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定位与通信服务相结合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后,将向全球用户提供两种形式的服务,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开放服务是向全球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测速精度为0.2米/秒,授时精度为10纳秒。授权服务是为有高精度、高可靠卫星导航需求的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即全球范围内更高性能的导航定位服务,以及亚太地区的广域差分服务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广域差分服务精度为1米,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为每次120个汉字。
“北斗”是世界上首个集定位、授时和报文通信为一体的卫星导航系统。免费发送短报文是“北斗”独有的重要功能,短短的120个字,在很多时候却可能是“救命”的法宝。通过GPS,用户只能知道自己在哪里;但通过“北斗”,用户还能让别人也知道自己在哪里。把导航与通信紧密结合起来,很适用于交通运输、调度指挥、搜索营救、地理信息实时查询等需要把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相结合的用户。
“北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它与别的卫星导航系统之间具有兼容与互操作性。卫星导航系统有其脆弱性,单一的导航系统易被干扰、遮蔽,采用“GPS+‘北斗’”的双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导航精度。据有关专家介绍,GPS在亚太地区的覆盖率一般只能达到60%~70%,加上“北斗”后可以达到80%以上,从而提高了卫星导航的可用性,并使导航精度提高20%左右。比如,在GPS导航精度1米的地方,同时融合“北斗”的数据后,导航精度能达到大约0.8米。
与GPS相比,“北斗”的首次定位速度和授时精度都有更好的表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结网完成后,系统用户定位、电文通信和位置报告只需要几秒钟,而GPS首次定位却需要1~3分钟。
由于“北斗”导航卫星星座将由分布在3个轨道的35颗卫星组成,所以它与由31颗卫星组成星座的美国GPS、24颗卫星组成星座的俄罗斯GLONASS相比,规模将更庞大。届时,“北斗”的全球定位精度将可与GPS相当,在亚太地区定位精度还会更高。
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的“北斗”导航卫星示意图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3年第1期)
请 登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