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行为(1)_互动科普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购买价格:
付款方式:

互动科普

主页 > 科普纵览 > 心理 • 人文

“学习”改变行为(1)

张奕  发表于 2018年05月18日

想教育孩子吗?请先教育好你的小鸡。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实验目的听起来很荒谬:训练你的宠物小鸡按颜色标记来取食,只吃某种颜色的食物,而拒绝另一种颜色。我们取一部分玉米豆放在奎宁溶液中浸泡半天,再取一部分浸泡于糖水中半天。捞起后,前者用彩色笔涂成红色,后者涂成蓝色。将上述玉米喂食小鸡,并观察它们的反应。结果是小鸡在尝试几次后很快就聪明地学会了只吃蓝色玉米而不碰红色玉米。通过教育,你成功塑造了它们的行为—分辨颜色并照章办事。如果你担心你的宠物小鸡对蓝色情有独钟,所以才吃蓝色玉米,我们可以把糖水玉米涂成红色,奎宁玉米涂成蓝色,它们会马上消退对蓝色的偏爱,转而对红色食物十分热衷。

在实验后我们发现,只要训练方法得当,即便是“低智商”的小鸡也可以成为“好学生”:我们可以教小鸡只吃一种颜色的玉米,而小鸡“学习”到的是颜色所代表的意义和我们制定的游戏规则—不同的颜色给它们提供了不同的味觉预报,两者产生了某种规律性的联系,于是小鸡学会了规律性的分辨行为。下面我会将小鸡的学习行为推论到人类身上,以尝试解决学生厌学的难题。

很多时候,孩子一直不“好好学习”的原因是:无论他的行为怎样(认真学习或荒废学业),预期后果都是甜的(如,家里很有钱,够花一辈子,父母什么都给他准备好了)。如果想让小鸡们学习分辨颜色,却只用糖水玉米这一种实验材料,实验将会彻底失败,因为无论哪种颜色的玉米,味道都是甜的,于是他们没有必要产生辨别能力,也就不会差异对待。就是说,明确地让孩子分辨不同行为和不同后果的关联,才是有效的教育。

在“学习塑造行为”现象的背后,其实可以寻找到心理学规律。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从动物身上发现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们或精彩,或充满争议的实验吧。

120806_学习改变行为-1 图.jpg


 

巴普洛夫的狗

你是否听说过一些饱受心理疾病折磨但无法改掉奇特行为习惯的人?比如说,某男子患有恋物癖,经常偷走别人晾衣架上的丝袜聊以自慰而屡次被抓;某女子患有恐怖症,每当见到花朵的实物、图片和影片便大声惊叫,夺路而逃。如果你是心理医生,在治疗中你会发现很棘手的一点是:这些可怜的人们能够明白道理(如的确不应该深深地迷恋上丝袜),但仍然无法改正“本能式”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些问题究竟该如何解释呢?

巴普洛夫和他的狗也许能给你一个答案: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是通过不当的学习造成的。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因为发现经典条件反射作用,而成为心理学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位名家。但遗憾的是,由于某种偏见,巴普洛夫终生拒绝接受“心理学家”的称号。当他以生理学家的身份对胃的反射进行实验研究时,注意到一种奇怪又令人烦心的现象:在不喂食的时候,狗只要看见或听到喂养者过来了,就会分泌胃液和唾液。起初巴普洛夫认为这种现象很烦人,因为不准确的分泌会干扰分泌物数据的测量。后来,好奇心大发的他突然想探究一下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便做了以下实验:他在狗的唾液腺上做了一只简单的小囊以收集狗的唾液。按照常规,食物一到狗的嘴里,其唾液便自动溢出。由于看见食物流口水是一种进化而来的本能反应,所以巴普洛夫管食物叫做“无条件刺激”,管吃食物流口水的行为叫做“无条件反射”。

之后,巴普洛夫对狗进行了奇特的训练,目标是让狗“听到铃声便流口水”(狗听到铃声本不该流口水)。巴普洛夫的实验设计是这样的:在喂食前(狗尚未看到食物)摇晃铃铛发出响声,之后的530秒内把食物倒入喂食通道,这样的摇铃加喂食的过程被多次反复。起初,铃声只能引起狗竖起耳朵的反射,并不出现唾液分泌这种反射。但在几轮实验之后,仅仅摇铃的声音就足以使狗的唾液自动溢出。按巴普洛夫的说法,铃声本身对狗来说是“中性刺激”,但与“无条件刺激”结合多次出现之后,铃声已经变成引起唾液反应的“条件刺激”,唾液分泌则成为声音的“条件反射”。简化说明一下,开始A物不引起C反应,B物引起C反应;但后来A总在B出现之前与之结合出现;于是这种结合出现的过程塑造了一种行为—A物也能引起C反应,尽管AC本身并无关系。其实这种神奇的训练过程,也是广义的学习,即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持久变化,也是学习中最基本的一种。巴普洛夫管它叫“条件反射作用”,而心理学家将这种作用的过程称为“联想学习”:狗听到铃声,联想到食物,所以流口水。但是,巴普洛夫并不喜欢“联想学习”这个词,这个成果又实在经典且基础,于是我们管它叫“经典条件反射作用”。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2年第8期)



全部评论

你的评论