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说明 气体的压力和体积
那么,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第2个说明。它能让你相信原子是存在的吗?
将气体灌入带有活塞的容器,并在上面压上重物,活塞将停止在20厘米高度处(不考虑大气压的影响)。再放上一个同样的重物,活塞将停止在10厘米高度处。显然,加在活塞上的压力和气体的体积成反比关系。如果设想气体是由原子构成的,就能很容易地理解这个现象。原子在作高速运动,不断撞击着器壁。而重物向下压着活塞的力和原子向上不断撞击活塞的力达到平衡,活塞就会处于静止状态。重物的重量增加为原来的2倍,压在活塞上的力相应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而活塞的高度将降为原来的一半。这是因为原子运动的距离缩短到一半之后,每秒撞击器壁的次数也将增加到原来的2倍,所以仍然可以和重量增加为从前2倍的重物相平衡(见图)。
图:对气体施压,体积会变小!为什么有反比关系存在?
让我们再看看对第2个说明的反驳
在本例中,用原子很好地说明了“气体的体积和作用在气体上的压力成反比”的原理。
但和第1个说明一样,它也是可以被反驳的。认为“气体是由高速运动的原子组成的”虽然能够很好地说明实验现象,但也还是不知道气体中含有多少个原子等原子的特征。所以,它仍然不过是一种“方便的说法”而已。
此外,还可以这样说明。在原子之间,存在着强大的斥力。原子之间距离越近,这种斥力就越大。当重物的重量增加到2倍时,气体原子之间的距离被压缩,导致斥力增大。当气体体积缩小到一半时,原子间的斥力与重物的压力取得平衡,这使得活塞的高度相应降为原来的一半。无论原子个数多少,这个说明也都成立,所以这仍是一种“方便的说法”。
顺便说一句,“原子在高速运动”的说法来自于荷兰科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原子之间具有排斥力”的说法则来自于艾萨克·牛顿。
用实验求出原子个数是不可能的吗?
在上述例子之外的化学、物理学等各个领域,用“假设原子是存在的”这个前提能够完美解释的现象不断增多,相信“原子是存在的”的科学家也不断增加。像这样,先提出假设,再用假设来说明现象的方法,称为“演绎”。
但是,所有这些假设都没有预测“单个原子的重量”等原子的具体特征。并且,即使预测了单个原子的重量,也不足以科学地表示“原子的存在”。这是因为,必须用实验来验证原子的表现是不是和假设一样的。像这样,通过多次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方法,称为“归纳”。
连显微镜也看不见的原子,能够用实验来验证吗?20世纪前叶,德国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和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等一部分科学家,主张“如果不能用实验验证,就不能从科学上判定原子是否存在”。坚持这个立场的科学家们认为,所谓原子只是个“作业假设”(为了认识的提高而试用的、暂定的假设),并不是说它就是实际存在的。
与此相反,支持原子论的科学家们在摸索各种方法,试图用实验来测定那些与表示原子特征相关的信息(例如重量、力、温度等)。能够表示原子特征的数据,其中之一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阿伏伽德罗常数”。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5年第4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