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广义相对论的世纪礼物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天文 • 物理

引力波:广义相对论的世纪礼物

撰文/孙天任  发表于 2018年05月09日

191511月,爱因斯坦向普鲁士科学院递交了3篇论文,描述了引力场的正确方程,标志着广义相对论的诞生。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的质量使得空间扭曲,而其加速运动就会产生引力波。不过这种波动极其微弱,甚而爱因斯坦本人都曾认为是不可能被探测的。不过,在20162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高新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Advanced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aLIGO)于2015914日发现了一起由双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一成就堪称广义相对论百年的最佳礼物。

                                             201603p108_f1.jpg位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汉福德(Hanford,左)和东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Livingston,右)的两座探测器,两者的信号将进行对比,以排除随机噪声的干扰。两者间距3002公里,正好相当于约10毫秒光程,有助于确定引力波源的位置。

 

穿越13亿光年的时空涟漪

富有戏剧性的是,aLIGO的未升级版LIGO,在200120109年的运转中都未能发现引力波,此后开展了持续5年的升级工作,升级后aLIGO2015918日正式开始工作。等等,上面说发现的引力波的时间是914日?没错,在正式运行前,aLIGO进行了一次工程试运行,而在试运行时,就发现了此前9年工作都未能发现的引力波!

这一机缘巧合发现的引力波被命名为GW150914,它不仅是人类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引力波,也是人类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双黑洞系统。GW150914的持续时间不到0.5秒,在0.2秒内其频率由35赫兹增加到150赫兹,从中可以分辨出黑洞碰撞过程中旋近、并合以及铃荡的全过程。

研究认为,这一引力波发生在据我们13亿光年的位置,两个原始黑洞分别为36倍太阳质量和29倍太阳质量,并合后形成62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其余的3倍太阳质量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转化成了能量,并通过引力波向整个宇宙扩散而去。并合那一刻的功率,相当于整个宇宙电磁辐射总能量的50倍!


201603p108_f2.jpg

两座探测器收到的引力波信号和对应的黑洞碰撞阶段,信号与基于广义相对论的数值模拟几乎完全一致。信号首先在利文斯顿探测器被发现,6.9毫秒之后到达汉福德探测器,意味着这一引力波源位于南天区。

 

检验质子量级的空间变化

此次观察到的引力波GW150914,虽然释放的能量极高。但在地球上的峰值应变(strain)只有1.0×10-21,也就是每米空间产生的变化最多只有1.0×10-21米。而相比之下,原子的尺度约为10-10米,也就是1埃,质子的半径为0.84×10-15米。那么,如此微弱的变化是如何测量的呢?

答案是迈克尔逊干涉仪,也就是用分光镜把一束激光一分为二,将其分别反射后再进行干涉,同时调节光路使得干涉时两束光正好相互抵消。而当空间发生变化时,两束光路的长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干涉时两束光不能相互抵消,如此引力波就被观测到了。aLIGO在端反射镜和分光镜之间增加了前反射镜,使得光在端反射镜和前反射镜之间多次反射以延长光路。aLIGO臂长4千米,激光在其中反射了400次,也就是说总的光路长达1600千米。如此乘上应变,可知此次引力波导致的峰值光路变化为1.6×10-15米,和质子的直径相当。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aLIGO在激光光源和分光镜之间安设了能量循环镜(power recycling mirrors),使光源的200瓦功率提高到3750倍,变成750千瓦,从而让干涉图样更清晰、分辨率更高;由于aLIGO对空间变化极为敏感,所以需要尽可能避免环境干扰,aLIGO安设了多种减震系统,特别是反射镜减震系统的升级,对提高精度有着很大的帮助;光路所经之处均为真空管道,其压力仅有海平面大气压强的一万亿分之一;反射镜的反射率极高,每300万个光子中仅有1个被吸收。正是各个环节的尽善尽美,使得aLIGO成为世界上测量精度最高的设备,而测量此次10-15米量级的变化,甚至谈不上多么艰巨的考验。据LIGO的创始人赖纳·魏斯(Rainer Weiss)所言,自20159月至今,已经发现了若干强度较小,不过依然可能预示了候选引力波的信号,这表明914号的发现应该不是孤例。

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逊在1883年发明干涉仪时,目的是检验光在不同方向的速度,进而研究光的传播介质—以太。然而他的实验却表明光在各个方向上的速度完全一致,否认了以太的存在,成为了当时物理学界著名的“两朵乌云”之一(另一朵是引发了量子论的黑体辐射)。随后,爱因斯坦从迈克尔逊干涉仪所证明的光速不变性出发,于1905年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如今,精度大大提高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又发现光速不变,而空间却会随着引力波而振荡,为广义相对论的验证补上了长久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同一种仪器观测结果的不变和变,分别成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坚固基石,这恐怕是迈克尔逊和爱因斯坦在百余年前都不会料到的。


201603p108_f3.jpg激光干涉仪探测引力波原理示意图

 

引力波天文学时代的到来

在远古时代,人类就会辨识天象。自伽利略发明望远镜以来,人类观测宇宙的本领突飞猛进,不但发明了口径更大、分辨率更高的光学望远镜,更是将观测波段扩展到了肉眼不可见的γ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和无线电波,为了避免地球的干扰,甚至能够将望远镜送入太空。但所有这些方法,究其本质都是收集在宇宙中穿梭的电磁波。而引力波观测不同,它观测的是空间本身的扭曲,不会被途经的障碍物所阻挡,能够一直追踪到宇宙大爆炸最初的瞬间。因此,aLIGO对引力波的成功观测,也宣告了引力波天文学—这一观测宇宙的全新方式的到来。

除了aLIGO,意大利的室女座引力波探测器(Virgo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德国的GEO600引力波探测器以及日本的TAMA300引力波探测器已经投入使用,而日本的神乐(KAGRA)引力波望远镜预计将在2017年全面运转。欧洲空间局计划在2034年前发射3颗卫星以组成演化激光干涉空间天线(Evolved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eLISA),通过激光干涉法测量相距100万千米的卫星之间的精确距离来观测引力波。

2016216日,在aLIGO宣布成功探测引力波5天后,中国科学院举行“空间引力波探测与研究”媒体见面会,公布了一项2008年发起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空间太极计划。太极计划是一个中欧合作计划,目前有两个方案,方案I是以合作的方式参与eLISA项目,方案II是在2033年左右发射一组中国的引力波探测卫星,与eLISA的卫星同时进行引力波探测。中山大学也提出了同样由3颗卫星构成的天琴计划。此外,建造中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和计划中的阿里天文台,也将间接参与到引力波的观测中来。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必将探测到更多引力波,也必定能从中窥测更多宇宙的奥秘。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63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