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四位美国建筑师与结构设计师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构思,计划2045年在日本兴建高度超过1600米的超高层建筑——英里塔(Sky Mile Tower)。
英里塔的设计者为美国的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KPF)建筑设计事务所。其截面由朝向3个方向的台形建筑相互交错连接而成。6座建筑相连在一起,形成了六角形的“空中大厅”。
台形建筑分别由钢筋混凝土构成,有好几十层楼高,支撑着整个英里塔的重量。英里塔朝内的墙壁上安装有带巨型斜撑的钢结构以加固建筑物。此外,在空中大厅所在的高度,还安装有由钢结构构成的巨型钢框架(三角形组合结构),将建筑物牢固地连在一起。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结构设计,才能够建造出高达1600米的英里塔。
如果简单地按比例计算的话,英里塔的高度大约是哈利法塔的2倍,那么,它的固有周期也应该为哈利法塔的大约2倍,即23~25秒。在日本,地震时出现的“长周期地震动”(周期长于2~3秒的长时间晃动)会对超高层建筑造成致命性的损害。不过,在关东平原导致建筑物摇晃强烈的是周期7秒左右的长周期地震动(大阪平原为周期5秒左右,浓尾平原为周期3秒左右),与建筑物的固有周期相差较大,所以不会引起共振。其实,对英里塔来说,强风的威胁要远远高于地震。
英里塔的侧面有几个大型的细长竖洞,这种方式的竖洞称为“开槽”(slotted)。风从竖洞穿过,就不会形成卡门旋涡,能减轻建筑物的摇晃。
英里塔的完工预想图
英里塔在名为“Next东京2045”的构想中初次面世,是面向未来的超高层建筑。根据“Next 东京2045”的构想,将在东京湾最窄之处——神奈川县川崎市与千叶县木更津市之间兴建多个六角形的“人造陆地”,并在其中之一建造英里塔。如果城市不再向郊外扩展,而是向空中扩展的话,不仅能极大缩短上下班所花费的时间,还能让人们更加安全舒适地生活。
日本多位建筑家在20世纪60年代发起了一场名为“新陈代谢”的建筑运动,认为城市和建筑物也应该结合环境和社会的变化进行“新陈代谢”,提出建设新型城市与建筑。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建筑师丹下健三博士(1913~2005)是“新陈代谢”建筑运动的创始人。1961年,丹下博士发表了“东京计划1960”这一构想,建议在东京湾兴建海上城市。“Next东京2045”则进一步融合了新技术与战略,将丹下博士的构想带入了2045年的东京。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