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的1984年6月6日,苏联科学院Dorodnitsyn计算中心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个中心以数学计算和数学物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并以首任主任A.Dorodnitsyn院士的名字命名。无论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这都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严肃的学术机构。但是,有位员工却让它在全球的大众媒体上出了名。
阿列克谢·帕吉特诺夫(Alexey Pajitnov),当时是中心里的一位技术专家兼程序员,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年纪轻轻,才26岁。他喜欢玩智力游戏,难得的是,他还喜欢自己写游戏。
就在这年春天,中心给他分配了一台仿自美国PDP-11的苏联产Elektronika 60电脑。从此,故事开始了。
这台电脑的配置,现在看都不能用“寒碜”二字来形容了:内存8KB,运算速度25万次/秒。
放到今天,别说办公电脑,手机都不用,随便找个好一点的计算器就能秒杀了它。就这东西,当年居然能用来研究深不可测的人工智能,说起来都让人难以置信。但话又说回来,三十多年后的我们,其实是在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来审视先驱的。如果没有当年简陋甚至可笑的努力,后面的高楼大厦也就无从谈起了。
不管怎么说,这回帕吉特诺夫可有了新玩具了。于是,他把自己常玩的一些智力游戏用Pascal语言重新编程,再在电脑上运行,通俗地说就是写游戏、打游戏。不过,他的理由非常高大上,那就是“测试硬件”。这也让人无话可说,因为在剑拔弩张的冷战时代,苏联科学院是全国寥若晨星的对外窗口之一,中心也确实经常会收到最新的计算机硬件。那么,拿什么来测试这些新硬件的性能呢?当然就得依靠天分极高、玩心也盛的程序员们自己编写的各种小程序了。既然如此,某些小程序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游戏性,好像也就并不奇怪了……
4月份新电脑到手,5月份他就开始将自己最心爱的多格骨牌(Polyominoes)游戏往电脑上搬了。
当时,花上1卢布,就能在商店里买到3副五格骨牌。不过,12种组合旋转起来还是有点太复杂了。那么,如何在保证趣味性的前提下删繁就简呢?
帕吉特诺夫的做法很简单:把“五”变成“四”。一下子,骨牌数量就从12锐减到了7。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电脑显示出骨牌图形。在当时,这可是个不大不小的挑战,因为Elektronika 60只能显示纯文本,压榨到极限它也就这点能耐。
但是,电脑只能显示文本,不代表人脑就不会想事情。聪明的帕古特诺夫决定,游戏画面全用字符来解决:用方括号来模拟每块骨牌的小方格,再用其他字符来形成整个画面。反正只要能显示出个意思,“看起来是个方块游戏”不就行了么?于是,“好游戏至少要有个画面”这个当时难比登天的障碍,一下就被他跨过了!
新问题接踵而至:落下的骨牌不断堆积,很快就填满了整个屏幕。本来就是个字符游戏,一屏幕都是字符还怎么玩?这次,帕古特诺夫再次选择了最简单的应对方法:删掉那些填满的行。
你说,这能算个多大的发明?真没多大。可是,小发明带来了大改变:一旦填满的行被即时删除了,这个游戏就有了画龙点睛的一笔,人们就开始为填满每一行而绞尽脑汁了。
一句话:它活了!
从5月到6月,帕吉特诺夫整整花了3周时间来做这件事,其间据说还抽了“数量可观”的烟。不过,总算是做出来了。
在帕古特诺夫的同事中,这款只有27K字节大小的游戏迅速流行开来。而这一天—1984年6月6日,也就成了它的生日。
现在,该给它起个名字啦。帕古特诺夫想到,这是个四格骨牌(Tetromino)游戏,自己又最喜欢打网球(Tennis)—好吧,二合一,就叫它Tetris!
后来,Tetris进入中国,被译为“俄罗斯方块”。虽然与原意相差很大,但是“来自俄罗斯的方块游戏”也算不错的意译了。
图:俄罗斯方块使用的就是四格骨牌的组合
俄罗斯方块诞生后,帕古特诺夫的同事格拉西莫夫将它移植到了IMB PC机上。这可不得了了,更多的人接触到了俄罗斯方块。
以此为起点,Dorodnitsyn计算中心所在的莫斯科迅即出现了俄罗斯方块的爆炸性流行。之后,这个PC版又流传到了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匈牙利。在它的首都布达佩斯,俄罗斯方块再次被移植到新平台上,进而被一家英国软件公司发现。
好东西总是无法阻挡的。1987年,俄罗斯方块进入美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来自红色帝国的好玩游戏”瞬间成为了人们的新宠。由此,新一轮的改编和移植狂潮开始兴起,各种电脑(如Commodore公司的Amiga、雅达利公司的雅达利ST、苹果II/IIe等)都移植了这个游戏。
至于游戏机,那就更多了。日本的任天堂、天正(雅达利的下属事业部)、世嘉都先后推出了不同版本的俄罗斯方块,PC机、掌机、手机、计算器、媒体播放器甚至照相机上,也都出现了它的身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任天堂的GB(Game Boy)掌上游戏机。当时,GB捆绑了俄罗斯方块,有评论说是“神机”捆上了“神游戏”,二者简直是天作之合。最后,GB销量突破3500万台,这也是俄罗斯方块销量唯一可靠的数字—尽管有人估计,地球上至少有10亿人玩过这个游戏。
说来心酸,在俄罗斯方块横扫全球多年以后,帕古特诺夫居然没有拿到一分钱:开始是苏联出口项目,利润是国家的;后来是国外各公司一拥而上,也没见谁给钱,GB就是个例子。
1991年,帕古特诺夫移民美国。1996年,他与别人一起成立了“俄罗斯方块公司”,注册了“Tetris”商标,由此终于拥有了全球范围内的俄罗斯方块游戏的独家许可权。直到这时,他才算抢回了自己的“孩子”。
对这款神作来说,受到什么样的赞扬都不奇怪。刚进入美国的1987年,《电脑游戏世界》杂志就评价说“貌似简单,令人沉迷”;1989年,《电子游戏月刊》说它是“有史以来最佳游戏”;20年后的2007年,IGN仍然将它列为“有史以来百佳游戏”第二名。2010年,它已经售出了1.7亿份拷贝,其中手机下载超过1亿份,这使它也戴上了“最畅销的手机下载游戏”的桂冠。
回想俄罗斯方块刚进入美国时,一度让无数青年夜以继日地沉迷于此。当时,曾有人忧心忡忡地出来警告:“俄罗斯方块,其实是苏联在冷战时期筹划的阴谋,旨在分散美国青少年的注意力,阻止他们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并以此来颠覆政权。”多年以后,《纽约时报》却专门为这个帮助人们在各种无聊场景下打发时光的休闲小游戏刊文,称赞说“俄罗斯方块是宇宙尺度下的夸克级人文关怀”。
无论是夸上天还是贬入地,I、J、L、O、S、T、Z们都丝毫不为所动。它们只是年复一年地不断下落,等待着你的消除。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5年第6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