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有一些现象,就象魔法一样神秘,不断引发人们的注目和惊奇。爱因斯坦曾回忆起他5岁时收到的一件生日礼物:一个小小的指北针。无论他怎样转动指北针,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它指向北方。正是这种奇妙的现象,在幼小的爱因斯坦的心灵中刻下了对大自然的好奇,驱使他去寻找对大自然秘密的解答。
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自然界的魔法已经被人类破解而不再神秘了。比如,曾让小爱因斯坦着迷的指北针,人类早已知道它是被磁力所驱动。就在小爱因斯坦出生的那一年(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去世了。他曾写出了一组让他名垂青史的方程,完美地描述了电场和磁场的行为。这一方程显示,变动的电磁场象波一样在真空中传播,其速度恰好等于当时人们测到的光速。这也就提示人们,光其实就是一种电磁波。理解了电磁场秘密的发明家们开动脑筋,电报、电灯、电话、无线电、广播、电视、电脑等种种运用电磁学原理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我们今天已很难想象没有电该如何生活了。
人们一度以为,有了麦克斯韦以及他之前的牛顿所写出的方程,我们差不多已经掌握了这个世界最根本的秘密了。然而,有两个基础的物理实验结果却很难解释,这就是以太漂移问题和黑体辐射问题。形象地说,物理学的天空还漂浮着两朵乌云,它们又暗示着新的神秘力量。出人意料的是,这两朵乌云最后竟导致了新的科学革命。爱因斯坦是这一场革命的领袖:正是他对时间空间的深邃思索,使我们超越了传统的经典物理学,而代之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物理学家们又统一了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还发展了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理论。这一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理论,虽然离爱因斯坦所曾梦想的“统一描述所有物理规律的终极理论”还有一段距离,但大自然的大部分魔法似乎又已被我们解开了。然而,大自然再次为我们准备了神奇的礼物,天文学观测表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所能解释的物质,不超过宇宙总密度的5%。两朵新的乌云出现了,这就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分别约占宇宙总密度的23%和73%。
这其中,暗能量的存在尤其令人惊异。我们已经习惯了物质的“万有引力”,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是通过时空的弯曲实现的,这种效应也会使宇宙的膨胀减速。但是天文学的观测表明宇宙正在发生加速膨胀,这显示了宇宙尺度上的“斥力”,或者说时空朝另一个方向弯曲,而这要求宇宙中充斥着一种新的、难以直接观测且性质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物质的东西。在相对论中影响时空弯曲的是能量-动量密度,因此美国科学家特纳(M. Turner)将其命名为暗能量,这一充满了神秘感的命名,不仅很好地总结了它的特点,也更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好奇和想象。一种实现“反方向”时空弯曲的方式,就是让“暗能量”具有负的“动量密度”。对一般流体来说,动量密度就是“压强”。不过,暗能量的“压强”与一般流体的压强不同,它主要是作用在其自身上,而它与一般物质的相互作用必须十分微弱,否则我们就比较容易探测到它,也就不能称之为“暗”能量了。
十几年过去了,就是在今天,暗能量对科学家们来说,依然像它刚刚被提出时一样神秘。要真正认识一种自然力,需要好好地观测自然。在牛顿提出引力理论之前,开普勒等天文学家总结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在麦克斯韦写出他的方程之前,法拉第等许多科学家也已发现了很多电磁现象的规律。今天,天文学家们正在进行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精度观测,以揭示暗能量的性质。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将会解开大自然的这个魔法。
陈学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现为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持“863”项目一项,已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1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