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望远镜,有很多人肯定会觉得“不就是把远方的东西放大了看的工具么。”
然而,用于天文学研究的现代望远镜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放大”。现代望远镜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是一种摄像器件,它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来读取数字,所以,天体的像的大小可以在计算机上随意缩放。现代研究用的望远镜的关键是“如何汇聚更多的来自遥远天体的光,让它们看上去更加明亮的能力(聚光能力)”。
那么,望远镜是怎样汇聚光的呢?许多人会认为:“像放大镜一样用透镜聚光。”然而实际上天文学家使用的望远镜不是用“透镜”,而是用“镜面”来聚光的。
1608年,荷兰的眼镜商汉斯·利伯谢(Hans Lippershey)发明的望远镜,是使用透镜组制成的。1609年,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1642)把望远镜指向夜空进行天文观测时,使用的也是透镜式的望远镜(折射望远镜,refracting telescope)。
1672年,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利用镜面,设计了“反射望远镜”。由于透镜对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不同,用折射望远镜的话,如果不花工夫改善透镜,天体的像就会变得模糊。相反,用镜面反射的话,无论什么颜色的光都是同样反射的,就不会有这种问题,能够得到清晰的像。因此,牛顿之后的天文学家们就主要使用反射望远镜从事天文研究了。
反射望远镜里使用的是形状像炒菜锅的“凹面镜”。卫星天线也是同样的形状。使用凹面镜,能够像凸透镜一样,把来自遥远天体的微弱的光汇聚到一点。因此,用大直径的凹面镜聚光,就能够识别遥远的昏暗天体。
世界最大级别的单镜面凹面镜—日本的“昴星团望远镜”,口径为8.2米。与口径为10厘米的望远镜相比,凹面镜的面积是后者的6700倍,也就是理论上能够汇聚的光为后者的6700倍。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5年第4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