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消费者可能认为,自己无法相信所有证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证据,那些权威科学家和组织批评别人的实验不合理,如何能证明他们的实验就更合理呢?既然自己无法判断哪一方的意见正确,只要所有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食品都带上标签,让自己能在市场上自由地选择购买就可以了。
目前,尚未有任何一个国家对所有的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国际上对于转基因标识的管理制度主要有4类。一是自愿标识,鉴于转基因食品和对应种类的非转基因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因此由生产者自行决定是否标注,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二是定量全面性标识,即对所有的产品,只要转基因成分的含量超过0.9%(欧盟)或者3%(巴西)的阈值,就必须标识为转基因食品。三是定量部分性标识,即对特定类别的产品,只要转基因成分超过了阈值,就必须标识出来。如日本对24种由大豆或玉米制成的食品进行标识,阈值为5%。四是定性按目录标识,凡是列入这个目录里的食品,只要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是用转基因作物加工而成的产品,都必须标识。我国是唯一用这种方法标识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对转基因标识最严格的国家。
2002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制定了我国第一批转基因生物的标识目录,在我国境内销售的大豆、油菜、玉米、棉花、番茄这5类共17种转基因产品进行强制性标识,其他的转基因产品可以自愿标识。
许多人认为日本的转基因食品检测阈值设为5%、韩国的检测阈值设为3%,都“不够安全”。只有欧盟的检测最严格,能保证自己不会吃到转基因食品。但是,欧盟将检测转基因食品的阈值设为0.9%,意为:当转基因成分的含量超过0.9%,就标注为“转基因食品”,如果含量未达到0.9%,就不用标注。如果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疾病”,会让人“断子绝孙”的话,那难道只要含量不超过0.9%,就不会产生这些“危害”了吗?而且,检测项目中的“转基因成分含量”指代不清,可操作性不强,被许多人认为只是一种贸易壁垒手段。以可能含有转基因抗虫玉米的食品为例,这里所说的“转基因成分”,究竟是纯粹的抗虫基因表达的Bt杀虫晶体蛋白,还是用转基因玉米制成的淀粉和糖浆,抑或是折合的转基因玉米呢?因此,有科学家表示,给食品加“转基因”或“非转基因”标识,实际上就和给所有的食物加上“含有DNA”一样毫无必要,只会把这部分标识和监管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另外,对所有国家而言,是否对转基因食品加上标识,与该食品是否安全无关。所有被允许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要首先获得所在国的安全证书。只要获得了安全证书,那么该转基因食品无论对人体还是对环境,都是安全的。而加上标识的做法,只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各种各样的转基因标识
美国的“转基因标识”公投
即使在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全球领先的美国,社会上也存在支持和反对转基因作物的交锋。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对1148名美国民众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53%的美国人表示对转基因食品知之甚少,25%的美国人表示根本不知道,约74%的美国人不知道美国当前实施的对转基因食品的规定。
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无需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该机构认为,如果营养成分没有差异,就不需要在食品标签上标明来自转基因作物或是非转基因作物,食品公司可以自愿选择是否标注。
2012年4月30日,美国加州决定对《转基因食品知情权法案》,也称为“37号提案”,开展公投。该提案要求所有食品在加州销售时必须贴上是否为转基因食品的标签,支持和反对该法案的双方为了得到选民支持,发起了大规模的宣传,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在公投的前夕,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现在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实验才获得批准。至今没有任何可靠的科学证据表明这些经过批准的转基因食品比其他传统食品具有更大的风险。如果强制标识,可能导致消费者误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害,以“非转基因食品”为卖点的商家会以此获得不平等竞争优势。
支持强制标识的一方认为,公众有权利知道自己吃下的食物中含有什么东西。他们对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都提出了质疑。这个提案仅仅要求标注出使用了转基因技术的食品,以便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购买这些食品。
反对强制标识的一方认为,这个提案是有缺陷的,在科学界已经有明确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同样安全”,强制标识将会浪费无谓的费用。他们介绍了美国科学界对转基因食品的共识,还计算了如果强制标识转基因,会在产品的生产、包装、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这些成本最终肯定是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他们预估每个加州家庭每年将为此多支付400美元。
最终,2012年11月初的公投结果是该法案以46.9%的人支持、53.1%的人反对而被否决,即无需强制给转基因食品贴标签。
失败的一方事后认为,这样的投票结果是被金钱收买导致的。因为对方有很多从事转基因技术的大公司的支持,投入了更多的宣传费。但是,关注健康应该是每一个人维护生存权的基本追求,理智的人不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甚至子孙后代的健康。大部分民众,最终还是选择相信政府和科学界对转基因安全性的权威结论。
此后,关于转基因标识的提案和公投活动继续在其他州陆续开展。如2013年11月的华盛顿州、2014年11月的科罗拉多州、俄勒冈州,其最后结果都是否决。不过,也有一些州的提案获得了通过,如在2013年,康涅狄格州、佛蒙特州和缅因州先后通过了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法案,不过由于有诸多先决条件,这些法案被很多人认为无法真正实施起来。
2013年5月23日,美国参议院对是否强制标识转基因进行了表决,支持标识和反对标识的结果是27∶71,以绝对劣势被否决。2015年7月,美国众议院以275∶150通过《安全准确的食品标签法案》。法案规定食品企业可自行选择是否标注转基因,而不遵循上述诸州的强制标识法案。不过该法案还需经过参议院表决方可生效。
美国的转基因玉米田
转基因标识乱象
在转基因被妖魔化成洪水猛兽的当下,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慌随着谣言的传播而日益弥漫开来。每当网上出现和转基因有关的新闻话题时,网民的评论意见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技术。这让一部分商家嗅到了商机,他们利用许多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不安心理,把“非转基因”当作自己产品的卖点进行炒作,甚至不顾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则,故意贬低转基因产品为“让人断子绝孙”、“祸国殃民”。
我们平时购买食品的时候不妨注意一下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食品的标识。通常,转基因食品都标注在产品侧面的成分、配料表中,所用的字体、字号和其他成分所用的相同。而很多商家推出的非转基因食品,在商品包装的正面显著位置用大号的字体标注“非转基因”,并在广告中对这一大肆宣传。甚至连并无转基因品种的花生油,橄榄油等,也扯上了非转基因的大旗,为妖魔化转基因推波助澜。
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认为,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商战的背后,是企业的利益之争,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没有本质上的关联。这种不正当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各种转基因谣言的传播,为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设下了障碍。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