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齿鸟:2 500万年前的空中霸主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锯齿鸟:2 500万年前的空中霸主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21日

如今,景如画的南加利福尼查尔港栖息着各种各的海。从在河口食的鹈鹕鸬鹚,到在岛屿上筑巢繁育的海苍鹭有在冬季取道于此往温暖地禽,统统都是里的访客。而在2 500万年前,飞龙”才是加尼福利天空的治者。它不是中世间传说中的怪,而是演化的造物。大的飞鸟本身就令人恐惧:翅膀比还宽,喙部武装着致命的矛状齿

查尔斯顿国际空港的化石证明了这些恐怖怪兽确实存在。1983年,古生物学家阿·桑德斯(Al Sanders)带领的一支队伍(他们后为查尔斯顿博物馆工作)发掘出了一些化石,这些骨骼属于巨大的鸟类,但是研究者们忙着处理其他化石,鸟类的骨骼就这么被束之高阁了。直到30年后,克塞普卡(本文作者之一)才发现这些被遗忘的动物有多么惊人。桑德斯和他的同事找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飞鸟,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物种,属于锯齿鸟类(pelagornithid,根据词源学其原意为海鸟类,它的中文名源于它的锯齿)的神秘族群。为了纪念发现者,克塞普卡将它命名为桑氏锯齿鸟(Pelagornis sandersi)。

150年前,古生物学家就知道锯齿鸟类曾在天空翱翔,但可以用来研究的化石只有寥寥数块碎片。因此,科学家对它们的飞行方式、生活方式和为什么会演化出如此庞大的身躯都不太清楚。最近,研究者对其中最庞大的成员桑氏锯齿鸟进行了分析。

sa0416Ksep01.jpeg

哈比卜(本文另一位作者)也对其他大型鸟类做了深入研究,这些分析结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为当时令人叹为观止的鸟类勾勒出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形象。最新的证据表明,在小行星撞击地球,灭绝了恐龙及其近亲翼龙之后,锯齿鸟类迎来了全盛时期,为了在开阔的海面觅食,它们可能演化出了庞大的体型。不论是什么原因让桑氏锯齿鸟成为庞然大物,它们的体型都突破了一些研究者的认识,研究者曾经认为鸟类是不可能超越某些极限的。

 

令人惊奇的骨骼

对锯齿鸟的研究由来已久。1857年,法国古生物学家艾德禄·拉尔泰(Édouard Lartet)描述过一根极为巨大的锯齿鸟翼骨,他以为这是古代信天翁的遗骸,所以命名为中新锯齿鸟(Pelagornis miocaenus),即“中新世的海鸟”。虽然这名字并不出奇,但化石本身却非常神秘又让人激动。这根肱骨长达60厘米,说明它的主人比一些现代信天翁大了一倍——这在拉尔泰的时代里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可惜古生物学家们无法从一根肱骨上看出这种动物的全貌。

10多年后,有人提出这根巨大骨骼的主人不是巨型信天翁。英国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爵士在1873年描述了另一只巨鸟的头骨,他为此创造了一个新的物种:联顶齿翼鸟(Odontopteryx toliapica)。欧文的研究表明这颗头骨极为独特,它不属于任何现代鸟类的种群,而是来自尚不为人知的大型鸟类,它们早已灭绝了。后来,研究者们终于发现了更完整的标本,证明了拉尔泰描述的肱骨也属于同一种群。

其他发现也在20世纪慢慢浮出水面,但有时也会转瞬即逝。1910年,研究者根据有史以来最完整的一个锯齿鸟类头骨建立了新物种:长吻伪齿鸟(Pseudodontornis longirostris)。德国柯尼斯堡大学从一个巴西卖家手中购买了这颗头骨,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摧毁了柯尼斯堡。苏联在二战临近尾声时占领了这座城市,并将它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头骨的下落现在已经不得而知,没人知道它已经毁于战火、遭人偷走,还是转移去了别的地方。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化石猎人发现了一些锯齿鸟类的新化石,包括加利福尼亚的奥氏锯齿鸟(Pelagornis orri)和智利的智利锯齿鸟(Pelagornis chilensis)。尽管大部分早期发现都很零散,但这个物种的部分骨骼还是让科学家能从身体结构和行为方式上,对锯齿鸟类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结果和过去的想象并不一致。锯齿鸟类具有多种不同寻常的特征,其中最特别的是上下颌里几排密集的牙齿状结构。在6 500万年前,鸟类就失去了形成牙齿的能力,但是锯齿鸟类演化出了一套权宜之计。真正的牙齿由牙釉质以及被称为牙本质的钙化组织构成,生长在牙槽中。而锯齿鸟类所谓的假齿是直接由骨骼的中空突起构成的。

sa0416Ksep04.jpeg

在研究得最多的锯齿鸟类里,假齿排列有序,遵从一定的规则:两颗短而细的针样假齿排在中等大小突起的两侧,这样的三颗假齿,又会排在最长的圆锥状假齿的两侧,如此往复。在锯齿鸟生前,假齿上可能薄薄地覆盖着一层和现代鸟类喙部相同的物质。于是,它们险恶一笑就会露出用来攫取和抓紧猎物的尖刺。

还有一些古怪的特征也加强了锯齿鸟类的狩猎能力。它们的头骨具有独特的灵活性:头骨的中点区域有一个牢固的铰接结构,这样,上喙部就可以张大到相当于颅顶的高度。此外,下颌左右两侧的中点是一个关节,颌部的“下巴”处则由柔韧的韧带连接在一起,而不是坚实的骨骼。这些特征可能是为了容纳大型猎物,从而使颌部可以大张大合。

锯齿鸟头部以下的骨骼也和其他鸟类不同,它们的翼骨非常扁平。在研究的早期,部分古生物学家在重建骨架时,还把一根肱骨的位置放颠倒了。所有的飞鸟都会为了高效飞行,使自己的骨骼呈空心化的趋势发展,锯齿鸟类更是把这种特点发挥得登峰造极。

它们所有翼骨的骨壁都特别纤薄,也就是说它们不仅维持了骨骼必须的坚韧,还把体重降到了最低——这对巨大的飞行动物来说至关重要。但是,轻巧的骨骼也有缺点:这样的骨骼更容易折断,因此意外碰撞也很有容易取了它们的性命。有一根骨骼断裂就会使锯齿鸟类困在地面,无法觅食。

毫无疑问,就锯齿鸟类的形貌而言,腿骨是它们最正常的部分。不过腿骨和翼骨相比,就显得特别小。后肢骨则有强化的骨壁和粗壮的外形,比较强壮。和很多现生海鸟一样,如果让锯齿鸟类在陆地上长距离行走,就会很尴尬,它们或许只需要有效地冲刺一小段距离,然后一飞冲天。

 

极不寻常的腿部

2014年,终于有科学家描述了桑氏锯齿鸟,此时他们已经确定锯齿鸟极不寻常。桑氏锯齿鸟比那些奇怪的同类们更奇怪。它的肱骨几乎有1米长,比拉尔泰的锯齿鸟肱骨还要长1/3以上,甚至超过了普通人类的整条手臂。这么巨大的化石居然属于鸟类,简直不可思议。事实上,研究表明,一些海鸟的翼展上限在理论上为5.1米,超过这个长度之后,会因为体重原因无法依靠鼓翼保持飞行。而在查尔斯顿机场发现的肢体骨的骨壁极薄,说明这些翅膀和腿骨确实属于鸟类——科学家用硬化剂小心处理后,化石才逃过了变成碎片的命运。那些标志性的假齿也证明,在查尔斯顿机场发现的头骨是锯齿鸟类的一部分。  

结合这些保存完美的骨骼以及其他锯齿鸟类的标本,科学家细致入微地复原了桑氏锯齿鸟。生前,它翅膀的翼展达到6.06~7.38米,现生和已灭绝的鸟类中均无可出其右者。最大的现生飞鸟漂泊信天翁的平均翼展也不到桑氏锯齿鸟的一半。从承重的腿骨来看,桑氏锯齿鸟的体重为21.9~40.1千克,相当于一只金毛寻回犬。虽然远大于现生飞行者,但与自己的翼展相比,还不算太大,这多亏了精巧的身体结构和轻盈的骨骼。

sa0416Ksep31b.jpeg

根据这些参数,我们研究出了这种鸟和其他大型锯齿鸟类的飞行方式。但是,要判断已经灭绝的生物的行进能力依然非常棘手。还好,现在的研究工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精良。来自现生鸟类的关键发现,以及空气动力学上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则,都为解决这些鸟类的飞行问题提供了相关信息。

现生飞鸟的飞行方式富于变化,比如蜂鸟的悬停和海鸥的慢速鼓翼。桑氏锯齿鸟和其他锯齿鸟类都拥有极长的翅膀,这表明滑翔才是它们的主要飞行方式,它们不用通过鼓翼产生升力,而是展开双翅利用风或上升气流的能量飞行。现代的滑翔鸟类会采用几种不同的方式,保持长时间浮空的状态,不过科学家还需要更深入分析才能弄清楚锯齿鸟类所采用的策略。

相对体重而言,秃鹫等鸟类拥有十分宽大的翅膀,因此翼面负载较低。也就是说,和体重相当但翅膀较小的鸟类相比,秃鹫翅膀上每平方厘米所承担的重量相对较少。它们翅尖还有沟槽,羽毛可以散开,从而减少拖曳力。较低的翼面负载和翅尖上的沟槽让秃鹫可以利用暖气流向上飞起,从而利用比海鸟更短的翅膀滑翔。同时,在悬崖和树林等存在阻碍物的环境下,也更容易变换方向。

军舰鸟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滑翔——利用海面上的上升暖气流托起它们的羽翼。它们的翅膀呈锥形,更细长,翅端更尖,无沟槽。军舰鸟也是体重最轻的鸟类之一,因此翼面负载极低。这些特征有助军舰鸟在高空长距离飞行,也可以让它们随时俯冲向海面附近的猎物。

另一种海洋滑翔鸟类是信天翁。它们的翅膀也很狭长,翅端较尖。不过信天翁的翼面负载较大,因此需要强壮迅捷的翅膀才能飞行。信天翁可以利用波浪上方的风速梯度御风而行。它们先会高速向海平面附近飞行,等遇到足够的风力后再获取升力向上飞行。整个飞行的途中,它们不断上下移动,只需消耗非常少的能量,就能在借助环境中的动力远距离飞行。2004年,一只固定在信天翁身上的追踪装置显示,它以平均127千米/时的速度连续飞了9小时,还没有哪种现生动物能打破这个滑翔速度的记录。当时,信天翁乘上了南极风暴带来的强风。

随着深入研究桑氏锯齿鸟的标本,科学家也获得了更多有关锯齿鸟类的知识,发现它们采用的滑翔方式与现生鸟类有很大不同。锯齿鸟虽然翅膀狭窄,但是可观的长度依然保证了巨大的表面积,换言之,演化让它们从两方面都得了好处:巨大的体型赋予了它们在强风中动态攀升的能力;翅膀的面积大,展弦比(翼展的平方除以羽翼所占面积,这个参数对飞行性能有显著的影响)高,还能让它们在平静的海面上一举漂泊数千千米。

我们估计,这些巨鸟在最高效率下的速度可达到40千米/时,远低于以9.58秒的时间夺得100米短跑金牌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乌塞恩·博尔特(Usain Bolt),他的速度也只有37.6千米/时。另外,桑氏锯齿鸟仅耗费少许力气就能保持速度。在升高到45米后,它们可以在不鼓翼且没有风力辅助的情况下滑翔一千米以上。

虽然桑氏锯齿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飞行上,但偶尔也会着陆 (比如筑巢)。也就是说,它们还是需要从地面再次升空。

起初,锯齿鸟庞大的体型和细小腿部让部分研究者怀疑它们不能有效起飞,但是,在获得智利锯齿鸟和桑氏锯齿鸟更完整的化石后,研究者发现,这些鸟类的后肢和相对紧凑的身体具有适当的比例。在国际古生物学家会议上,哈比卜首次介绍了锯齿鸟起飞时的力学分析结果,他发现锯齿鸟粗短的后腿的形状和位置,很适合短距离冲刺,在水面上冲刺(锯齿鸟很有可能具有足蹼)时,这种特性尤为明显。后肢的骨骼也能支撑大量肌肉,使中等大小的身体(以及极大的翅膀)达到起飞的速度。即使它们不太擅长陆地行走,这些腿部特征仍然让桑氏锯齿鸟成为了出色的水面起飞者。

 

抢占生态位

桑氏锯齿鸟就像巨鸟中的泰坦(希腊传说中的体型巨大的人物形象),它们的出现让科学家不禁思考,为什么飞鸟会演化出如此巨大的体型。巨大不一定是生物学上的优势,相比小型动物,大型动物需要更多食物和更大的筑巢空间,种群数量也少于比例适当的物种。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地球历史上依然出现过多类成功的巨型飞行者。

事实上,今天的动物界没有大型飞行动物反倒像是例外:过去1.2亿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遮天蔽日的巨大飞行动物随处可见。

现在科学家发现,体型巨大也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这能改善长距离飞行的效率,因为较大的飞行者完成每单位飞行距离所耗费的能量低于小型同类。大型动物也能捕捉(或偷盗)小型飞行者没法对付的猎物。另外,体型巨大的鸟类被捕猎的风险也很小,飞上天空后,几乎所有掠食者都拿它们没有办法。

长着翅膀的翼龙(属于爬行动物)在数千万年来的历史中都称霸着海洋和陆地的天空。生活在海上的翼龙可能是以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它们的体型也很适合在海面上长途旅行。当时,翼龙极为成功,但小行星撞击事件不仅灭绝了恐龙(鸟类除外,它们是现生恐龙),也让翼龙消失殆尽。翼龙的灭绝让数个领域的竞争骤然减弱,此前被它们占据的生态“空间位”也有了空缺,其中一个生态位就属于海洋上空的大型滑翔动物。

在翼龙灭绝1 000万年后,锯齿鸟才逐渐出现,它们似乎填补了这个空缺。这些大鸟的化石几乎都是从海洋环境的沉积物中发掘出来的,这表明它们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在海洋上空,它们主要以海洋生物为食。鉴于假齿的强度不及真牙,部分古生物学家推测,锯齿鸟的主食是在海面附近活动的软体动物(鱿鱼和海鳗等)。但它们也不会拒绝从别人手里抢来的其他食物。

今天的大型海鸟通常也会欺凌其他生物,强迫对方放弃食物。有时,海鸟甚至会在飞行中骚扰其他鸟类,直到受害者吐出所有猎物,贼鸥就是这种“恶棍”。作为生态系统中有史以来最大的鸟类,锯齿鸟很可能会高声惊扰较小的海鸟,好从对方口中夺食。它们可能还会从其他鸟类的巢里掳走幼鸟,现代巨鹱、军舰鸟,甚至鹈鹕都有这种掠食行为。

翼龙留下的空缺中不止入驻了锯齿鸟。2 300万年前还出现了另一类大型飞鸟:泰乐通鸟(teratorns),它们一直生存到了11 700年前的更新世。鉴于这种鸟的翅膀短而宽,身体也更重,所以它们飞行和捕猎方式更可能像秃鹫。

在海面上翱翔了5 000多万年后,锯齿鸟类在300多万年前彻底灭绝,然而科学家并不知道它们灭绝的具体原因。在上新世时期,海洋出现了剧变。巴拿马大陆桥在这个时期合拢,成为了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通道,从而彻底改变了洋流。但是,锯齿鸟类曾经克服过很多环境、大洋环流和动物群的变动,很难想象洋流的变化会是终结这个族群的原因。

也许,过度特化是把它们推向灭绝的原因之一。在四处迁徙的前期,这个族群演化出了很多和现代信天翁一般大小的“小型”种。这些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灭绝,因此锯齿鸟类后半期的历史中只剩下了体型巨大的种类。和小型的海鸟相比,巨兽们可能更依赖特定的觅食策略和全球风向,于是,在环境变化后,它们最终死在了曾经给自己带来辉煌的特性上。 

 

本文译者 李锐媛是Uptodate 医学编辑。

邢立达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为恐龙骨骼形态学及其遗迹学。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