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掘颌翼龙(下)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考古 • 进化

寻踪掘颌翼龙(下)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5月10日

撰文、供图/程心 蒋顺兴 孟溪

 

掘颌翼龙类的研究历史

掘颌翼龙类是一类原始的翼龙类群,也是最早发现的翼龙化石之一。发现的掘颌翼龙标本十分稀少,保存相对完整的更为罕见,目前这一类群的翼龙化石仅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大陆发现约4个属种。最早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晚侏罗世索伦霍芬灰岩中发现了一件保存不完整的掘颌翼龙(Scaphognathus)化石,波恩大学教授Goldfuss1831年将其归入翼手龙类。这是一件成年个体标本,翼展约90厘米,头骨长约11.5厘米。直到后来,一件接近完整的幼年个体标本被发现,古生物学家才认识到这是一个新的翼龙类群。掘颌翼龙与同样主要产自索伦霍芬灰岩中的喙嘴龙科的成员虽然比较相似,但是具有一些自己的特征,诸如相对短的头骨和长的牙齿,尤其是掘颌翼龙没有像喙嘴龙那样尖的无齿吻端。众所周知,索伦霍芬灰岩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化石地点之一,因产始祖鸟、美颌龙和大量翼龙化石而闻名于世。

中亚哈萨克斯坦卡拉套山分布的上侏罗统卡拉巴斯套组,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产地。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古生物学家在那里发现了掘颌翼龙类的新成员——索德斯翼龙(Sordes),这件标本是一个接近完整的翼龙个体,不但保存翼膜的印痕,表明这类翼龙的后肢之间也存在相连的尾膜,而且这件标本上还保存了覆盖身体的毛状结构,从而证明翼龙的体表既不是裸露的,也没有覆盖着类似蜥蜴的鳞片,而是体表被着毛状皮肤衍生物,证明翼龙很可能是温血动物。

除欧洲和中亚,1996年,古生物学家在美国怀俄明州上侏罗纪统莫里逊组也发现了掘颌翼龙类的成员—抓颌翼龙(Harpactognathus)。保存下来的化石不完整,只有一个破碎的头骨,按照保存下来的骨骼比例推测,抓颌翼龙在掘颌翼龙类中体型最大,翼展可达2.5米。

120425_寻踪掘颌翼龙-2 图1.jpg

图:索德斯翼龙生态复原图

 


与掘颌翼龙类的掘颌翼龙、索德斯翼龙和抓颌翼龙相比,无论从个体大小还是头骨以及牙齿等特征,建昌颌翼龙都与来自德国索洛霍芬灰岩的掘颌翼龙更为相似,而与来自北美的抓颌翼龙明显不同。抓颌翼龙不但个体大且前颌骨脊突很高,上颌前三对齿槽的间距也很大。与索德斯翼龙相比,建昌颌翼龙除了上颌齿数量较多而下颌齿数量较少、掌骨比尺骨和第一翼指骨长等特征之外,其第五趾第二趾节也相对较长。掘颌翼龙发现于海相和河湖相地层中,依据它们的上下颌及齿列特征,应该是一类飞行的掠食动物,主要以鱼类为食。发现这类化石的海相和湖相地层中丰富的鱼类化石也为它们食鱼的食性特征提供了佐证。

 

掘颌翼龙类的地理分布

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三叠纪,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超级大陆—联合大陆,当时几乎所有的陆地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陆生动物可以从南极迁徙到北极,它们的分布范围与其运动能力是成正比的。时间又过了大约1亿年,侏罗纪中期的时候,联合大陆开始分裂,形成两大块,即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到了侏罗纪晚期,伴随着新生大洋的加速扩张,大陆进一步分裂。在很多地方,海洋的出现隔断了动物迁徙的路线,能够飞行的翼龙表现出比其他陆生动物更强的迁徙优势。

在中国辽西、德国索伦霍芬以及哈萨克斯坦卡拉套山地区的晚侏罗世为主的地层中都发现了掘颌翼龙类与蛙嘴翼翼龙类共生保存的现象,即分别为建昌颌翼龙与热河翼龙共生,掘颌翼龙与蛙嘴翼龙、索德斯翼龙与蛙颌翼龙。这3个地点的时代相近,它们在演化上必然存在着动物古地理上的联系,值得引起古生物学家进一步的关注。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2年第4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