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常被随大流?(3)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为何常被随大流?(3)

《科学世界》  发表于 2018年05月18日

为什么会熟视无睹,袖手旁观?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人潮中,明明有一个迷路的小孩正在哭泣,但是最终你没去过问就这样走开了?这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就像社会惰化那样,其根源是:“反正周围也有别人在,所以就算自己不帮这点忙也总会有办法将就过去”。其次,周围人不去帮忙的行为,在当时那个场合下被公认为可以被接受,这也是从众原因之一。再次,“因为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而被周围的人怀疑成加害者,这种担心也可能存在。”

关于旁观者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比布·拉塔内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中,第一个房间里有一名学生被试,利用带有麦克风的耳机和其他房间(每个房间只有一人)的学生们(假被试)讨论有关大学生活的话题。实验设定,其中一个假被试在说话中途突然癫痫发作。实验的监督者(主试)不旁听谈话内容,而且,在癫痫发作的假被试说话的时候,被试与其他假被试彼此互不通讯,以为别人对自己知道有人癫痫发作这件事并不知情。

试着观察这时被试行为会发现,当参加实验的只有癫痫发作的假被试和被试的情况下,85%的被试会在癫痫发作结束前,到主试那去报告事态的发生。但是,在除了被试和癫痫发作的假被试以外,还有1个人在场的情况下,去报告的人数就变成了62%,有4个人加入谈话的情况下,去报告的人数就会减少到31%。再有,出现报告行为的时间也随着参加实验的人数的增多而变久。

人们常说,看到他人有困难却不施以援手的“冷漠的人”,都市要比农村多。美国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查尔提尼发表观点称,因为都市比农村的人更多,熟人也更少,嘈杂的环境中很难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故,所以,都市比农村更容易发生旁观者效应。

120712_随大流-3 图.jpg

图. 一个人作业和合作作业,哪种更卖力?(利用电车吊环进行的社会惰化实验)

9名被试使劲拉吊环,测定拉力。比起被告知测定群体拉力的时候,被试在得知测定个人拉力时使出更大的力量。这个倾向男性比女性更明显。此外,图表中的纵轴,是把12次测试的标准差和平均数都考虑在内的得分。

 


紧急事态中我们采取什么行动?

飞机起飞失败、建筑物发生火灾的时候,你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钉原教授为了观察紧急事态发生时群体的恐慌行为,进行了模拟逃脱游戏的心理实验。

该游戏是一种假想游戏,每个被试一边操纵前进、攻击、让路3个按钮,一边要在限制时间内从出口逃脱。

当两个以上被试同一时间按下同一按钮,如想要前进的时候,就会引起混乱,以至于谁也无法前进。要化解混乱状态,就必须腾出道路。在这里,被试不得不去选择是要攻击别人自己率先前进,还是要自己退后让开道路(让路)。被试自己和他人的状态(不能动、能前进、逃脱成功),可在眼前的图示版中显示出来。

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即便延长限制时间,增加能够同时逃脱的人数,随着群体人数的增加,全体逃脱的成功率还是下降了。

在全体没能成功逃脱的案例中,观察每个人的行为可以发现,越接近限制时间,被试按让路按钮的次数越少,按攻击按钮的次数越多。

钉原教授说:“这种反复被人攻击又去攻击别人的恶性循环,使逃离变得更为困难了。正因为知道只要按顺序等待就能得到回报,我们才会采取理智的行动。但是,如果有人插队(攻击)的话,我们就会想,一直按顺序等下去的话,自己有可能得不到回报,于是心生焦虑,就会去插队了。就这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焦虑,便产生了恐慌状态。”在股价暴跌和大甩卖中也能看到这种现象。

此实验中,还有一个令人很感兴趣的实验结果,即群体相互认识,比不认识的情况下发生恐慌的概率更低,全体逃脱的成功率更高。而且,当人们看不到显示他人状况的图示版时(相当于事故中,视线被阻挡的时候),主试发现,在被试的发言内容中,出现发挥领导力、关怀他人以及说明状况的发言,逃脱成功率会有所上升。

但是,关于紧急事态中的群体行为,令人担心的好像不仅是恐慌状态。大家意识不到危险而耽误了逃跑时机也是一个问题。现在,有效通知紧急事态和防止误报的方法,正在研究中。

至此,我们介绍了受群体影响的各式各样的行为。像这样的群体心理学研究,在群体决议、犯罪案件的旁观行为、灾难发生时的恐慌状态等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中,都有着一定的作用。

即使你不想被周围人影响,但是,人就是在相互影响中才能生活下去的。在明白这点之后,再追求不被影响随遇而安的生活,可能也不错吧。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2年第7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