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一场必然的争论(下)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生物 • 医学

转基因:一场必然的争论(下)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5月08日

我国关于转基因的争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最早应用农业生物工程的国家之一, 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在重要基因发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在转基因水稻、棉花、玉米等研究领域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不过转基因作物种植和推广方面已经落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这与我国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和争论有一定的关系。

以转基因大豆为例,我国早已批准若干品种转基因大豆的进口,但只是用作加工原料,并不直接食用,也没有允许在国内推广种植。有些人长期宣传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被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侵略”的种种后果:价格一降再降,播种面积也一减再减。甚至声称“转基因大豆与肿瘤和不孕不育高度相关”,在社会上掀起对转基因食品的一次次大争论。尽管科学家们批评该观点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得出这种结论是武断的。但总体来看,科学论证显然不如情感诉求打动人心。大部分人更愿意“姑且信其有”地避开转基因食品。  

   201602p34_f2.jpg

目前,我国进口转基因大豆和油菜籽进行精炼制油,因此对非转基因大豆油和菜籽油进行标识可以说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但全球目前并无转基因葵花籽、花生、橄榄、山茶的商业化种植,对这些油标示“非转基因”只能说是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而策划的营销手段。

 

一些商家马上抓住了这些人的心理需求,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非转基因油”,并在商品包装的显著位置用较大的字体标示出来。也不乏明星为“非转基因油”代言,发声“不要转基因,支持新时代的健康油”,将转基因和健康对立,这种对舆论的把控能力更是远远强过了科学界人士。

尽管比转基因大豆制成的油贵了一些,但是很多消费者觉得为了安全,即便贵也买个安心。实际上,我们身边大部分食用油均是精炼油,其中DNA的含量极低,提取其中的DNA并区分是否转基因,对于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也是一个难点,而油的成分更是检测不出差别。

此外还有广西转基因玉米导致大学生精子异常、山西转基因玉米导致“老鼠变少、母猪流产”等事件,姑且不谈其中的科学问题,就说涉及的玉米品种“迪卡007/008”和“先玉335”,也根本不是转基因品种,而是常规的杂交品种。

转基因安全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属于“风险评价”范畴的科学问题。对于这种新技术,人们因不了解而担心,因不熟悉而质疑,这些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种种情况也表明,现今确有一些人出于某种目的,借机散布谣言、恶意炒作,诋毁科学创新、干扰政府决策、妖魔化转基因,以致一时间社会上谣言四起,乱象纷生,让许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为虚幻的恐慌所左右。因此,要想辨清转基因安全争论的是非,首先必须回归科学和理性。

纵观关于转基因的种种争论,其焦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是否致癌、是否有毒、是否降低生育能力);转基因作物是否会影响环境导致生态灾难(演化出超级杂草、超级害虫);转基因作物是否要标识等。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62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