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并不完美(2)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2)

张奕  发表于 2018年05月17日

辩证地领悟

完美主义人格以追求完美和避免不完美为最显著的特征,若仔细分析这个表现,我们会发现完美主义者内在的价值系统里总是充斥着各种僵化死板的标准,达到标准则是“好”,达不到标准则是“坏”,很多事情在他们眼中非黑即白,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完美”遭到一点玷污,否则宁可不做。

这样的价值观让他们总是处于无法避免所谓失败和缺陷的焦虑之中,而这种价值观的不当之处就在于:此道可道,但非常道。所谓的好与坏,只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自然万物并无“完美”与“不完美”之分,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特点,从这个角度看是优点(如勇敢),从那个角度看又成了缺点了(如鲁莽)。完美主义者不顺应客观规律,一味制造人为的所谓“完美标准”,拿这些标准去套人套事,一旦发现事情不符合则自怨自艾。殊不知一切标准都是在辨证地运动变化着,很多看似“相反”的标准,他们似乎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讲过一个故事:街边有两棵树,一棵树长得笔直,木质好得不得了,似乎是一棵完美的树;而另一棵树长得弯曲,木质又松散,好像是一无是处,大家都会觉得第一棵树比第二棵树要好许多。但是过了几年再来这里,发现那棵长得很好的树已经被砍掉了,而长得不好的那棵树却保全了,仍然很自由地生长着。这大约是对“曲则全”最好的解释吧。所以,符合了“好”的标准,也未必真的好;不符合“好”的标准,也未必真的坏。

在我国许多心理学者、心理咨询师的治疗实践中,尝试将道家哲学思想的领悟引入认知治疗,他们发现,这种方法对完美主义人格引发的焦虑强迫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中国心理学者张亚林创立的“道家认知疗法”的精髓便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目的是改变来访者不当的价值观念系统,改变更具颠覆性,这也是对比起合理情绪治疗更为优势的地方。中国心理咨询师肖慧明的“内观整合疗法”结合《道德经》中的哲学内涵,尝试以“讲道”的方式帮助人们领悟不完美是自然之常态,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0505_不完美-2 图.jpg



感受烦恼的根源

感受分析法是中国心理学家訾非针对完美主义人格,在咨询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治疗方法,其渊源为道家哲学思想与精神分析治疗理念的结合。治疗理念为:面对来访者不完美则焦虑的情绪,不去靠一些巧技“转移情绪”、“压抑情绪”。通常,完美主义者自己也会想方设法做某些事情来试图“消灭”那些情绪:比如在咨询室内,某个来访者经常靠把硬币摆成某种整齐规律的形状来回避现实生活中不完美给她带来的心乱如麻的感觉,好像通过不停地摆弄硬币,一切又重新符合她完美的标准了。但要知道,情绪是自然而生的,有了就要顺应,一切对负面情绪的对抗和回避都是无用的,治疗就是让来访者停留在那种消极情绪中,分析并内观感受,最后消退或调整感受。

感受解析的第一步“内感解析”,是将注意力从理智转移到感受层面上去,在与其他感觉的比较过程中引发来访者的自我分析,发现深层次的感受。

A是一名公务员,现在正为考研还是继续工作而烦恼,她想两全齐美,但又都不行。她时常分析这两者的利弊得失,但结果很乱,令人难受。小A理智感太强,感受被压抑得很深,对于她的心理治疗应该先让她探索自己的心理感受和躯体感受。经过小A的自我体察,她感觉自己烦躁、愤怒和疲惫,在体察这种情绪的过程中,心脏也有少许不适。进而,我们让她将这种感受与对其他事情的选择时所引发的感受进行比较,并引导她自我分析。据小A描述,“考大学时保送B大学,要做的只是在大学给出的3个专业中选择一个,无论如何该校都是全国最优秀的大学,选什么专业都能证明自己很优秀,所以没有感到任何不适。而面对考研还是继续工作的选择就不一样了。每天想到如果不考研就注定了自己前途平庸被人鄙视,但考研失败同样遭人鄙视,她就觉得很焦虑又无可奈何,身心俱疲,心脏总会疼一会儿。在这种感受比较中,小A发现,自己并非在所有的选择情境上都有同样的难受感觉,仅仅在与社会评判优秀程度相关的事物上会有此感觉。由此可见,小A更深层次的感受并非是难以做出选择,而是害怕不能证明自己优秀继而被人鄙视。当我们对小A的表浅感受分解成更内在、更深层次的感受时,这一结论也被她肯定:她对母亲鄙视的神情很不爽。

了解到这个层面,我们可以开始感受分析治疗的第二步“内感体察”:激活来访者的感觉,让来访者把注意力集中于感受,体验并跟踪感受,直到这种感受清晰而强烈。鼓励其接纳强烈的反应,不有意消除或回避。之后感受会逐渐消退,鼓励其继续跟踪感受直到完全消失。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应当把剩余的负面情绪连接到自发的积极感受中去,将负性感情的能量引导到恰当的出口,以调整情绪,引发全新的认知和感受。

现在,回到小A的故事。在她的印象中,妈妈是个完美、洁癖、要强的女人。在小A未成年时,只要有一点不合她意,动辄就要打人,还骂小A“什么都不行,社会的蛀虫,浪费国家粮食”。后来,小A参加工作,母亲瞧不上那个工作;小A说考某大学研究生,母亲又鄙视那个学校没有知名度。而考知名的学校的确超越了小A的能力。谈到这些,小A伤心地流泪,似乎母亲错误的价值评判已经内化入她的心灵。在治疗师的鼓励下,小A勇敢地面对她的痛苦情绪,经过大约10分钟对情绪和身体感受的体察和保持,她烦恼的感觉开始自然地消退,并自发地开始以全新方式思考:即便达不到母亲不切实际的标准,又能怎样?她的生活属于自己,为什么非要拼命达到别人设定的标准呢?最后小A有了自己的主心骨,她认识到:考研是件好事,若是为了避免失败和别人的批评而考研就会烦恼,若是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理想而考研,就充满动力,甚至还会有点兴奋了。经过感受分析方法的治疗,小A的病情有了缓解。

感受分析治疗的理念是对来访者不做人为的干扰和建议,但鼓励其面对真实的情绪。最后人们会发现,最坏的情绪也不过如此,即便不完美到了极点,又能怎样?故面对各种各样的残缺都无需恐惧。心理治疗实践已经证明:自然消退的情绪比转移或压抑的情绪反弹几率更小,这种治疗方法,直接解决了完美主义者“回避不完美情境和不完美焦虑”的问题。“不完美”并非需要甩掉的包袱,而是每个人人生旅途中必备的行囊,回避情绪的痛苦无益于病情的好转,不妨试着坐在痛苦里找到痛苦的根源,情绪自会顺应自然规律而消退。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2年第5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