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育种是指通过返回式卫星等航天器,将农作物的种子送到太空,利用太空中一些特殊的条件,主要是高能射线的轰击,使得种子的基因发生突变,待返回地球后,再经过繁难的培育筛选出良种的育种方法。太空育种属于诱变育种,如《科学世界》2016年第2期“转基因”专辑所介绍的那样,诱变育种增加了突变的可能性,但是大部分突变都是趋于变坏或者无用的,因此可以说完全是碰运气。并且,航天器的载荷极为昂贵,每次只有很少的种子能够升空,那么“撞大运”的几率就更小了。我国近30年来,已进行了数十次太空育种实验,相继进入太空的作物有数百个品种,筛选培育的新种也有上百个。市场上所销售“太空蔬菜”的营养价值,一般来说和其他育种方式培育的作物没有区别,也有“太空辣椒”宣称其维生素C的含量提高了10%~25%。在长期食用中,“太空蔬菜”也没有不良反应的报道,可以认为是安全的。需要注意的是,和所谓的“太空杯”“太空水”类似,市面上不少大肆宣扬的“太空”作物,其实是利用人们对宇航技术向往的“李鬼”。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杂交、转基因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有目的地转移优良基因,因此,诱变育种的地位也相对有所下降。
而科学上关注的太空蔬菜,更多是指为了日后的载人深空探索,而在航天器中培育的蔬菜。例如在国际空间站中,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栽培实验。此前,由于对安全问题的顾虑,航天员们并不能食用这些蔬菜。但自2015年8月开始,这些太空蔬菜就被制成沙拉,搬上了航天员们的餐桌。今后,科学家们希望能在宇宙中栽培西红柿,这被认为对今后的火星旅程意义重大。
第一朵在国际空间站中开花的百日菊,背景是我们的地球。这是地球的一小步,却是植物的一大步。 图/Scott Kelly/NASA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