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炎热的夏天,当我们吐出嘴里与唾液混合后的食物,在室内放置几个小时后,它们就会腐烂。但是,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在37℃左右的体内却从来不会腐烂,这是因为食物在胃内时细菌被杀灭了。
腐烂是由于细菌分解食物所导致的现象。杀灭细菌后,食物就不会腐烂。胃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pH 1~2,酸性很强,可以杀灭食物中的细菌。
胃液中含有盐酸,故具有很强的酸性。胃内侧的黏膜可分泌胃液,每天的分泌量约1.5~2升,大多是在进食后的数小时内分泌的。
胃黏膜上覆盖有一层黏液,黏液中含有中和盐酸的成分,可以保护胃黏膜免受盐酸的损伤。但是,当黏液的分泌能力下降时,守护胃黏膜的能力就会变弱,自身也会被胃酸侵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胃溃疡”。溃疡是黏膜或皮肤表面组织的缺损、溃烂。胃溃疡持续恶化的话,可能会造成胃穿孔。
胃不仅能杀灭细菌,还能暂时储存食物,然后将其慢慢地运送到小肠中。胃是由具有伸缩性的肌肉壁构成的袋囊。空腹时,胃收缩成细长的一条,进食后又会膨胀变大。进食后,成年男性的胃容量可达1.4升,成年女性为1.3升。
胃壁肌肉运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由于胃黏膜有许多皱襞,因此可以将食物进一步磨碎,形成粥状物,并通过蠕动将其一点点地运送到小肠中。
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约为2~4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胃液中的消化酶(胃蛋白酶)能将部分蛋白质分解。
图:通过蠕动搅磨食物
胃是连接食管的袋状器官。胃壁厚约5毫米,内侧是黏膜层,外侧是肌肉层。胃壁有很多皱襞,便于食物与酸性很强的胃液充分混合,形成粥状物。
图片描绘了食物与胃液混合后储存在胃中的情形。胃通过有节律地收缩,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粥状物。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5年第6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