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对大豆、玉米、油菜籽等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是:允许进口作为食品原料加工,但不允许在国内种植。有人将此解读为:“转基因食品可能吃起来问题不大,但是对环境还存在很大的风险”。转基因作物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会造成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推广种植呢?为了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本刊记者采访了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与知识产权处寇建平处长。
寇建平
被访时为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与知识产权处处长,现任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海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局长。主编的《转基因科普系列丛书》被科技部评为2013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科学世界:近年来,我国一方面从国外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另一方面又不允许在国内种植转基因作物,这种做法是不是显得有些自相矛盾呢?
寇建平:如果谈到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就会涉及很多问题,不能说从科学上证明都是正确的就可以了,而是要放在全局的高度来看待。政府要做决策,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影响来综合评定。
我国现在的农产品供应充足,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甚至目前还有很多农民手中的粮食卖不出去;同时,现在国际粮价非常便宜,可以随时买进。因此,从国家的层面来说,还没有那么急迫的生产需要。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比如什么时候开始产业化,在多大范围内产业化,产业化的目标是什么。所以不能说农业部在转基因推广问题上不作为。作为政策制定者,考虑问题的角度和科学家考虑的不完全一样,要考虑到多个因素的平衡。
一旦转基因作物开始推广,就必须考虑和其他国家开展贸易方面的问题。我国有抗虫的转基因产品,国外也有同类产品,如果放开市场的话,我们能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如果推广的话,会不会正好给外国的大型公司机会,反而把我国的市场全部占领了?这样看来,我们要推广转基因作物种植就有个时机是否成熟的问题,比如在我国的技术和国外的技术可以互相抗衡的时候。但如果我们和国外竞争的结果是我们只占了百分之几的小小份额,那么,这样的推广实际上是很失败的。
现在我国对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的需求却不像当年对转基因抗虫棉花那样强烈。如果放开种植许可却依然没人种,那么就会增加管理成本(产品检测和标识、在其他国家申请安全证书、种植区要设置生物隔离带、连续监测等)这对政府来说,这就意味着放开种植的时机还没有成熟。
科学世界:我国自主研制的几个转基因作物已经获得了生物安全证书,可为什么迟迟拿不到种植许可?
寇建平:《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管理的是转基因生物的研究阶段,得到这个证书,就可以证明它对人体和环境都是安全的,若要涉及推广生产的话,还要经过《种子法》规定的品种审定程序。管理品种审定的人和管理安全的人考虑的角度不同,在安全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他们要考虑到生产需求、生产性状(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抗旱性等),农民种植了这样的品种以后会不会使粮食产量增长,农民会不会获得增收。品种审定还要做转基因作物和现有非转基因作物的对比试验。主要考量生产性能、种业安全。通过品种审定以后,就可以获得制种许可和种植许可,进行推广了。
科学世界:我国研制的抗虫棉当时为什么能得到推广呢?
寇建平:上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对农药的抗性很高,甚至直接泡在农药里都不死,因此造成我国棉花大面积的减产。抗虫棉可以抵抗棉铃虫的侵害,保住棉花种植业和下游的棉纺工业,所以从中央到地方,从农民到企业,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表示需要,于是抗虫棉就顺利得到推广了。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