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布在肌肤各处的“痣”,有的长在特别的位置,比如泪痣,也有的长在自己都察觉不到的位置。痣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痣的构成以及痣和色斑、雀斑的区别。
你的身上一定也有一两颗痣吧?痣不仅长在手腕或面部这些显眼的位置,也可能长在足底或臀部等肌肤的任何一处。有的痣在出生之前就有了,有的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新生成的。
细胞制造失败引发痣的生成
痣是皮肤在制造细胞的过程中生成的痣细胞的集合,正式的名称叫作“色素细胞痣”。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由性质不同的细胞堆叠形成。痣就形成于表皮和真皮的交界处附近(参照图1)。
毛根处的痣之源
皮肤的表面如图所示。色素干细胞从毛根的凸起部位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逐渐向表皮方向移动,变为色素细胞。一部分的色素干细胞由于细胞分裂失败变为了痣细胞,痣细胞聚集就形成了痣。还有一部分残存在真皮中的“色素干细胞之源”细胞也会产生痣细胞,因此也会形成痣。
那么,痣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形成痣的关键是色素干细胞。色素干细胞是色素细胞之源,恒温动物体内仅有一种色素细胞即黑素细胞,这种色素细胞能生成吸收紫外线的黑色素(melanin)。色素干细胞存在于毛根的凸起部位,根据需要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向表皮的基底层(表皮最下部的细胞层)移动,变为色素细胞。
但是有一部分色素干细胞由于细胞分裂失败等原因没能成为色素细胞,而是变成了痣细胞。痣细胞能生成并储藏黑色素,并通过细胞分裂聚集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痣。生成黑色素的能力和细胞分裂的次数根据细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痣有浓淡大小的差别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还有一种痣是从变为色素干细胞之前的细胞(即“色素干细胞之源”细胞)中产生的。色素干细胞在人从受精卵变为胎儿的过程中就存在于毛根的凸起部位了。但是有一部分细胞没有变为正常的色素干细胞,留存在了真皮层。这些细胞也变成了痣细胞,并最终变成了痣。
痣“源于”基底层
一般来说,痣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颜色,并且会一直存在于同一个位置。但是由于日光照射而晒黑的皮肤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淡。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晒黑是由于色素细胞受紫外线的影响生成黑色素,并将黑色素分配给表皮的角化细胞,因此使皮肤看起来颜色变深。位于皮肤基底层的细胞(基底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不断增加,将表皮的细胞不断向表面推出。到达皮肤表面成为角质的细胞最终变为皮屑而脱落。这种皮肤细胞的更替叫作“细胞更新”(turnover)。如果是日晒,由于黑色素而颜色变深的细胞会从皮肤表面脱落,因此晒黑的皮肤过一段时间会变得和以前一样。细胞更新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而形成痣的痣细胞会一直存在于基底层附近,不会更新。而且由于黑色素不容易被破坏,痣细胞也很难褪色。因此痣和晒黑的皮肤不同,会一直颜色不变地存在于同一个位置。不过,随着痣细胞的老化而产生的细胞自行死亡的“细胞凋亡” (apoptosis)行为,痣的颜色也可能变淡,形状也可能变小。
除了日晒以外,还有色斑、雀斑等皮肤变色的情况。痣与色斑和雀斑的不同点在于颜色发生变化的细胞种类不同。痣是痣细胞聚集产生的,而色斑和雀斑是表皮的基底细胞变色产生的。
色斑或雀斑是由于表皮的色素细胞性质变化,过量产生黑色素而形成的。色素细胞周围的细胞也会因此发生变色(参照图2)。色素细胞性质发生改变的原因还不明确,可能是紫外线等外部刺激或遗传等因素导致。通过使用化妆品可以抑制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并且通过加速皮肤细胞更新使色斑或雀斑颜色变淡。这一点也与痣完全不同。
痣与色斑和雀斑的不同
痣是表皮和真皮交界附近增生的痣细胞聚集而成的(左图)。由于有颜色的痣细胞层层堆积而看起来颜色变深。而色斑或雀斑是由于性质变化的色素细胞给其周围大范围的基底细胞提供大量的黑色素而形成的(右图),不像痣那样在同一个位置层层堆积,因此颜色较淡。在皮肤大范围内产生的变色是色斑,在鼻子以及眼睛周围斑点状的变色是雀斑。
痣容易产生癌变?
有人说痣容易产生癌变,但实际上还没有此类研究报告。
癌症一般是指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与分化,并破坏或侵入正常的组织。实际上,色素细胞癌变后,含有黑色素的细胞不断增加而聚集,会变得和痣难以区分。像这样由色素细胞产生的癌变被称作恶性黑色素瘤(melanoma)。由于看起来和痣没什么区别,但会突然被告知已发生癌变,因此很多人会误以为恶性黑色素瘤是“痣产生了癌变”的结果。
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东医疗中心皮肤科的田中胜教授是研究痣和皮肤癌的专家。田中教授认为,区分皮肤上的黑色斑点是痣还是恶性黑色素瘤,应该主要看其大小。一般来说,痣的直径在6毫米以内。当然也有例外,因此仅从大小来判断是不可靠的。如果黑斑特别大或是形状异常,则有可能是恶性黑色素瘤,建议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7年第1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