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健康吗?那么,你首先要正确认识人体。这不仅是医学的主要课题,也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人体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主要是碳(C)、氢(H)、氧(O)、氮(N)等原子。这些原子组成了分子及大分子(如水、DNA、蛋白质、糖类、脂肪等),它们又组成了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进而组成了人体内最基本的形态与功能单位——细胞。形态相似与功能相关的细胞组合起来,就形成了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组合在一起,能够实现一定的生理功能,就成为了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许多功能相关的器官连接在一起,能够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就构成了系统(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系统和感觉器)。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的这些器官、系统,都是在神经、体液等统一调节调控下完成特定生理功能的。当整体功能不佳时,就可能会影响局部器官的形态,如营养不良的小儿易患佝偻病;反之,局部的病变也可能会影响全身,如骨的恶性肿瘤可造成人的恶病质,导致全身极度消瘦和衰竭。同时,人的形态与功能又是互相影响的。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使骨强健有力,骨皮质增厚;而长期卧床的病人,肌肉则萎缩无力。血管内表面平滑、富有弹性,可保证血流通畅;而动脉硬化可使管腔变窄,引发器官血供不足,冠心病就是典型例子。这些例子都说明,形态决定机能,机能又反过来影响形态。因此,在防治与保健过程中,不能只强调局部而忽视整体。反过来,只注意全身、不注意局部,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例如,骨折病人除加强营养等全身性支持疗法外,还必须加强功能练习,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人体本身是一个系统,人与环境也构成了一个系统。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通过调节自身来适应各种环境。不过,一旦超过了人的生理调节范围,就会引起人的功能与形态的变化。人生活在自然界,面对的是社会及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人体内也存在着内环境(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和各种离子浓度等),这些内环境因素只有保持在一个适当范围内,才能使人保持健康,否则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与外界环境及人体内环境需要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一旦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就会引起疾病。当致病因子袭来时,体内免疫系统、屏障系统等在神经体液调控下,调动全身抵抗力与之斗争,胜利了就表现为健康,失败则表现为患病。此外,某种营养成分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像代谢率很高又缺乏营养储备的脑细胞,它对氧和葡萄糖就非常敏感,短时的缺乏就会带来损伤。
虽然人的个体间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但由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不同,个体间还表现出差异性,这就是生物多样性在人体上的体现。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形态上,而且表现在机能、代谢、免疫功能、疾病的易感性和体能上。比如,某些药物代谢酶,在不同人种和不同个体间的含量就明显不同。此外,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种族,不同地域乃至不同时代的人,也都存在着差异。不仅不同年龄的人不同,就是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刻,人的血液的某些指标也是不一样的。在个性化医疗的今天,认识到这些差异就显得格外重要。
人可以保护环境,也可以破坏环境。保护环境的话,有利于维持我们的健康;而破坏环境的代价高昂,可能会让我们用生命来偿还。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5年第6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