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大秦帝国(4)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考古 • 进化

再探大秦帝国(4)

许卫红  发表于 2018年05月18日

撰文/许卫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

供图/许卫红、赵震、肖卫国、周旸

 

至于皮胎和竹木胎漆器,最精致的部分,要数纹饰的勾勒了。车、长、鼓、盾等处均有彩绘纹饰,纹样随意灵动,呈连续菱纹或三角形纹,黑(褐)漆为底,上有红线勾勒图案,添以白、绿、蓝,非常精美。其中,车纹饰条状带,图案有雷纹、云纹;鼓壁彩绘图案以枝蔓、卷云等曲线为主,基调深,绿彩多,另有白、红、粉蓝;皮盾正面边栏绘制多层几何纹,线条隐约,添以红、绿、白、天蓝;12处迹中有10处发现髹漆绘彩,两端纯红,之间有红线勾勒的菱形边框,内填左右对称涡纹、上下对应目纹。这些纹样符合当时漆器的纹饰风格。明《髹饰录·乾集》论及了整个漆器制作工艺,特别是“三法”等条目,将漆工之“文”与“质”二者做了概括和形象的阐发:“质”是指漆器的内质,“文”是指漆器的外观装饰,要讲究“骨肉皮筋巧作神,瘦肥美丽文为眼”。可见纹饰绘制对漆器成品所起到的画龙点睛作用。这浪漫、舒卷、飘逸的云雷“文眼”,是否可以荡涤军旅奔波的疲乏呢?

为了了解本次发掘出土漆器的“内质”,科研人员还借助高科技的“神眼”进行了51例检测。陕西师范大学金普军等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所取样品的微观形貌,利用能谱仪分析样品的元素组成,利用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等进行物相检测,进一步认识了漆膜底层漆灰的成份组成。检测结果证明,多数漆灰的成分为碳(C)、氧(O)、钠(Na)、镁(Mg)、铝(Al)、锶(Si)、钾(K)、钙(Ca)、铁(Fe)等,其中一件的成分包括磷(P)元素,成分含量占到了2.84%。高含量的磷元素对应着较高含量的钙元素,很可能是添加了磷酸钙类物质,或是人为添加了骨灰。

 

女红染丝上春机

在人们的印象中,秦始皇陵尽是金戈铁马,兵戎相见。然而,事实上,这里并非是“灰扑扑”的陪葬坑,而是一段历史生活的真实断面,不仅有武士厮杀,也有女人们的机杼声声。“活着”的秦帝国,有俑,也有雕塑俑的人,还有秦朝的徭役赋税,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锦江之水来蜀西,女红染丝上春机。可怜欲织未织时,思君意绪如乱丝”。织布,是古代女红一项重要的内容。此次出土的织物痕迹见于鼓环内、漆器夹胎弓韬等处。经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周、杨汝林先生进行分析测试后发现,它与现代苎麻纤维接近。

苎麻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有“中国革”之称。它很结实,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和南方各地。中国麻织技术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和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内,都发现过苎麻织物残片及绳子。1981年郑州青台遗址出土的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距今约5500年。1978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船棺内,发现了约公元前1400年的苎麻布。江苏六合东周墓内也曾出土过苎麻布。1970年,江西贵溪仙岩战国早期墓内出土的一批纺织品中,也有苎麻和大麻织品。秦汉以前,苎麻已进入北方,故《诗经》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苎”的记载。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苎麻织物,较之后代出土或文献记载的材料,组织结构更为粗疏,用它缝制弓韬,会更结实牢固。出现这样的质地区别,可能是因为使用目不同,此外,也可能与使用者的身份有关。

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的苎麻布,经纬密度可与丝帛媲美。这种精细的苎麻布,战国时称为布,汉代称为疏布、服琐、,三国时称为疏布,魏晋以后称为子。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邕州产的苎麻布洁白细薄,有花纹的称为花,一端四丈余,重止数十钱,卷起放进小竹筒尚有余地,但价格昂贵,一端值十余缗(一缗为一千文钱)。

除苎麻以外,(大麻)和(苘麻)织品在古代生活中应用也较广。也能织得精细洁白,周代甚至设有官吏,专门管理的生产。在周代曾用来织作衣料,罩于锦衣锦裳的外面起保护作用,但终因比较粗糙而被渐渐淘汰,后来只用来制作绳索。

120817_兵马俑-4 图.jpg

图. 鼓壁纹样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2年第8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