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号水星新发现(下)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天文 • 物理

信使号水星新发现(下)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5月08日

201602p73_f1.jpg

图1. 从北斋环形山往外延伸的细条纹图案

 

图1为信使号拍摄的水星北半球的单色图。图像上方中央附近是北斋环形山。“北斋”(Hokusai)来源于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名字。水星上许多地形的名称是以世界各国文学艺术家的名字来命名的(注:其中以中国文学艺术家的名字命名的有伯牙、李白、李清照、鲁迅等十几个)。

从北斋环形山向外延伸的放射状、颜色明亮的线条叫做辐射纹。这是由于小行星撞击水星时,水星表面附近的物质向四处飞散而形成的图案,在地球的卫星——月球等星球上也存在。由于水星上几乎无大气层覆盖,所以飞散的物质会从撞击点飞出很远。北斋环形山的辐射纹长达1000千米左右。

撞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辐射纹逐渐地消失。这是因为微小陨石的撞击或太阳风(太阳吹出的高速粒子)会风化行星的表面。北斋环形山的辐射纹还非常清晰,由此推测,这些辐射纹是新近形成的。

            
201602p73_f2.jpg

图2. 水星收缩而形成的伤痕

 

上图为信使号拍摄的水星上的断层(卡内基断层)。我们可以看到,从图像左上到右下,断层的斜面不断延伸。图像中央略偏左的巨大环形山(杜乔环形山)直径约110千米。断层横切环形山,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断层形成的时间较晚。通过信使号的观测确认,这种断层遍布水星表面。

我们还不清楚断层形成的原因,但有可能是在水星冷却的过程中形成的。具体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星内部不断冷却,水星整体的体积变小,但水星表面附近的岩石早已冷却,体积不会再发生变化,所以表面附近岩石之间就会相互挤压,从而导致了断层的产生。

 201602p73_f3.jpg

图3. 水星特有的神秘洼地——空洞

 

此处介绍的3幅图是信使号发现的水星上特有的地形。这种地形被称为“空洞”,是深数十米至数百米的洼地。其大小从数十米往上,大的洼地超过1千米。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卡洛里斯盆地中有3个环形山,而空洞都集中在环形山的内部或边缘部位(明亮的浅蓝色部分)。为了凸显空洞,图中用颜色表示。放大空洞可以发现,空洞周围有许多微小的环形山,空洞上几乎没有环形山。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空洞是新近形成的。

空洞的形成原因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从其大多集中在环形山内部推断,可能是在环形山形成时地下深处的物质被挖掘出来,其中包含的挥发性成分升华(变成气体),从而形成了空洞。据说,类似的地形在火星南极极冠的干冰地域也可以看到。但是,水星的空洞是岩石,跟火星的不同。

 201602p73_f4.jpg

图4. 炽热的水星上有水冰!

 

由于水星是太阳系内公转位置在最内侧的行星,所以给人强烈的“炽热”感。实际上,水星赤道附近的表面温度在白天最高可达430℃。但由于水星几乎没有大气层覆盖,背阴处的温度会低至-180℃左右。而且,水星的自转轴倾斜度几乎为0,所以在北极和南极附近,太阳光几乎是从正侧面(地平线附近)照射过来。因此,北极和南极的环形山里,从正侧面照射过来的太阳光被环形山边缘凸起的部分遮挡,环形山内部就可能会形成没有阳光照射的“永久阴影”。虽然水星距离太阳很近,但永久阴影区域的水能够一直稳定地保持冰的状态。实际上,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射电观测早已证实,水星的北极与南极散布着无线电波反射率异常高的点(暗示有冰的存在)。将信使号拍摄的水星北极附近的图像(上图)与阿雷西博天文台观测的无线电波异常反射点(图中黄色部分)重叠就会发现,无线电波的异常反射点与环形山位置一致。

在永久阴影内部,越容易形成水冰的地方温度越低,这一点已得到证实。另外,发现异常反射的区域的一部分,其温度对于保持水冰稳定存在略微偏高,但因其他物质覆盖了表面(无线电波能够穿过,所以可以观测到其下方的冰),因此冰的温度没有上升得过高。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62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