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大秦帝国(5)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考古 • 进化

再探大秦帝国(5)

许卫红  发表于 2018年05月18日

撰文/许卫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

供图/许卫红、赵震、肖卫国、周旸

 

黑色炭迹的背后

秦兵马俑坑,是土木结合的巷道式建筑,包括土构部分和柱梁结构部分。本次发掘清理的建筑堆积,主要包括土构部分的3条隔墙、1条甬道、2条过洞;柱梁结构部分的155根棚木、20根枋木、49根立柱。

考古工作者发现,发掘区内曾普遍被火焚烧,通风条件好的区域,木材燃烧强烈,仅剩白色灰烬,这些区域的俑坑上层填土也呈烧土状,板结坚硬,俑体陶色为橘红或土黄色;通风条件稍差的区域,木材为黑炭状或糟朽木渣,俑体陶色灰蓝。本次发掘,通风条件最好的区域在西段,是一条南北向通道,这里火势强烈,棚木等上层建筑材料都被烧成灰烬,陶俑损毁、再次受热情况也比其他区域严重。若是自燃,必定首先发生在沼气密度高、空间密闭最强的区域,所以,这就排除了所谓“因有机质堆积产生沼气而引起自燃”的可能。

黑色的炭迹,意味着火灾是一场人为的浩劫。黑色炭迹的前身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每个树种的“脾气秉性”来判断。从炭迹的层理看到的年轮,代表的是当时自然环境面貌。年轮是木本植物主干横断面上的同心轮纹,一年内季候不同,由形成层活动所增生的木质部构造亦有差别。春夏两季生长旺盛,细胞较大,木质较松;秋冬两季生长缓慢,细胞较小,木质较紧。这两层木质部形成同心轮纹,综合整根木炭的年轮,可推测俑坑使用树木的年龄,也可看出当时降雨量细部变化。而对木质纤维纹理的切片分析,可判别木材的具体种属,可以看出秦人根据树种秉性物尽其用的匠心独运。

120818_兵马俑-5 图.jpg

图. 韬平纹组织


 

以物见人:朴素的研究宗旨

20092011年进行的秦俑第三次发掘中,传统方法搭乘科技考古的“动车”,为全方位研究俑坑所包含的秦代物质文化面貌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取得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俑坑发掘的空缺。“以物见人”是考古学最朴素、最终极的宗旨,因为考古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通过对遗迹的考古发掘,为后人还原历史当时的面貌,展现某个时期的古人生活,以及他们取得过的成就和发生过的事件,并确定这个遗迹的状态是否能佐证同时期史书的记载。

现在,近3年的发掘暂告一段落,而新一轮的解谜仍将继续。

 

一号坑发掘时间

第一次:19781984

第二次:1985

第三次:2009

对一号坑的前两次大发掘,共出土陶俑1087件。一号坑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方形坑,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9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据估计,一号坑内埋有约6000个陶俑。专家推测,一号坑是秦代步兵与车兵联合编组的军阵,其中最东端站立着204名作为前锋的轻装袍俑,南北侧各分布着一排面向南或北的侧翼武士俑,西端是阵尾,有一排面向西的武士俑作为后卫,中间是由38路纵队组成的主力阵容,45辆木质指挥车穿插其中,每车配备4匹陶马,3名着冠车俑。

截至2011年底,第三次发掘首批200平米的发掘出土陶俑约102件,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各类金属文物约310余件(组)。

 

二号坑发掘时间

第一次:1976619778月(局部试掘)

第二次:19942003

二号坑发现以后,为了进一步摸清它的形制和内涵,考古队进行了局部试掘。试掘工作发现战车11乘,拉车陶马67匹,乘骑战马29匹,骑兵俑32件,步兵俑192件,青铜兵器和车马器出土1929件,并弄清了二号坑的结构,获知了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鞍马俑、跪射俑为首次发现。根据发掘情况推测,二号坑是由战车、步兵、骑兵混合编组的一个大型军阵,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1998年,在二号坑东北角的考古清理工作中,首现绿脸跪射俑,引起极大轰动,其肤色怪异,至今没有公认的解释。

 

三号坑发掘时间

发掘时间:1977312

继一、二号兵马俑坑之后,1976511日,考古队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编号为三号坑。与一、二号坑不同,三号坑系自然塌陷,没有发现人为焚烧迹象。根据该坑的平面布局,分为南、中、北3个单元,第一单元有陶俑42件,第二单元有战车1乘,拉车战马4匹,车士俑4件,第三单元有陶俑22件。多数学者认为,三号坑虽小,但地位重要,它可能是统帅一、二号俑坑的指挥部,故名军幕或帷幄。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2年第8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