垒。美国、欧盟和日本针对发展中国家贫农生产的粮食等农产品进口,建立了贸易壁垒,同时又逼迫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接受工业化国家的产品,包括高补贴农产品。这些措施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实际上阻碍了反饥饿工作的进展。
1970年,联合国的一项决议认为,应该加大对贫穷国家的援助力度,援助额从援助国国民收入的0.3%提高到0.7%。自那以后,富裕国家反复作出相应承诺,促进减免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债务的谈判也应当加速进行。
赢得反饥饿斗争的胜利,不仅仅对饥饿者有利,更是一个多赢的结果。饥饿带来贫穷的贸易伙伴、是国家间不稳定局势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在一个由完全自私的、衣食无忧的人统治的虚拟世界里,消灭饥饿仍然是一个好政策。世界具备赢得反饥饿斗争胜利的资源和知识,但我们却还没有作出应有的努力。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